1 常用临床检验章节名称知识点名称(细目/节)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临床生化检查常用临床检验临床免疫学检查 知识点一:临床检验标本采集 —、血液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种类 (二)采血部位 1.毛细血管采血成人常在指端(两侧),婴幼儿可在趾或足跟。 2.静脉采血通常多在肘部静脉、腕部或手背静脉,婴幼儿在颈外静脉采血。 3.动脉采血常用于血气分析。多在股动脉。 4.严禁从静脉输液管中采取血液标本。 (三)采血时间及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空腹采血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 2.特定时间检查微丝蚴需在半夜唤醒病人后采血。 3.生理因素影响如激动、兴奋、恐惧等均可使血红蛋白暂时升高,白细胞计数在一天内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一倍。 4.药物影响如右旋糖酐、放射造影剂可使尿嘧啶增高,非那西汀、阿司匹林、磺胺药以及青霉素、2庆大霉素等可使尿蛋白定性实验出现假阳性等。 5.急诊采血急诊时的采血不受时间限制。检验单上应标明“急诊”和采血时间。 二、尿标本 成年女性留尿时应避开月经期 1.清晨首次尿 作尿常规检查、化学检查以收集清晨首次尿(即过夜尿)为好,能反映肾浓缩功能(尿比密)。 2.餐后随意尿 门诊病人的临时检查。 3.24小时尿用于尿肌酐、尿糖、尿蛋白、尿酸、电解质等定量检查以及记录24小时尿量。 4.清洁中段尿多用络合碘清洗外阴及尿道口,留取中段尿于无菌容器中,用于尿、细菌培养。 三、粪便标本 1.新鲜,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洁净干燥。 2.应用干净竹签挑取粪便含有黏液或脓血的部分。 3.需花生仁大小,如检查孵化血吸虫毛蚴最好留全部粪便。 4.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送检。 5.检查蛲虫卵时需用透明膜拭子于清晨排便前在肛门周围皱襞处取材,并立即送验。 6.做化学法隐血试验时,应于试验前3日禁食肉类及含有动物血的食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否则易干扰化学法检测便潜血;对单克隆抗体法无影响。 7.无粪便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采储粪便。 四、痰标本 1.应以采集清晨第一口痰为宜。留痰前应先漱口,清洁口腔,然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痰液,盛于清洁容器内送检。癌细胞检查不宜用第一口痰。 2.作细菌培养时应将痰液留于无菌容器中,并及时送检。 3.作漂浮或浓集法检查结核菌时,最好分3次留痰送检。 4.观察痰量和分层检查时,应留24小时痰,嘱病人将痰留在无色广口瓶内。 5.对无痰或痰少患者,可给予化痰药物、蒸汽吸入气管灌洗法,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知识点二:血液学检查 一、血细胞学基本参数及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Hb)测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1.正常参考区间 (1)成年男性:120~160g/L。 (2)成年女性:110~150g/L。 (3)新生儿:170~200g/L。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准确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的增减度不一定成正比。 (二)红细胞计数(RBC) 1.正常参考区间3 (1)成年男性:(4.5~5.5)×1012/L。 (2)成年女性:(3.5~5.0)×1012/L。 (3)新生儿:(6~7)×1012/L。 2.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红细胞比成人高,出生2周后开始下降。②性别差异。③体力劳动(或运动量较大)者、气候寒冷地区及高原的居民均可增高。④妊娠期相对减少。 (2)病理性增多:①真红。②缺氧;③血液浓缩。 (3)病理性减少:贫血、失血、白血病。 (三)白细胞计数(WBC) 1.正常参考区间 (1)成人:(4~10)×109/L。 (2)儿童:(5~12)×109/L。 (3)新生儿:(15~20)×109/L。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加:可见于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及疼痛等。 (2)病理性增加:细菌感染;白血病。 (3)病理性减少:病毒感染、血液病、脾亢、抗甲状腺药物。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1.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区间细胞类型占比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N50-702.04-7.6嗜酸性粒细胞E0-50.02-0.5嗜碱性粒细胞B0-10-0.1淋巴细胞L20-400.8-4.0单核细胞M3-100.12-1.0 2.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高同时出现 (2)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1.5×109/L-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粒细胞缺乏症。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变态反应。 (4)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杆菌感染。4 (5)淋巴细胞减少:放射线、激素。 (6)单核细胞增多:伤寒、结核等感染,疟疾、黑热病等。 (五)血小板计数(PLT) 1.正常参考区间(100~300)×109/L。 2.临床意义止凝血机制密切关系 (1)血小板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SLE、肝硬化。 (2)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1.正常参考区间 (1)成年男性:0~15mm/h。 (2)成年女性:0~20mm/h。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 (2)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及坏死③恶性肿瘤。④血浆球蛋白增高。⑤其他:部分贫血患者等。 二、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又称为束臂试验,可反映毛细血管受损的程度。 参考范围:束臂法,男性0~5个,女性0~10个。 本试验见出血点增多的临床意义: (1)毛细血管疾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 敏性紫癜、维生素C或维生素PP缺乏、感染、中毒等。 (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4)其他:肝肾疾患、严重凝血障碍等。 2.出血时间(BT)测定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微血管经人工刺破后,血液流出到自行停止的时间。 出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血小板大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5 为BT延长的主要原因,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等。 (2)毛细血管本身病变如过敏性紫癜等。 3.凝血时间(CT)测定 血液凝固时间是指自血液离开血管到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判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有无抗凝物质增多。 凝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凝血活酶生成不良,低凝血酶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体内抗凝血物质增多等。 4.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APTT为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项目中较为灵敏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参考范围31~43秒。 (1)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HMWK和纤维蛋白原(尤其是FⅧ、Ⅸ、Ⅺ)缺乏。 (2)APTT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3)其他:是监测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5.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参考范围:2~4g/L(Clauss法)。 (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2)降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PT为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项目中较为灵敏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参考范围: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 待测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1.PT延长:①先天性Ⅱ、Ⅴ、Ⅶ、Ⅹ因子缺乏。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和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规律,血液中有形成分(细胞)的变形性和无形成分(血浆)的流动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1.全血黏度测定 (1)血液黏度增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2)血液黏度减低:见于贫血。 2.血浆黏度增高: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3.红细胞变形性 4.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 知识点三:尿液检查6 一、一般检查 (一)24小时尿量 1.生理性增多 超过2500ml者为多尿。 2.病理性增多 见于糖尿病、尿崩症。 3.生理性尿量减少 如饮水少或出汗多等情况。 4.病理性尿量减少 常见于休克、脱水、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腹腔积液、急性发热性疾病、尿毒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毒性药物所致的肾小管坏死。 (二)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也可因含尿色素、尿胆原、卟啉等呈淡黄色至深黄色。 血尿:依靠显微镜才能检查出的血尿,称镜下血尿;若出血量超过1ml/L,肉眼所见尿液呈淡红色或红色混浊尿。 (三)尿液酸碱度 一般均用含酸碱指示剂的试条测定尿酸度,并以pH表示。 二、尿化学检查 (一)尿蛋白 (二)尿葡萄糖 (三)尿酮体 (一)尿蛋白 1.生理性蛋白尿无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因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致的一过性蛋白尿,为生理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尿蛋白定性试验多不超过(+),定量检查多小于20mg/L。 2.病理性蛋白尿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 (二)尿葡萄糖 参考范围:阴性。尿中出现葡萄糖常见于: 1.血糖过高性糖尿血糖超出肾糖阈值为主要原因 2.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重吸收能力下降所致,也称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暂时性糖尿非病理因素所致的一过性糖尿。如食入过量糖类、情绪激动、妊娠后期、哺乳期等。 (三)尿酮体7 参考范围:阴性。尿中出现酮体常见于: 1.糖尿病性酮尿由糖利用异常所致,常伴有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酮尿出现时多伴有高糖血症和糖尿。 2.非糖尿病性酮尿可见于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肠炎伴严重脱水、有机物中毒、严重呕吐、分娩后、严重高热、严重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后也偶见酮体。 三、尿沉渣检查 尿沉渣检查是对尿液离心沉淀物中有形成分的鉴定。传统的尿沉渣检查包括用显微镜对尿沉渣进行定性、定量检查。 (一)细胞临床意义: (二)管型临床意义: 尿沉渣检查是对尿液离心沉淀物中有形成分的鉴定。传统的尿沉渣检查包括用显微镜对尿沉渣进行定性、定量检查。 (一)细胞临床意义: 1.红细胞超过正常值 为显微镜下血尿,意义同”血尿”。 2.白细胞超过正常值 多见于泌尿系炎症 3.不同的上皮细胞 可见于尿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膀胱炎,及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等的炎症等。 (二)管型临床意义: 1.透明管型 剧烈运动后及高热。 2.颗粒管型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的肾小管损害。 3.细胞管型 见于肾小管损伤、肾单位出血、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质感染性疾病,并可作为上尿路感染标志物。 4.蜡样管型 肾小管变性坏死。 知识点四:粪便检查 一、一般检查 临床意义: 1.稀汁样便急性肠炎。小儿肠炎常为绿色稀汁样便;假膜性肠炎常为大量黄色稀汁样便并含有膜状物;艾滋病排出大量稀水样便。 2.黏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为黏液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粪便呈黯红色果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