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殘障者才藝發展與職能發展*吳武典一、前言根據推測(Maker,1978),殘障者中資優的出現率應與非殘障者接近(即3-5%),然而資優殘障者能有卓越成就的比率則遠低於非殘障的資優者。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殘障者的本身會影響潛能的發揮,一方面也由於環境設下了太多的限制。資優的殘障者能夠卓然有成,似乎是「奇蹟」,「奇蹟」有賴「奇遇」。「奇遇」多半是名門(家世)、貴人(良師、名師)和個人無比毅力的結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資優的殘障者之成長發展純賴奇蹟,則對個人而言,有抑鬱之恨;對社會而言,亦有遺珠之憾。特殊教育應致力於發掘此種隱藏的才華,並以人為的力量創造更多的奇蹟(吳武典,民75)。歷史上不乏資優與殘障集於一身的人物,如: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HelenKeller)是位傑出的教育家和作家,她一生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呼籲世人關懷盲人,強調盲人教育的重要,被稱為「光明天使」;肢障的羅斯福總統(FranklinRoosevelt)是位深得人心的領袖;愛迪生(ThomasEdison)和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都有書寫的困難,但在發明與科學研究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於民國五十二年至七十八年間,27年來所選出的270位十大傑出青年中,亦有六位屬殘障人士(李翠玲,民79)。民國八十二年十大傑出青年更有三位是殘障者,八十三年則有二位,八十五、六年亦各有一位。李翠玲(民79)以我國二十位傑出肢障人士為對象探討其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發掘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實;他們的價值觀大致己達到已立立人、已達達人和自我實現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不容易達到。因此,我們深深覺得:成功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品,殘障人士一樣可以奮鬥成功;社會人士的關懷與愛心,是殘障者成功人生的滋養劑和催化劑。殘障者的潛能發展,是過去特殊教育的「盲點」,應成為今後特殊教育的「重點」;現今之道,除了規劃「無障礙環境」與充實「支援系統」(參見相關議題)外,具體的做法可從「殘障者才藝發展」及「殘障者職能發展」兩層面加以規劃。二、殘障者的才藝發展孔子曾問樂於師襄,師襄是盲者。今日社會也有很多的師襄,身懷絕藝,他們也是國家的瑰寶。發掘與發展殘障者的特殊才藝具有下列的意義:(1)殘障者雖有所短,但也往往有所長,透過補償與昇華,在某種特殊領域,可能發展得比普通人更好;(2)殘障者的特殊才藝可作為謀生的工具;(3)殘障者的才藝發展可以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可以增益人類文明的內涵;(4)弱勢族群的休閒活動往往是最貧乏的,特殊才藝與弱勢族群的休閒活動可以作有意義的結合,從而提昇其生活品質。今日具有特殊才藝或其潛能的殘障者,到處可見,但能發展得像杏林子劉俠(文學,肢障)、黃美廉(畫家,腦性麻痺)、阿吉仔(歌手,肢障)、張育豪(音樂工作者,盲)等傑出人物者,實不多見,也不容易。日常見到的殘障者,多為生活奔忙或為病痛所苦,那有心情學習才藝?即或擁有才藝,也缺乏表演的舞___________________*民國84年5月30日至6月1日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殘障者才藝發展與職能發展」議題引言稿。2台。例如視障者,至少有八成是音樂愛好者,其中應該有一半是「可造之材」,惜國內的視障音樂演奏團體只有三、四個,有心走這行的盲友根本沒有適當的管道入行。張育豪自己就多次被有音樂演奏的西餐廳拒於求職門外,更別說投考樂團,成為演奏者了(引自聯合晚報,八十四年一月五日報導)。為了促進殘障者的才藝發展,國際特殊才藝協會(VerySpecialArtsInternational)於1984年在美國成立,該會的中華民國總會也於民國七十九年成立,積極推展殘障者才藝活動及進行國際交流。此外,還有「中華民國殘障才藝發展協會」、「視障音樂基金會」等的民間組織,共同關心殘障者的才藝發展。教育當局也開始注意這個問題,並有所回應,例如殘障者留學獎學金設置辦法中,便為「特殊才能者」保留了若干名額。最近,中華民國截肢青少年輔健勵進會本諸「身體有缺陷並無礙於圓滿人生的追尋」之信念,積極輔導殘障青少年,以開放的心靈,走出殘障,快樂的活出自己,並主辦殘障人士才藝大展,邀請大陸傑出殘障才藝之士,蒞台公演,對於提昇殘障者的生活品質和自信,有重大的意義。殘障者的才藝發展運動在我國只是處於萌芽階段,其需求日益殷切,其發展的空間應是極大的,然而此項運動之擴展卻面臨下列問題。(吳武典,民84)。1.發掘不易:殘障者的才藝往往被其表面的殘障所掩蓋,不易被發掘;教師的鑑賞能力與可用的評量工具均有所不足,致往往有「遺珠之憾」;在各類資優班中殘障學生的比率遠低於應有的出現率。2.培育無方:教盲人彈琴比教常人為難;教聾者舞蹈也要有特殊的技巧。儘管學校裡良師很多,但教導殘障兒童發展特殊才藝的名師卻不易尋。3.缺乏舞台:有些殘障者憑著興趣與苦學,有了一身絕藝,卻苦於缺乏表演的舞台,甚至於有淪落為江湖賣藝者。社會提供給殘障者才藝發展的機會己經不多,提供給其表演的舞台更少。這一方面是社會結構問題(藝術工作者的普遍困境),一方面也是社會態度問題(對殘障者的不公平待遇)。4.缺乏鼓勵:在特殊教育與殘障福利逐漸成為政府施政重點的同時,大量的資源用於「補償性」的社會工程,關愛的眼神卻難得眷顧一下殘障者的才華;即使有之,也只是意思意思。有計畫的、適度的培訓與鼓勵,仍然缺乏。為促成殘障者的才藝發展,今後似可朝下列方向努力(吳武典,民84):1.改善資優鑑定方法:應發展適當的方法和工具(如盲生音樂性向測驗、聾生美術性向測驗),發掘具有特殊才華(文藝、語言、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機械、發明等)的殘障學生。2.保障殘障學生的資優教育機會:各類資優班不得以殘障為理由拒收殘障資優生,並應對學習環境與教學方法作適當之調整,以便因材施教。3.保障殘障學生的社團參與機會:殘障學生參與才藝性社團,應予鼓勵並輔導,儘量使其與一般學生一同學習、一同表演。4.提供進修獎助學金:對有特殊才藝之殘障學生,設獎助學金助其在國內外升學或進修。5.成立專屬樂團、舞團、劇團或藝術團:由政府贊助,以財團法人或公立形式設置,成為專業表演團體,與正常藝術工作者共同組成,巡迴國內3外進行藝術傳播工作。6.培育師資:在大學院校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科系,開設殘障學生特殊才藝教學課程,並遴派專人出國進修。7.加強特殊才藝表演、展覽活動:定期舉辦各類才藝表演及展覽,以活動帶動風潮。8.參與國際活動:資助民間組織組團赴國外參加才藝比賽或交流活動。三、殘障者的職能發展目前殘障者人力資源低度開發,殘障人士就業困難,反映出許多教育、復健、職訓與社會態度、法令規章的問題。殘障者的教育與復健,其目的不外在使之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以促使其心理、社會及經濟等方面全人格的適性發展與生涯定位(吳武典,民83)。根據研究(吳武典等,民83),工商企業機構雇用殘障員工之主要理由為職能足以勝任,甚至其工作態度較常人為佳;因此,多數企業機構表示願意比照常人雇用殘障者,甚至優先顧用。可見只要殘障者職能符合工作要求,其就業機會就大為增加。在企業界人力需求殷切,且雇主對殘障者的刻板印象逐漸消除之際,如何使殘障者有一技之長,是改善殘胞生活的主要關鍵。對多數殘障者而言,特殊教育的具體目標是適應生活,發展生涯,職能的發展乃是教育的重點。其重要性在於:(1)奠定生涯發展的基礎;(2)符合其身心特質及需要;(3)因應未來社會生活。然而,今日特殊教育在身心障礙學生的職能鑑定與技藝訓練上,可說是相當脆弱的,有待加強與改進。「生活中心、職教取向」是我國目前身心障礙類特殊學校與特殊班課程與教學的重點。這也呼應了「特殊教育法」(民73、民86)的規定:「特殊教育課程、教材及教法,應保持彈性,適合學生身心特性與需要。」(第三條、第五條)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展十年技藝教育,以為十年國教做準備,對身心障礙兒童,也有特別的規劃,希望他們能藉著延長一年的教育機會習得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踏入社會,獨立生活。國際上推展殘障者職業技能發展最力的組織是「國際展能協會」(AblympicInternational),該協會成立於1982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及國際復健聯盟(RehabilitationInternational)之大力支持,每四至五年舉辦一次國際展能節大會,以殘障者之障業技能競賽與觀摩為主。我國曾參與第二、三、四屆活動,尚有不錯之表現。「職能評估--職業試探--職能訓練--就業安置--就業輔導」為職業輔導的五部曲。以啟智教育而言,Brolin&Kokaska(1979)所設計的「生活中心生涯教育」課程,乃是能力本位、強調歷程的訓練模式,其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個人--社會技能及職業輔導與準備三大領域,在國內相當受到重視。至於其他各類障礙學生的職業教育則多以市場取向,強調實用。究竟績效如何,未有客觀之評估。惟咸認為職能評估是其中最弱的一環。以目前殘障者就業困難情形來看,似乎說明殘障者的職業教育與輔導仍有諸多缺陷(吳武典,民84)。1.職訓遷就現實:目前殘障者的職業訓練,無論是在學校實施者或在職訓機構實施者,均遷就所能提供的訓練職種,而鮮少針對當事人的能力與興趣進行設計,故未必符合殘障者之需要,其提供的職種也很有限,且未必能與就業市場需求結合。2.職能評估欠缺:絕大多數的職業輔導並未進行必要的職能評估,如實施通4用性向測驗(GATB),頂多只做紙筆的問卷或檢核,實在難以了解殘障者的職業潛能,因此在職業訓練和生涯規畫上,就顯得武斷而盲目。職能評估工具缺乏,人才缺乏是其主因。3.基本能力缺乏: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基本學科能力(如讀、寫、算)低落,影響職業訓練的種類和品質。4.環境配合不足:包括(1)所需的職訓設施、設備欠缺;(2)交通與建築的障礙;(3)課程彈性不足;(4)缺乏實習場所;(5)行政支援不足;(6)家長不能配合等。5.自我態度不當:包括(1)不了解自己而有不切實際的期待;(2)缺乏自信,不敢嘗試;(3)不能忍受辛苦與挫折等。今後,欲發展殘障者的潛能,似乎可朝下列方向努力(吳武典,民84)。1.成立職能評估研究室:可委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職訓中心或其他適當機構團體設立之,以發展職能評估工具與模式,並提供資源服務,以使殘障者能接受適性的職訓。2.加強適性教學:強化個別化教學方案,增進殘障學生基本學力。3.加強身心復健與輔具配置:與醫學、社政單位合作,提供必要之健康檢查、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並配置輔具,增進獨立生活與學習的能力。4.開拓新職種:訓練職種要多樣化、現代化,並具實用價值,如自動化技術,企業管理、商業與秘書工作、電腦操作與程式設計等。5.加強無障礙環境規劃:包括(1)有形的物理環境,如交通、建築、休閒、教育場所等設施設備;(2)無形的人文環境,如接納的、尊重的心理態度等。6.轉銜輔導服務:包括:(1)設置職業諮商員與社會工作員作為學校與社會之媒介;(2)加強建教合作;(3)加強學生對工作世界之認識;(4)舉辦教師、家長與企業雇主三邊座談會;(5)建立職業資訊網路並提供諮詢服務;(6)舉辦校友座談會。7.配合支持性就業措施:包括:(1)安排支持性就業場所;(2)協助雇主認識與接納殘障者;(3)協助雇主解決有關雇用殘障者之困難問題;(4)提供就業學生持續之輔導。5四、結語天下雜誌在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以「人力及國力」為題出版教育特刊,強調迎接二十一世紀唯有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才能挽回台灣漸失的競爭力,培育出迎接新世紀挑戰,有創造力、能調適、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自主實踐而又會團隊合作的人才。文中指出IBM這位藍色巨人之成功,乃是堅信「公司品質來自人的品質,人的品質來自再教育與再訓練。」相信殘障者透過教育與訓練,亦可成為寶貴的人力資源。然而,不同於一般人的是,除了再教育與再訓練之外,殘障者的潛在人力資源之開發,尚需許多條件的配合。今日殘障朋友在事業上所浮現的困境,事實上涉及了上游的教育與復健、中游的職業訓練及周遭的環境,它只不過是下游的現象罷了,因此,殘障人士潛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雇主僱用殘障者疑慮之解除,無障礙就業環境之開創,必須有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