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第二节政府和市场关系第三节财政职能课程思考什么是公共产品?什么是公共需要?如何判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如何理解市场失灵?如何理解政府失灵?MAUQ-2-第一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二、财政的基本特征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四、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MAUQ-3-一、财政的基本含义(一)“财政”一词的来源Finance一词,源于公元13-15世纪时拉丁文Finis,指结算支付期限之意。后来变为Finare,则有支付款项、裁定款项、确定罚款支付等含义。到16世纪转为法语,逐渐成为Finances,始有公共收入的意义。到17世纪后,专门用以指国家的理财,19世纪进一步阐明Finance是一切公共团体的理财,20世纪初由法国传入其它国家,用以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MAUQ-4-日本引进西方Finance一词,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这样财政也就逐渐在我国清朝文献中引用。当时一般解释为财者钱财也,政者政治也,财政者乃管理公共钱财或财货之事也,这便是财政(PublicFinance)词义的由来。1898年,清光绪24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BusinessFinance——企业财务PublicFinance——财政或公共财政MAUQ-5-(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MAUQ-6-国家与政府国家(State)从广义上讲,是指拥有法律强制手段的一套机构。国家在其领土之内享有制定法规的垄断权,通过有组织的政府来实现。政府(Government)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管理的过程,指权力的行使;也可以指该过程的存在,指“有秩序的法规”的状况;还可能指机构的结构和安排及其如何与被管理者发生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本课程这里也是如此。或: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MAUQ-7-政府的基本特征1.政府拥有强制权利;2.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3.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4.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MAUQ-8-国家理论契约论:国家是公民之间自由达成契约的结果,目的是为公民服务。掠夺论:国家是掠夺和剥削的产物,是统治者掠夺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诺思的国家理论:“暴力潜能”学说。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或剥削性)的国家。MAUQ-9-(三)简略的财政概念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或: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陈共)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手段,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范围的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公共性和与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是公共财政的两大基本点。MAUQ-10-公共财政定义分析:概而言之,西方对公共财政的定义,一般是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划分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进而探讨公共领域的需要与满足,即公共需要及其满足,相应地把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从而公共财政就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活动。MAUQ-11-二、财政的基本特征(一)阶级性与公共性(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所有者权力与国家政治权力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税收的间接偿还性(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MAUQ-12-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一)公共物品(PublicGoods)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分类:(1)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产品(2)私人物品(Private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MAUQ-13-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效应效用的不可分割性)(1)私人物品: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非购买(付费)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MAUQ-14-(2)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非竞争性(Non-rivalness)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第一特征)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第二特征)MAUQ-15-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定义:经济学中把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称为免费搭车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MAUQ-16-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产品(publicgoods)是相对于私人产品(privategoods)而言的。公共产品的概念最初由林达尔(E.R.Lindahl)提出的,1954年萨缪尔森(P.A.Samuelson)给公共产品一个严格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的物品。MAUQ-17-布坎南(J.M.Buchanan)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产品”。现代经济学中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发展的萨缪尔森式的定义:公共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物品。物品是否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成为判断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标准。MAUQ-18-公共产品的特性1、消费的非排他性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便有众多的受益者共同消费(使用)这一物品,要将其中的任何人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使用)之外是不可能的或无效率的。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一是技术上的不可能性,二是经济上的无效率。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个人联合消费,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无论个人对这种物品是否支付了费用,要排除他人消费这种公共物品是不可能的或交易费用很高。MAUQ-19-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包含三层含义: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行却成本过高。任何一个人自己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这种消费加以拒绝。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如果在某人消费之后,别人消费的可能性减少了,那么就等于部分地排他了。MAUQ-20-2、消费的非竞争性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MAUQ-21-经济学对此的严格界定是,新增消费者所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竞争性是由利益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公共产品一般都具有利益不可分割性,这使增加一名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所有的社会成员消费时,只要某个人消费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排除任何一个能从其中享受边际利益的人,都会违背帕累托最优原则。MAUQ-22-MAUQ-23-公式表示:Xj=Σxijni=1式中,Xj为商品的总量;xij为第i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量。纯私人物品:此公式说明:(1)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i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n+j(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Xn+j=xin+j此公式表明:(1)商品Xj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2)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纯公共物品:3、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征具有非竞争性,不具备非排他性具有非排他性,不具备非竞争性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过分拥挤(桥梁)或外部效应引起花园(正外部效应):有围墙,花香行人闻到MAUQ-24-物品(产品)的类型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可以将物品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1、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纯私人物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MAUQ-25-3、公共资源(CommonResources,可拥挤物品)不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由于不能确定对其消费的限定条件,或者即使能确定却很难实施,且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即产生拥挤问题,因此,这种准公共产品又被称为“可拥挤物品”。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另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受益)的减少,被称为拥挤成本。在产生拥挤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而是大于零,同时低于平均成本。MAUQ-26-4、俱乐部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俱乐部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通过限定消费资格,将非成员排除在外,即对外是排他的。但在内部是共享的,一个成员对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另外成员对该物品的消费。俱乐部物品的排他性是不完全的,在内部又是共享的,有可能导致成员过多从而产生拥挤:一个人受益的增多可能会减少另一成员的受益。这时,可拥挤物品与俱乐部物品相交叉,形成“可拥挤的俱乐部型物品”。因此,俱乐部物品既存在最优供给问题,又存在最优俱乐部规模问题。MAUQ-27-MAUQ-28-一般准公共物品可拥挤的俱乐部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可拥挤物品俱乐部物品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类型MAUQ-29-竞争性非竞争性排他性私人物品衣服私人汽车拥挤的收费公路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图书馆不拥挤的收费公路非排他性公共资源环境海洋中的鱼拥挤的不收费公路纯公共产品国防知识不拥挤的不收费公路各类物品的特征(二)公共需要(Publicwants)集体的社会性的共同需要公共需要(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共同构成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私人个别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市场提供(配置原则: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主要由政府提供(配置原则:社会利益或效用最大化)MAUQ-30-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需付出代价(缴税或付费);(但不是等价交换)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MAUQ-31-四、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财政”与“公共财政”并用涉及的三方面问题:1.有关英文PublicFinance一词的译法问题。2.从理论上讲,涉及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问题。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MAUQ-32-财政与“公共财政”中国对公共财政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对“公共财政”一词的提法,中国理论界曾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公共财政”就是财政,没有必要在财政之前加上“公共”二字。这种观点以陈共、叶子荣、郭庆旺和赵志耘等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使得财政必然转向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的财政类型。这一派的代表主要有张馨、叶振鹏、吴俊培、高培勇、安体富、刘尚希、杨灿明、王朝才、陆宁和温来成等。MAUQ-33-概括起来看,中国学者对公共财政的看法,否定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