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第一节市场经济释义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第三节政府的经济职能第一节市场经济释义一、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二、市场经济的功能一、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市场:主体(买方和卖方)客体(商品和劳务)交易行为(货币、计量工具、交通物流、仓库、场地、制度规则保障等)市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剩余物品阶段的产物自然经济:间断的集市,自给自足,商品经济:社会分工--固定的交易市场,追求货币财富市场经济:竞争交换的场所,资源配置手段计划经济:政府按需要计划配置资源,统一生产,不许私人生产和经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需要的条件相对封闭、统一的市场范围;共同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守夜人”政府通用的货币市场经济有三个要素:供求、价格、竞争。第一、供求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价格是市场运行的信号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第三、竞争作为一种强制的社会力量,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并在优胜劣汰中,变成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觉行为。所以,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小结: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二、市场经济的功能交换功能:商品交换的场所和机制保障调节功能:供求结构和规模的调节,资源流动调节信息传递功能促进技术进步,竞争的作用案例讨论:菜农为什么让大白菜烂在地里?2006年大白菜多少钱一斤?有一则新闻报道称,因为大白菜每斤只能卖到两三分,连种子钱都回不来,很多菜烂在了地里。丰产不丰收、丰收却破产,这样的悲剧几乎每年都在菜农、果农身上重复。报道的最后,专家指出,农民要上网要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记者更进一步指出,盲目跟风不可取。【观点碰撞】甲:一些地方政府比较注重给农民提供困难补助,却不知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所以,不能说“看得见的手”不起作用,而是作用的方式需要改进。乙: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到处存在,政府也无能为力。菜农在丰收年反而赔钱,这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面对市场失灵,即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如何对处于社会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以帮助。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一、“帕累托最优”与市场失灵二、市场失灵的原因三、市场失灵的表现一、“帕累托最优”与市场失灵“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是意大利社会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世纪末研究社会福利问题时提出的。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的一种状态,这时,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到了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已经无法改善的境地。否则,就表明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如果资源配置的改变可以在不使任何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还能使至少其中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那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还能够改善,这种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还存在着改善的空间。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是指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它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保险、期货)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常常导致虚假需求和生产的盲目性,对经济活动的远景缺乏导向;市场机制容易助长投机行为,从而破坏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秩序性等等。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即市场机制发挥最佳功能所要求的若干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往往不具备或不完全,由此引起市场失灵。200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曾从竞争缺点、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市场残缺、信息不足、失业膨胀、收入分配和有效物品八个方面,概括和描述了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是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自私性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的特大经济危机,使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识到市场也会失灵,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有效地配置国民资源,还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宏观调控。三、市场失灵的表现①竞争失效a、产品的差异性b、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阻碍要素转移c、存在规模经济,自然垄断,形成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②公共产品问题非竞争性、非排除性——私人部门不愿提供。③外部性问题: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的存在④市场的不完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新兴高科技产业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meritgoods,dismeritgoods)教育(低估)香烟(偏好)⑥信息的不完全(informationfailures)信息经济学⑦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劳动力成本难以控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经常现象决策权分散和非理性决策导致经济失衡⑧收入不公平分配(unequaldistribution)。即使实现Parito最优,也没有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要素和财富的初始分配不公可能导致竞争后的最终分配结果更加不公。分配不公平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收入分配不公的其他原因:垄断特权、权力寻租、歧视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的差别劳动强度、努力程度、职业状况劳动收入的差异财产传承、机遇等资产占有量的区别财富差异要素回报机制贫富悬殊第三节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政府经济职能的涵义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第三节政府的经济职能参与资源配置职能:效率协调收入分配职能:公平促进经济稳定职能:稳定1、参与资源配置职能:效率资源配置(resourcesallocation)是指社会使用现有资源的方式。资源配置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关注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的社会产品结构。(是指按效率原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消除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例如,(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例如私人投资国防、治安、环保、公共设施不能带来直接收益。(2)私人不愿意消除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4)信息不充分等效率的公平:发挥优势和特长,创造更大价值,能更好的服务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参与资源配置的方式(1)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外交、治安等纯公共产品。军费(2)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准公共产品。医疗教育住房信息服务就业服务(3)开征税收,矫正负外部性;或者发放补贴,矫正正负外部性。(4)导入竞争机制,抑制人为垄断;同时实行政府规制,减弱自然垄断的影响。水电(5)制定政策,分配价值资源,例如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的政策倾斜和直接投资(6)通过立法和行政管制保护资源,防止掠夺性开采。2、协调收入分配:公平正义原则收入分配(incomedistribution)是指社会产品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以及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归属。收入分配反映了社会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关注在社会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各人的收入份额。市场的收入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大小(资本土地知识劳力),多劳多得(个人能力和付出),竞争中胜者通吃。公平可以从经济学、伦理学等角度考察,需要社会保障,失业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也可以从起点、过程、结果等制度层面考察。公平的效率:公民有意愿、有能力去配合和支持政府。附:效率与公平官方提法的变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式进入中央文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继续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同时提出“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5年10月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近年来财政部门的报告也有很大变化:“民生财政”协调收入分配的理由(1)社会成员拥有要素的质和量不同由私有财产制度、遗产继承制度、家庭出身背景、身体发育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2)社会成员提供要素的机会不均等由歧视等因素所决定的。两个劳动者的天赋、智商、学历、才能、体质等条件都十分接近,却可能因为年龄、性别、容貌等方面的因素而面临极不相同的就业机会。协调收入分配的手段(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税,控制过高的收入水平;(2)安排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过低的收入水平;(3)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4)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以反对歧视;(5)控制垄断性行业的收入,以现金补助、补贴、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形式进行收入再分配。3、促进经济稳定市场缺陷-供需失衡-经济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破坏经济发展-爆发经济危机,市场机制恢复平衡的过程痛苦而缓慢,资源被严重浪费,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稳定的涵义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稳定的手段一般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可把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国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五个方面。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①公开市场业务②存款准备金政策③中央银行贷款④利率政策⑤汇率政策。政府职能的界定(世界银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小职能提供纯粹的公共产品保护穷人国防、法律与秩序、财产所有权、宏观经济管理、公共医疗卫生反贫穷计划、消除疾病中型职能解决外部效应规范垄断企业克服信息不完整问题提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事业法规保险(医疗卫生、寿命养老金)金融法规、消费者保护再分配性养老金、家庭津贴、失业保险经济职能协调私人市场活动收入再分配促进市场发展、集中各种举措资产再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而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在这两个方面履行的必要职能又有“小职能”、“中型职能”、“积极职能”之分。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经济职能有四个方面:(1)为市场经济确立法律框架。(2)影响资源配置以改善经济效率。(3)确定改善收入分配的计划。(4)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认为,政府经济职能包括:(1)促进技术改善。(2)支持金融部门。(3)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道路通信体系的建设。中国政府经济职能之转变共识:政府经济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实现社会公平。中国政府经济职能之转变过程一、1978-1984,精简机构,放权让利,自主经营,提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二、1984-1992,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宏观调控使用经济杠杆手段,培养价格体系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