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的读后感范例《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修建和破坏,生动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历史经验,给唐朝统治者以警示,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正直书生忧国忧民、助人为乐的情怀。今天网友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对阿房宫赋的印象。我们来看看吧!阿房宫赋的读后感1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阿房宫赋的读后感2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项羽,楚汉相争时着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tan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阿房宫赋的读后感3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阿房宫赋的读后感4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阿房宫赋的读后感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本文是一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