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最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000字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最新读后感也可称为读书笔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受。以下是对抗日英雄的印象。下面网友分享一些给你,希望能帮到你。欢迎阅读!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1000字1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后人深深感动着,赵一曼就是众多爱国英雄中的一人。对于赵一曼的了解,我是从《抗日英雄赵一曼》中获得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讲了赵一曼在担任团政委时,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妄图从她口中得知抗联所在地,赵一曼宁死不屈,一次又一次受尽摧残,甚至右臂被砍断,可是,直至年仅三十一岁的她壮烈牺牲,她却从未曾屈服,更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仰!那悲壮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神!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就这样一个弱女子,如何在敌人狰狞的面孔下,在那残忍的折磨中,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至死不屈?她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响在我的耳畔: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这是何等的惨烈啊!这就是一名弱女子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赵一曼的英雄事迹,载入了中国的史册,她的临危不惧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灵魂。在她的感召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站出来了!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像赵一曼一样,英勇无畏,奋勇向前,飞奔在热爱祖国的道路上,像邱少云,像刘胡兰,像黄继光……我们时时自豪着祖国的山河无限壮丽,更应该时时感念为了祖国的今天,奉献出无限爱国豪情的英雄们,像赵一曼,这个有着钢铁一般坚韧的意志的弱女子,她永不屈服的精神必将激励着祖国一代一代充满爱国激情的儿女们。让我们像赵一曼一样,打造一副铮铮铁骨,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飞奔在祖国发展的道路上!【第2篇范文】:抗日英雄读后感“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每当响起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人们心中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回顾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王二小出生在河北省沬源县上庄村,11岁那年,日本鬼子从张家口打到了王二小的家乡,他的爸爸妈妈都被鬼子害死了,哥哥也被抓去当了劳工,二小恨透了日本鬼子,他在八路军巩固区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并做了很多对抗日有益的事情。1941年9月16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日本鬼子又一次沿着山沟扫荡,在他们迷路的时候,抓住了正在放牛的王二小让他带路,王二小毫不畏惧,巧妙的与鬼子周旋,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埋伏圈,鬼子被消灭了,可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也被鬼子活活的摔死在了大山的深处,他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堤,染红了蓝蓝的天空。读完了这篇作品,我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我们仍然要学习王二小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当逃兵,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们更要学习王二小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不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吵架、闹矛盾,影响班级的荣誉,给班级抹黑。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牺牲70多年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鼓励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3篇范文】:抗日英雄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看了中间的一个个英雄小故事,不禁让我十分钦佩这些英雄们。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故事就是“后方战场的巾帼英雄茅丽瑛”。在上海第十二中学(原启秀女中)校园里树立着一位巾帼豪杰的塑像,这位女英雄就是茅丽瑛烈士。茅丽瑛是浙江杭州人。1931年进入上海海关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任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她不顾日伪特务的威胁,组织募捐活动,将募集到的钱款物资支援四军等抗日部队。1939年5月下旬,上级党组织要求茅丽瑛为新四军募集一批棉衣和钱款,同时为难民募集救济款。在茅丽瑛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掀起了捐物捐款的热潮。()筹集到的资金很快被转交给新四军驻沪办事处和难民救济协会。就在茅丽瑛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义卖活动的时候,她的母亲突然病危住进了医院。身担重任的茅丽瑛无暇照料老人家,就是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每能尽上一份孝心。办完母亲的丧事,她又很快的投入到抗日爱国募捐活动中,抗日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她的行动终于激怒了日寇,在义卖期间收到了一封附有子弹的恐吓信,但茅丽瑛毫不畏惧,丝毫没有退缩,她坚定的表示要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1939年12月12日晚,这个被日寇认为是后方战场上的“祸患”。在开会下楼时,遭到日伪特务的谋杀,年仅29岁。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为茅丽瑛烈士亲笔提了挽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茅丽瑛受到敌人的威胁,仍不畏惧。还仍然让人民们积极的募捐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新世界的学生们学习的。特别是一些小宠儿,家中的掌上明珠,更要学习茅丽瑛的精神。在我们完成一件事时,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和困难或者遭到了别人的反对而就放弃了,半途而废了。这时想一想茅丽瑛,她即使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也毫不害怕,想退缩,继续带领大家向新四军和难民募捐。而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遭到了别人的反对,怎么就可以退缩了呢?让我们好好学习茅丽瑛,做一名新世界的好少年。活着余华读后感虎门销烟读后感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1000字2四、五年前,我对历史还是漠不关心的,历史在我的脑袋里那就是上学读书时熬成的一锅浆糊。直到几年前的一次党员活动,去旅顺参观了日俄监狱旧址及万忠墓之后,我噩梦了两天,然后开始对抗日战争全史感兴趣,之后又延伸到了一战二战史及后来的《全球通史》。这次有机会看到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实属幸运,我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还不是很明晰,有过印象的是去年在电视上播过,将当年葬在外的战士骨灰请回了国内的烈士陵园里安放祭奠,隐约记得那时看过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后来,因为对历史,尤其是对抗战史充满了兴趣,才看了《我的抗战》的纪录片,又比较着看完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一寸河山一寸血》。终于开始慢慢地厘清我脑内的大团乱麻以及对历史的各种认知错误。为了能清楚阅读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开读前还特意先百度了它大体的历史轨迹,然后才开始读的第一章“风雨滇缅路”。本书除此章外还有“苦难野人山”、“缅北战场”和“滇西战场”。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看再多听再多也只是表面,谁能真正了解那种刺入骨髓的殇。本书我最想读的就是老兵口述,通过作者能听到他们对当年那些战争的残酷回忆,才让人对今日的生活更感珍惜。感恩、铭记那些为今日和平生活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们的同时也时刻警醒着,警惕那些蠢蠢欲动、妄想更改历史的人其用心到底是什么。其实那些战争离我们并没有走多远,但让人难过的是,那些为我们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与这个国家一起亲历的殇痛,却渐渐地被不曾经历过的当代年轻人漠视了。和平而没有战乱的生活不要过得那么理所应当,之前看过关于抗战的老兵晚年生活困难的报道,才知道原来这些九死一生存活下来的老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善待了,这是让我最感揪心和无所适从的地方。在这里说“公平”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虽然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也正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沉重而难以忘却的部分,才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果不能回报生命,至少致敬和缅怀吧。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1000字3王树增《抗日战争》: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抗日战争》共分三卷,每卷均有60多万字,第一卷于6月底出版,其余两卷将于其后陆续上市。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120种重点选题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位列其中。《抗日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用国际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作者立足于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政党、人民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战争的亲历者,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180万字的巨著。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首次全景式反映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讲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影响客观呈现的重要因素。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摆脱了这一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他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出发,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侵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铭记。在王树增看来,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管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打的多糟糕,只要他们是在抗日的、是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都值得我们尊敬。如果对某一方面有所偏废,或者故意遗忘,那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不尊重。深入剖析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时至今日,日本右翼政客依旧认为,日军对中国残暴的战争行为,是值得大和民族骄傲的壮举。”为什么会这样?日本侵略中国,并非一朝一夕爆发的,而是一步步发酵成熟,是一步步从设计到实施的,王树增在《序章》中,用了七八万字篇幅,详细挖掘了日本侵略思想产生的根源。在王树增看来,日本人的侵略意识由来已久,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外进行领土扩张的思想日嚣尘上,畅想由“小日本”变为“大大日本国”。日本提出了所谓的“补偿论”,意即在强国面前,隐忍所有的屈辱和损害,同时向弱国动用武力,把在强国那里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统统补偿回来。再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冷酷、自虐和虐人发挥到了极致。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一步步推进、深化的。在读完序章之后,王树增提醒我们:绝对不能对日本右翼政客抱有任何幻想,对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其死活复燃的土壤依然存在。客观呈现国民党正面战场深入剖析国民党军队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书中,王树增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详细描述,记录了每一场重要的战役,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到淞沪会战、平津战役等等,在他的书中都有详细描写。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日军,而且毫无现代作战理念,没有任何真正的战术配合;另一方面也因为军阀割据造成的地盘意识,导致国民党无法真正实现统一指挥,也导致各地军队在战争中出现推诿现象。中国的地方军阀部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畸形存在。这些部队基本上是地方军阀的私属军队,他们各有各的招募制度、编制制度和军需制度,武器也是自己筹款购置或是自己土法生产的。对于这样的军队,其作战理念、官兵素质、作战能力、武器装备、整体协同乃至统一指挥均陈旧落后,在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这些都是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九一八”后,蒋介石、张学良为何选择不抵抗?“九一八”发生时,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仅仅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上几乎兵不血刃地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张学良多年购买的三百余架飞机也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相关历史陈述都言是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关于这一点,一九九九年,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