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民族团结读后感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创业,一路绿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是对的。毕竟国家贫富差距太大,那些贫困的少数民族确实需要国家帮助。在此,网友为大家带来五篇关于阅读名著的文章。希望你喜欢!民族团结读后感1000字1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不开谁。正所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不一样的民族虽然有着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但却有着同一个信念: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成为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老舍先生也曾说过“大家语言不一样,心但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无数的名人曾被民族的团结所感动,无数的名人曾被民族团结的力量所震撼!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构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构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个祖国的建设不可能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连三个臭皮匠的智慧都能够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就别说民族团结的力量有多大了?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少年儿童在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潜力也增强了。每一个时代,都有自我的精神象征,每个人都在悄悄的为民族团结贡献出自我的微薄之力,在每个人的心中都默默的放飞着一只和平鸽,全国人民友好团结是每个个人心中最渴望的事。只有民族之间团结一心,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完美;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昨日的悲惨现象才不会发生;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走向国际社会,走向真正的辉煌!56个民族用不一样的语言,说着一样的话: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永远向前。民族团结读后感1000字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了美丽的新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大河百川--新疆民族团结故事》一书,就是将这些故事一一列举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亲人》和《张骞通西域》。《亲人》讲的是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书记铁里瓦尔得,收养了一个从四川省江北县的汉族孩子陈建宏。尽管铁书记夫妇受着外界的许多压力,但也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如:陈建宏是四川人吃不惯新疆饭,铁书记夫妇就专门给他做米饭,炒鸡蛋,做蛋汤;有时还给陈建宏买牛奶,炖母鸡。陈建宏是四年级的学生,但这个县的汉族小学只有一年级,于是铁书记帮助陈建宏自学。而陈建宏也知恩图报,上班后不仅按月交给家里钱,还一分一厘地攒钱,并用自己攒的钱为铁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他不仅帮小妹妹学习语文、算术,还给大妹妹举办了婚礼。在陈建宏得肝病时期,两个妹妹也轮流看守,异族兄妹比亲兄妹还亲啊。不光是两个城市,邻里之间,一个班,还是一个年级,民族之间都要互相帮助。《张骞通西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讲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的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因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我们应该像张骞一样为了民族团结、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宁可牺牲自己。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团结的故事,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各民族大团结的滚滚洪流,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和源泉动力。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人,大家一起发扬民族团结的精神。民族团结读后感1000字3今天我读了《民族团结读本》,读完后,我受益匪浅,是啊!我们中国56个民族确实需要团结!青海玉树地震后的抗灾救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截至4月17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青海省各级安排,以及非灾区省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部队支援共向玉树地震灾区调运棉帐篷45550顶、棉大衣164240件、棉被198210床、野战食品10万份等大量生活类物资。目前已运抵灾区帐篷2.5万顶,棉被褥5.2万套,棉大衣1.6万件,方便食品和饮用水850吨等生活类物资!就这样,56个民族的人每个人捐一点,最终汇成了大洋!这就是民族的力量!再联系实生活际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虽然很少,但我们要懂得团结,不能不管别的民族。记住,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有56个民族,而这56个民族只有团结中国才会统一,让我们56个民族团结起来,共创美丽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将更加美好,和谐!民族团结读后感1000字4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不开谁。正所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不一样的民族虽然有着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但却有着同一个信念: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成为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老舍先生也曾说过“大家语言不一样,心但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无数的名人曾被民族的团结所感动,无数的名人曾被民族团结的力量所震撼!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构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构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个祖国的建设不可能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连三个臭皮匠的智慧都能够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就别说民族团结的力量有多大了?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少年儿童在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潜力也增强了。每一个时代,都有自我的精神象征,每个人都在悄悄的为民族团结贡献出自我的微薄之力,在每个人的心中都默默的放飞着一只和平鸽,全国人民友好团结是每个个人心中最渴望的事。只有民族之间团结一心,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完美;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昨日的悲惨现象才不会发生;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走向国际社会,走向真正的辉煌!56个民族用不一样的语言,说着一样的话: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永远向前。民族团结读后感1000字5七十年前,曾有一只沉睡的雄狮,他在雄野开阔的草原惊醒,开创了另一片崭新的天地,经过七十年的风吹,七十年的雨打,这只雄狮逐渐茁壮成长。七十年前,曾有一只稚嫩的雄鹰,他在一览无余的天地中成长,开辟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经过七十年的翱翔,七十年的奋战,这只雄鹰头角渐露光芒。七十年前,曾有一个国家,他在炮灰纷飞的战场中崛起,开建了另一种气象的新中国,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七十年的磨练,这个国家逐渐回归富强。七十年的光辉,七十年的精神,七十年的盛世之梦终于回归。遥想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祖国不堪贫瘠的土地上,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最后到全面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铁路,诬赖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本军队当即炮轰东北军,接着又向沈阳城内,长春,四平街和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开始。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又在华北地区肆意制造一系列的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日本又策划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华北事变由此开始。华北事变后,日本的野心更加磅礴,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在长达几十年的抗日战争中,一群又一群的人在战争中醒悟,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他们毫无畏惧,从不害怕,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批又一批的抗日青年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无数的爱国青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为新中国能够重新觉醒站起来。尽管在那路程中我们经了很多困难与艰苦,有寒冷,有饥饿,有贫穷……但他们仍旧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先辈已逝,但他们的不屈的精神灵魂将永存于心。弹指之间,已经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了。我们在今年的九月三号也迎来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盛世之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炮火得销烟,也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但我们领略到先辈们不朽的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弱变强的光辉,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后代铭记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创业与搏击,无不可歌可泣,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弘扬,对先辈业绩的追思与兴大,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流入强大的动力。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七十年光辉不朽,七十年精神不忘。最后,让我们一起“传不朽民族光辉,承不屈名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