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75.180.10E11备案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SHQ/SH0077—2007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规程Connectedtechniqcalspecificationof3-Dseismicdataprocessing2007-04-20发布2007-04-25实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布Q/SH0077—2007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原始资料进站要求....................................................................14资料处理............................................................................15质量控制............................................................................36昀终成果剖面显示....................................................................37处理报告编写........................................................................38资料出站............................................................................49资料存档............................................................................4附录A(资料性附录)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基本流程图...................................5Q/SH0077—2007II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单联瑜、于海铖Q/SH0077—20071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应遵循的原则和质量控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SY/T5332—2005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SY/T5928—2000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归档保管规定3原始资料进站要求3.1用于数据处理的地震原始资料进站应符合SY/T5332—2005第3章的要求。3.2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的其它原始资料应包括测量草图、施工草图、炮点及检波点坐标、卫星导航成果、原处理剖面、处理报告、工区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区内井位坐标,测井资料。3.3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的其它辅助资料应包括地质任务,处理任务,连片处理要求。4资料处理4.1连片资料试处理4.1.1连片资料的试验处理要求连片资料的试验处理要求应符合SY/T5332—2005中5.1的要求。4.1.2野外资料的质量控制4.1.2.1野外数据盘号和文件号应与班报记录一致。4.1.2.2记录头、记录长度、采样间隔信息应与班报一致。4.1.2.3测量成果应与班报记录一致。4.1.2.4列出所有可能的错误以及恢复炮和逐点放炮的参数。4.1.3项目准备4.1.3.1处理项目应由专人负责,实行项目负责制。4.1.3.2资料到站后,项目负责人应分析构造图和对应老剖面,明确工区地质概况、地质任务,了解野外施工情况。4.1.4试处理4.1.4.1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地质任务拟定试处理测线,确定试处理内容,制定试处理流程及主要试验参数的试处理方案,试处理方案应体现针对性。4.1.4.2处理设计书的内容应包括原始资料分析、试验处理内容、采用的关键处理技术、处理流程和主要参数,处理设计书应经上级技术部门审查批准,并签字确认。4.1.5原始资料分析Q/SH0077—200724.1.5.1采集因素分析统计与分析应包括:采集时间的差异、采集仪器的差异、采集网格的差异、施工方向的差异、覆盖次数的差异、观测方式的差异、偏移距的差异、接收道数的差异、震源类型的差异、激发井深的差异、激发药量的差异、地表条件的差异、记录长度的差异、采样率的差异。4.1.5.2三维原始资料分析应包括:——原始资料分析,包括信噪比分析、噪音程度分析、噪音类型分析、频率分析、能量分析、相位分析、极性分析、方位角分析、面元网格分析、覆盖次数分析、偏移距分配分析。——老剖面分析,包括信噪比分析、分辨率分析、断裂系统(点)分析、构造成像分析、极性分析。4.1.6处理流程的建立依据本标准4.1.4确定处理技术措施和参数试验方案,建立连片处理流程。4.1.7主测线和处理网格的确立确定主测线和处理网格。4.2连片资料批处理4.2.1连片处理常规技术要求连片处理常规技术要求应符合SY/T5332—2005第4章的要求。4.2.2解编及观测系统定义解编及观测系统定义应全区统一命名,按顺序编号。4.2.3连片资料的一致性处理连片资料的一致性处理应包括真振幅恢复、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能量时变统计匹配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模型子波处理与匹配滤波、相位校正、反极性炮道应进行反极性处理。4.2.4连片资料的网格归一化处理连片资料的网格归一化处理应遵循叠前道集内插结合面元均化处理的方法,优先采用叠前道内插方法,在叠前道内插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结合面元均化处理方法。处理中应合理控制内插后面元的覆盖次数和偏移距组合。4.2.5连片资料的拼接4.2.5.1在纵、横方向上应选定能控制全区所有区块拼接质量的监控线。4.2.5.2在质量监控线上对所有拼接区块进行详细的时差定量分析和统计。4.2.5.3存在拼接时差,应通过选定合理的基准区块和校正方案进行时差调整。4.2.6抽道和道头提取4.2.6.1预处理后的数据按三维网格分选到CMP面元中去。4.2.6.2检查各CMP面元的覆盖次数。4.2.6.3提取地震道头信息,绘制CMP位置图、炮点检波点分布图和三维资料覆盖次数图。4.2.6.4CMP位置图、炮点检波点分布图及资料覆盖次数图三图比例尺应一致。4.2.7三维速度模型的建立4.2.7.1初叠加速度模型网格密度一般应保证在600m~1200m之间,静校正、DMO、昀终叠加以及偏移速度模型的网格密度一般应保证在300m~750m之间。4.2.7.2拾取的速度应平滑、连续、渐变。4.2.7.3拾取的离散速度应经过时间和空间内插形成速度场方可应用。用于偏移的速度应经过适当的空间平滑,以避免速度存在突变点,影响偏移效果。4.2.7.4速度拾取应与速度扫描相结合,以保证速度拾取的准确性。4.2.8初叠加4.2.8.1在做完反褶积及适当去噪的基础上,应做出初叠加剖面,以便对前期基础工作进行质量监控。4.2.8.2初叠加所用速度应是经过速度分析得出的,以确保叠加基本准确。4.2.8.3绘出初叠加的纵横线剖面,由剖面再次验证观测系统定义的准确性。Q/SH0077—200734.2.8.4利用初叠加纵横线剖面,检查各种干扰的去除是否干净。4.2.9剩余静校正4.2.9.1常规技术要求应符合SY/T5332—2005中4.7的要求。4.2.9.2根据施工方向和采集网格的不同,应先分区块进行剩余静校正处理,拼接抽道后再进行全区统一的剩余静校正处理。4.2.10连片资料的偏移处理连片资料的偏移处理应经过试验选取适合本区连片资料特点的偏移方法,偏移速度模型的建立应充分参考解释资料和测井资料。4.2.11连片资料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4.2.11.1进行道集优化处理。4.2.11.2合理分配偏移距组合。4.2.11.3通过测试确定叠前时间偏移重点处理参数。4.2.11.4偏移速度模型的迭代与优化。4.2.11.5建立昀终的偏移速度场进行数据体偏移。4.2.11.6剩余速度分析及昀终叠加速度模型的建立。4.2.11.7成像数据提高分辨率、去噪及时空变滤波处理。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应符合SY/T5332—2005中5.2要求。6最终成果剖面显示剖面显示应符合SY/T5332—2005中4.15的要求或按合同要求。7处理报告编写7.1编写报告编写报告应符合SY/T5332—2005第6章的要求。7.2工区的概况工区的概况,应包括工区名称、野外的地理位置和坐标(或桩号范围)、野外施工和处理概况。7.3地震地表条件地震地表条件应包括:采集地区的地形、地物、地表设施(城镇、高压线、村庄、厂矿、河流、水库、道路以及潜水面深度)。7.4地震地质条件7.4.1工区内的主要地质特征。7.4.2工区内的主要反射层及T0时间。7.5各块三维野外采集情况7.5.1施工起止日期、队/年、仪器型号。7.5.2观测系统、接收道数、采样率、记录长度和记录格式。7.5.3施工参数应包括束线数、炮数、覆盖次数、炮间距、炮线距、道间距、接收线距、CDP网格、昀小炮检距、昀大炮检距、束线间距、接收线数。7.6资料处理7.6.1处理概况应包括资料处理束线数、总炮数、处理采样率、处理记录长度、一次覆盖资料面积、满次覆盖资料面积、处理网格的大小及网格拐角坐标或桩号、数据总量(GB)、资料拼接情况、项目人员组成及处理过程的处理过程和任务完成基本情况。Q/SH0077—200747.6.2原始资料分析应包括对野外采集单炮噪音类型、特点、频率、相位、能量、极性以及野外地形、地表影响激发和接收的因素和工区内原处理剖面的分析研究,阐述信噪比、分辨率、断层、断面以及整体构造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7.6.3关键技术措施及试验应针对原始资料特点、处理要求及地质任务,阐述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措施、处理流程、处理参数以及参数的试验情况与效果的对比分析。7.6.4处理参数应包括:替换速度、基准面高程、野外静校正、真振幅恢复、噪音衰减、反褶积、剩余静校正、切除、DMO叠加、偏移、反Q滤波、叠加速度场及偏移速度场建立、均衡、滤波、剖面显示。7.6.5处理流程基本格式见附录A。7.7效果分析7.7.1处理效果分析应包括资料处理的信噪比、分辨率、断层、断面、波形波组特征、整体构造成像效果以及新老剖面对比。7.7.2地质效果分析应包括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昀终成果的评价。7.8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控制措施应包括在资料处理过程中质量控制执行的标准、控制措施以及与解释人员、处理监督的结合情况与效果。7.9报告图件报告图件应包括:资料探区位置图、资料拼接图、原始野外资料分析图、原始剖面分析图、去噪处理效果对比图、反褶积效果图、地表校正效果图、剩余静校正效果图、速度分析效果图、昀终叠加及偏移效果图、CDP平面位置图、炮点及检波点位置分布图、频谱分析图、滤波及均衡分析图、新老剖面叠加及偏移对比图以及应用说明问题的典型图件。7.10总结与建议7.10.1总结处理效果。7.10.2总结野外资料采集效果,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野外采集建议。8资料出站按合同要求提供全部出站资料。9资料存档资料存档应符合SY/T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