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式建筑(沙面、石室、荔枝湾涌、东山洋房、中山纪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广州西式建筑(沙面、石室、荔枝湾涌、东山洋房、中山纪念堂)一、广州简介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中国的南大门,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广州市辖10个区2个市,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浦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增城市、从化市。广州面积7434.4平方公里(香港1104.32平方公里),人口1270.08万(香港711万)。关于广州,可以说的东西有很多,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就是“一都、二城、三特、四地”。所谓“一都”是指广州是著名的商都,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古都会,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所谓“二城”是指广州是中外闻名的古城、花城。广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任命任嚣为南海尉,任嚣在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番禺城,那么,这样算来,广州就有2227年的历史了,所以称之为古城一点也不为过。至于花城,是说广州地处亚热带,长夏暖冬,一年四季草木常绿,花卉敞开,所以很早就享受花城的美誉。所谓“三特”是指广州所特有的粤语、粤菜和粤剧。所谓“四地”,是指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地。西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从广州出发,带领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7年北伐战争成功,广州是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前线,新事物传入的窗口,近现代维新、革命的策源地。许多人认为:认识中国的3000年史,离不开西安;认识中国的500年史,离不开北京;认识中国的近现代史,离不开广州。从岭南文明史开始,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广州率先开放市场,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从各个方面为我国改革开放探路。由于广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广州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都充当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角色,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碰撞、交融。其中,我们能最为直观感受到的就是西式建筑在广州的兴起。说起建筑,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建筑体系呢?大家公认的三大建筑体系分别是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这三类建筑其实分别代表着世界三大文明,分别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中国建筑(故宫)有四个主要特点,分别是: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2、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构设规律,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成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3、装饰丰富多彩,主要有彩绘和雕饰;4、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伊斯兰建筑(泰姬陵)的主要特点是有很大的穹窿顶,就想洋葱头一样。欧洲建筑,也就是我们说的西式建筑,西式建筑有如下四种主要风格,分别是:1、拜占庭式建筑(ByzantineArchitecture)“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迁都拜占庭(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个方面:(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2、罗马式建筑(Romanarchitecture)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3、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大玻璃。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4、巴洛克式建筑(BaroqueArchitecture)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以上就是有关四种西式建筑的简单介绍,除此之外,西式建筑还有折衷主义、券廊式、新古典主义等等建筑风格,而这些西式建筑风格,都可以在广州找到它们的影子。说到这,大家知道为什么广州作为一个中国的城市会有那么多西式建筑吗?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了,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截止于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可谓受尽屈辱,被列强侵略、死伤无数,最后往往是赔款割地、被迫开放口岸。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州作为中国与西方交往的桥头堡,在近代中,自然有大量的西方元素侵入。于是广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西式建筑。一开始,这种西式建筑是西方列强强加给广州的,说得形象一些,就是西方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比如,广州的沙面西式建筑群。在1859年以后的大半个世纪,这里是英法租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这里。因此,英法两国在此建了很多西式建筑,有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等。后来,中国人开始慢慢接受西式建筑,并开始主动建设这些建筑,当然,这些建筑也融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可谓中西合璧。比如,广州的东山洋房。东山洋房大多兴于上世纪初,从最初的华侨和海外商团投资开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演变为华侨为了躲避战乱的安身立命所在。在众多的东山洋房中,春园、逵园、简园、明园较为著名,它们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极具参观价值。二、沙面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一)原苏联领事馆(沙面大街68号,沙面五街以西,靠近美国领事馆)这栋建筑建于1916年,曾经是前苏联领事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团广州办事处。大家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啊?不错,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其特征是在拱券上加以弯曲的巴洛克装饰,或者在阳台、窗楣等处加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代表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在沙面也比比皆是,如现在的广东省外事办公室、沙面小学、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以及沙面伪招商局等等。沙面南街46号、48号、28号、103号、58号;沙面大街1号,沙面四街8号也都属折衷主义式建筑。其中最容易发现的就是白天鹅宾馆对面的沙面大街59号,原来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也做过德国领事馆。(二)原汇丰银行(沙面大街54号,现胜利宾馆,沙面四街和沙面大街交界)这栋建筑是新古典主义式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也称古典复兴,它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反映和延续。新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沙面比较多,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教堂以及沙面大街54号胜利宾馆,新荔枝湾酒家等。其中,胜利宾馆是沙面西洋建筑群中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最典型代表。该建筑建于1920年,曾作英国汇丰银行,前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人建造的“维多利亚大酒店”,是广州市目前唯一一家保存西欧古典建筑风格的星级酒店。这栋建筑在正面檐口或者是在门柱上,有三角形的山花装饰,与底层的重块石有互相呼应的效果,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还加有穹窿顶阁楼亭,很有古希腊建筑的韵味。(三)旗昌洋行(沙面大街48号,现广东省石油化工设计院)这栋建筑是券廊式风格,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后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的,故又称为殖民地式。(四)露德天主教堂(沙面大街14号)露德天主教堂是仿哥特式建筑,仿哥特式建筑也称哥特式复兴或者是浪漫主义。其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石柱和门窗向上的尖拱为标志,多用于教堂建筑。沙面的仿哥特式建筑不多,只有这间教堂是典型的仿哥特式建筑,其正面分上中下三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叠的尖顶。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五)广州海关——红楼(沙面大街2、4、6号)红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7年。原结构为砖、木、钢,局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其所在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色调,被视为广州沙面标志性建筑,历史上在广州长堤大马路现海关大楼建成之前,这里曾作海关,后改为海关会所兼俱乐部。红楼也是仿哥特式的建筑。三、石室圣心大教堂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的一德路,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心大教堂是广州教区最大教堂,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当时耗资40万法郎,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圣心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几乎具有哥特式的所有构图元素。既有早期建筑风格的彩色玫瑰窗、透视门等,又具中、晚期建筑风格的双钟楼尖塔等。另外,尖顶拱券、飞扶壁、石束柱等构件运用得得心应手,构图的完美,比例的准确,使其成为屹立于东方的一个非常纯正的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并把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1861年,中法不平等条约规定,法国人至通商各口岸地方其租地自行建礼拜堂学房。当时罗马教廷任命的两广教区“宗座监牧”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被夷为平地的两广总督部堂地基,并要求划给他建教堂,但两广总督劳崇光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明稽章请法军司令出面,写信威胁劳崇光如果1天以内不给土地给他,法军将实行全城戒严,于是1861年,恭亲王奕忻与法政府鉴署附加协议确定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建立,咸丰帝下诏批准了协议。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创建人是法国传教士明稽章。他曾回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得50万法郎专款。圣心大教堂土动工在1861年8月26日,并在1863年12月8日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礼。明稽章还专门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来泥土一公斤,表达天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