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八篇黄大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持之以恒。为了解决草王坝村严重的缺水问题,修建了一条“生命运河”。以下是网友分享的一个例子:6。黄大发先进事迹经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到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地里也打不出多少粮食。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然而,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村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话”,要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黄大发下定了决心。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年近九旬的黄大发依旧耳聪目明,走起路来步伐稳健,有时候甚至能把年轻人甩在身后。他告诉陈晓彤,这辈子习惯了,当初修渠路途远,走得快些才能早点把渠修好。前几年,他依旧坚持着每天上山巡查水渠,现在隔三差五也要上去看看,只不过不再去到那些被栅栏锁起来的危险路段。那天下午,陈晓彤走进黄大发家里时,他刚从屋后头进来,脚上还穿着一双下地干活的草鞋。老伴和外孙相继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窝米饭和三两小菜,黄大发笑着招呼陈晓彤一起吃。白米饭对于黄大发有着特殊的含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吃顿白米饭对于村里人来说还是一种奢望,为了让大伙儿吃上白米饭,他和大山较劲了一辈子。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去年10月,仁遵高速团结特大桥引桥双幅贯通,这座位于团结村、与“大发渠”相交的世界级大桥建成通车后,从遵义市区到团结村的车程将从目前的两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同时,一条从团结村村委会至仁遵高速团结村下道口的硬化路已破土开工。这与黄大发的努力争取分不开。这几年来团结村的游客很多,黄大发常常给游客讲课。已经86岁的黄大发,一边当好“大发渠”的解说员,一边为村里的发展不断奔忙。作为老支书,在他的号召下,团结村已经顺利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了基础。据多彩贵州网报道,如今的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水稻产量已突破80万斤,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辣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村民再也不愁吃;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景点,不少村民把闲置的房屋打造成乡村旅馆、农家乐。谈到扶贫工作,黄大发在一次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道,基层干部与扶贫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干部要带头,要能吃苦,不要放弃。小康主要靠干部来领导,群众在扶贫攻坚这上面不能放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这个机遇如果放过了,我们老百姓以后就可能掉队,干部要敢于担当,要甘于奉献。干部不要怕苦怕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我们要取得胜利,就要我们干部舍得流血、流汗,光嘴上吼不行,发展是苦干来的,不是敲锣迎来的。”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1935年出生于贵州遵义播州区原草王坝村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滚草窝。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草王坝村地处深山腹地,严重缺水,最近的水源地来回就要两个小时。因为缺水地里种不出水稻,人们过着穷困的日子。黄大发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大家通上水,种出水稻,家家吃上白米饭。他想把水引到村里来,经过多次实地探勘,他发现几公里外螺蛳河是理想的水源地。困难是,虽然只有几公里的距离,但是中间却阻隔了三座大山。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黄大发便带领村民开凿水渠。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黄大发任指挥长。中间一条116米的隧道,技术难度很大,黄大发用农村最土的方法,竖起竹竿测量,人眼两边“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时候,黄大发用耳朵贴着山听,指挥群众往声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茧。最终,隧道打通了。1976年黄大发决定再次修水渠,他还被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为了资金的问题,他一次次步行往县城跑。1991年,在县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黄大发终于向政府争取到了6万元现金、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以及水利局的技术指导。为了凑齐水利局要求的1万元押金,黄大发家家户户地劝,钱终于凑齐。1992年春,水渠正式动工。黄大发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为了抢进度,他们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苦干到天黑后,才打着火把回家。终于在1995年端午节,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渠竣工。草王坝人创造了绝壁引水的奇迹。一泓清水终于流进草王坝村,庆功大会上,山村沸腾了。原本指挥部写了四页的总结报告需要黄大发宣读,可黄大发激动得一个字也读不出来。水渠通了以后,村里的坡地被改为梯田,稻田从240亩增加到720亩,人均粮食增产到千斤。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河南林州“红旗渠”工程轰动全国,相似境遇下的草王坝人备受鼓舞,黄大发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也带着乡亲们开始修建“红旗水利”,计划将附近一条水量丰富的螺丝河水引进村里,工程总计15公里。但放眼全村,没有一个人有修渠经验。没有测量设备,就靠竖起几根竹竿、两端用眼睛瞄来定高程;不懂技术,就依地形挖下宽窄不一的沟;没有水泥,就用黄泥巴和着石灰来糊沟壁和沟底,不懂也更想不到还要修建导洪渠等必备的配套设施。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渠道取水量小、渗漏严重、极易被大雨冲毁。从1962年到1975年,“红旗水利”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还是没能引进草王坝。再聊起这段失败的往事时,黄大发的眉眼间已察觉不到什么别样的情绪,只是顺着陈晓彤手指的渠道照片,反复说了句:“失败了还要干,失败了还要干”,声音越发响了些。筹备三年后,修渠工程再次启动。常常天还未完全亮,黄大发就和村民们穿上草鞋,揣几个红薯、炒点苞沙饭装在包里,提上壶水就上山去了,累了就滚草窝睡一会,醒了再接着干,直到星星挂上了天。工程最难的地方在三处悬崖绝壁间,其中尤以擦耳岩最为险要,村里不少年轻小伙子站在崖上往下望都有些发怵。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没太多犹豫,带头在腰间绑上绳子,吊下去测量。渠修好了,黄大发又带着大伙儿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2001年和2005年,草王坝等地遭遇旱情,但在大发渠的滋润下,村里的水稻仍获得了丰收。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从修渠造田,到后来的通电、修路、发展产业,几十年下来,黄大发心里装着的全是老百姓的事儿,而他自己的生活则过得像那渠水一样清俭。2018年以前,黄大发一家还住在梁柱已经发生歪斜的老房子里。2017年村里开始实施分批次危房改造项目,黄大发总是把改造的名额一让再让,硬是把自家拖到了最后一拨。后来这间老房子被征用作为文物进行保护,老两口这才搬进了在屋后坡地上新修的房子里,屋内只有些简单的家具电器,基本还都是从老屋搬来的。对于黄大发而言,老房子承载了乡亲们太多的恩情。身世坎坷的他自幼吃着百家饭,在乡亲们的帮衬下一点点长大。24岁那年,黄大发家的土坯房坍塌,靠着大伙儿“众筹”来的100块现金和出的力气才盖起了新房子,一住就是大半辈子。现阶段,团结村边除了那条盘亘在灵宝山间的长渠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工程,当属那座两山间正在逐步合龙的高速公路桥,名为大发渠特大桥。大桥奠基的那天,黄大发特地去桥上看了看,把目光投向老远,似要把那山看穿,要看见乡亲们更远的未来。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7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才一两百个劳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黄大发所居住的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曾经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由于深处大山腹地,山高岩陡,雨水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最少也要走两个小时。因为缺水,地里种不出水稻,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碾碎后蒸熟了吃,村民们称其苞谷沙。对于这样的苦日子,很多人干脆认命,可黄大发却不这样想。1935年出生于草王坝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滚草窝。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光荣入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为拔掉缺水的“穷根”,意气风发的黄大发立下誓言,一定要想办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白米饭。他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发现几公里远的螺蛳河是理想水源,只要想办法把河里的水引过来,问题就解决了。然而,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原来,螺蛳河虽然只有几公里远,但这几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中间隔了三重大山。看着眼前的大难题,有人曾劝他放弃。“我一定要把水引过来。”黄大发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