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结构与教学安排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第三章社会结构环境第四章文化环境第五章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第六章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七章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八章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九章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章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一章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二章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学习、研究和服务工作?我们为什么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人类行为第二节人类需要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四节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行为的涵义及过程1、涵义:人类作为主体的活动。它既是人类对社会环境的反应,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1)课程采用多元分析框架的角度进行分析人类行为。(社会维度,心理维度,生物维度)(2)人类行为的类型:1)生理行为、社会行为人的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第一节人类行为2)现实生活中,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不可分割。3)人类行为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集体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集体行为发生需具备三个条件:接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个人参加集体行为也有自己的考虑(奥尔森)。4)人类行为可以是有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要降低或消除非理性行为)。5)人类行为分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常用的划分标准:符合社会规范,良好的社会适应,健康的个体发展)。第一节人类行为2、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人类需要行为动机行为手段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因素第一节人类行为二、人类行为的类型社会互动(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可分为:面对面的互动和间接互动(米德的社会互动论)。社会互动的类型:1、暗示与模仿:暗示与模仿是互相对应的互动方式。1)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自我暗示2)模仿可分为:自动模仿、自觉模仿第一节人类行为3)塔尔德提出A人类行为模仿的主要定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模仿是按照几何级数进行的;因传递而使信号减弱时会导致模仿变形。B模仿的逻辑定律:新事物与旧事物相悖就会发生冲突,二者需要磨合;新事物与旧事物不矛盾就会形成文化积累。C模仿的非逻辑定律:由内向外;方向是向上的;模仿新奇和模仿古老相互交替。2、竞争与冲突1)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类型(生物竞争、社会竞争)。2)关于人类竞争行为有多种解释(达尔文、斯宾塞)。3)社会竞争能够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双方争夺同一个对象;遵守一定的规则;竞争一方获得成功即剥夺另一方成功的机会。第一节人类行为4)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冲突带有情绪上的敌对,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和态度的根本对立。6)社会冲突的直接原因:人们争夺同一件东西而发生口角、拳斗等基本原因:社会不平等。7)冲突的种类:个人冲突和群体冲突,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冲突、文化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阶级冲突和非阶级冲突。第一节人类行为3、调适与同化1)调适是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广义:调适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适,人类对社会环境的调适。2)为什么社会工作者提供以调适为目标的服务?P133)人类的调适有不同的种类(认知调适、行为调适)4)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有一般规律(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语言是同化的媒介也是同化的重要内容。第一节人类行为4、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在中国开展社会工作相对较为困难,基本原因是信任的缺乏)三、人类行为的特征1、人类行为的适应性2、人类行为的多样性3、人类行为的可变性4、人类行为的可控制性5、人类行为的整合性第一节人类行为四、人生的成长阶段1、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2、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有不同的解释(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科尔伯格、哈维格斯特)2、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用的特征(胎儿阶段、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第二节人类需要一、人类需要的涵义1、需要:人类为了生存、福祉、自我实现的各种要求。2、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需要和需求的区别需要是社会中生活的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需求是对于某一件具体需要满足物的指向。需要时客观的,需求是主观的,需要是长久的,需求是暂时的,需要具有普遍的意义,需求更多的是个体指向具体需要物品的意义。第二节人类需要4、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对某种外在客体的缺乏,二是个体的获得期望。5、需要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二、人类需要的类型1、类型: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2、按层次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第二节人类需要3、阿尔德佛尔认为人类需要层次可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ERG理论)。4、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规范性需要,表达性需要。三、人类需要的特征人类需要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社会性,人类需要的对象性,人类需要的动力性,人类需要的独特性。第二节人类需要四、人类需要的评估影响较大的评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社会指标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印象法,量表评估法。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的涵义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自然界。2)自然环境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3)人类所生活的环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互动共生的产物。第三节人类与环境2、社会环境的涵义1)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相对物2)按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和性质将社会环境分为: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文化社会环境,制度社会环境,群体与组织社会环境,大众传媒3)社会环境的特点:社会构成的多样性,社会具有动态平衡性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二、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迪尔凯姆)。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韦伯)。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三、人与环境互动:生物角色和社会角色1、人的生物角色:是基于人的生理特征而形成的角色的统称。是指自然环境基于人的生理特征对人类在行为方式所形成的各种规定。人类生物角色的形成首先源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人的生物角色多种多样,包括年龄角色、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亲属角色等。2、人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于特定的地位,这就是人的社会角色。地位一定是通过角色行为表现出来的。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社会地位根据特征分为:按获得方式分:先赋地位、自致地位按生产方式分:规定地位、非规定地位3、人的社会角色种类: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角色的四种基本类型: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4、社工与案主的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四、人与环境互动: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五、人与环境互动: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性生理差异两性心理差异两性角色之间的差异。第四节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一、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意义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学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凝练学科方向,有助于建设学术队伍,有助于建设完整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2、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1)实现增进人类福祉,消除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正的目标;2)实现促成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实现目标、开拓资源、预防和消除不幸,以提高它们的社会功能水平和互动水平的目标;3)实现规划和执行社会政策、社会服务和社会项目,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并发展人类潜能的目标;第四节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4)实现通过社会行动的方式,执行或利用政策、服务和资源,提高社会和经济公正性目标。5)实现运用研究、知识和技能,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目标。6)实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二、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完善我们社会工作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第四节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三、对中国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工作的意义1、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个案工作。2、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组工作。3、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4、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推动中国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心理与家庭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认知发展理论第四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五节学习理论第六节人本主义理论第七节符号互动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36分钟)0)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关于意识的学说他认为,人的意识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进行。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的内容有两个来源:有意识的知觉和通过了审查的无意识。无意识是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如被压抑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望。当个体清醒时,意识能够驾驭潜意识,使社会所禁忌的内容不至于浮出水面。当意识不够强大时,潜意识就会跑出来。如梦,通过释梦能够治疗神经症。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2、关于人格的学说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人格的核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3、关于本能的学说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两种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死本能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4、关于防御机制的学说因为人会产生焦虑,才会有防御机制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归之于某一外部对象,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感或倾向。固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是以连续的方式经过各个不同阶段发展的。个体面对下一步发展会引起强烈焦虑时,自我会停留在当前比较舒适的状态。退化:当通过某个发展阶段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个体还可能恢复到早期的阶段。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移置:将对某一对象无法直接表现的情感或恩望等,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以便减轻个人精神上的负担。认同:指个体潜意识的模仿别人的过程。合理化:当个体受到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体育运动、歌唱、跳舞等。反向形成: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二、阿德勒与荣格的后期精神分析理论1、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人主要是受社会影响,人行为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优越。认为人生来具有自卑感,所以个体有追求卓越的本能来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他更强调人性自主,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风格,如何克服自卑感要是视个人风格而定,生活风格是后天习得的,与个人幼时经验有关。只有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生活风格才是正确的。父母对儿童人格发展而言及其重要,因为儿童是通过父母来认识他人和社会的。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心理类型理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第一节精神

1 / 2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