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汪安佑教授北京市精品课程经济学家的定位曼昆:经济学家:经济科学家、经济工程师。“经济科学家”任务:主要是做学问,发现经济规律,提出经济定理、建立经济模型,发表经济论文,推动经济学科建设,做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贡献。其科学成果,可能是基础的,探索规律的,也许暂时是无用的,但是从长远看,能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引起人们的启发。可将其归为“科学性贡献”。“经济工程师”任务: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对策方案,通过解决经济问题而做出贡献。为“工程性贡献”。科学性贡献:属于理论与知识创新,使人们认识一般性的科学规律提供基础,具有探索性、前瞻性、理论性、知识性、原创性;工程性贡献:属于知识应用方面、政策方面、方法上的创新,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具有现实性、直接性、模仿性、操作性、经济性。第三种定位:经济学家应是经济科学家与经济工程师的结合体经济科学家:要提出政策建议,要具有经济工程师特点;经济工程师:要提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需要以经济理论作基础,一个没有扎实经济理论的经济工程师,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工程师。经济学家既要“入世”,又要能“出世”。“入世”:是指既能潜心研究经济学,做出理论建树;“出世”:是指能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际中的问题相结合,提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经济学家的时间分配在不同的时期应有所不同,但一定要兼顾两边。教学方法与设计课程性质:北京市精品课程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入世”与“出世”相结合、网络式、传统式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相结合。具体方法上:专题介绍(现实)理论讲授(重点)案例讨论(现实与思考)课后思考(思考题)课后科研(课外科研)开卷考试网络教学(大纲、案例、习题、参考资料)讲6个问题:基本概念问题西方演变中国演变定义内容发展趋势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体系一、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一)资源的基本概念1、资源的概念广义:将对财富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的要素统称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狭义:自然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的总和。2、资源的分类按资源存在的形态分类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是否可更新特征分类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按对资源的控制方式分类专有资源、共享资源3、资源的基本特性动态性天然性整体性地域性资源的多用性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和发展潜力的无限性4、资源与经济发展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存在与开发决定经济的空间布局资源开发过程也是产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二)环境的基本概念1、环境的概念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整体。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3、环境与生态系统(三)资源与环境概念间的关系将自然资源放在环境中研究环境的概念中已经包括了自然资源。将环境放在自然资源中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环境的自净能力,影响自然资源的供给将环境与自然资源并列研究环境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二、资源与环境问题1、人类对资源环境问题关注的历程人类对资源环境问题关注经历的三次浪潮2、当代资源经济问题工业化、城镇化——能源、资源短缺资源的供应能力同人类需求之间矛盾资源浪费、大量开采、过度消耗白银铜矿考察经济学家需回答以下问题: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缓解资源稀缺问题?有限的资源怎样才能得到经济有效的利用?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利用与管理政策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等。3、当代环境经济问题从性质上划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沙化碱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资源耗竭问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耗竭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等。从介质上划分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等。从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地区环境问题国家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十大问题:(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5)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受到威胁。(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经济学家需回答环境经济问题:(1)经济发展中怎样做到可持续发展?(2)怎样克服负外部性,选择经济发展模式?(3)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控制污染保护环境?(4)在经济决策中的环境评价问题?(5)选择什么样的环境经济政策?(6)环境核算问题?(7)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三、西方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古代社会至前资本主义时代早期:人口稀少,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方式是“适应─利用─索取”。中后期:人口急剧增加,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利用,破坏生态环境。产生了朴素的“经验基础上的保护生态和适应利用自然资源观”。如古希腊、罗马时代。2、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土地经济学)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大卫·李嘉图:差额地租论屠能:“农业区位理论”也叫“区位地租论”马克思、恩格斯:马歇尔:土地是指自然为辅助人类而自由赋予的陆、水、空气和光、热等各种物质与能力。产生土地经济学伊利和莫尔豪斯(美国)《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早期、逐渐衍生为“资源经济学”。3、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产生资源经济学)1931哈罗德·霍德林(美):发表《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提出了资源保护和稀缺资源分配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的利用与分配的科学。西方大学:相继建立了资源经济专业或开设了专业课程郎(O.Lange)和罗宾斯(L.Robbins):把资源的开发利用视为经济学的同义语。4、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资源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经济学迅猛发展。20世代60年代末:环境经济学塞尼卡与陶西格:《环境经济学》1974。20世代70年代初:梅道斯受罗马俱乐部委托,发表《增长的极限》。戈德·史密斯(英)《生存的蓝图》、《只有一个地球》1972。20世代80年代初:资源环境经济学。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1981。安东尼·费舍尔(A.C.Fisher):《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981。汤姆·泰坦伯格(TomTietenberg):(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1981。哈恰图洛夫:《自然利用经济学》1982,从生态经济角度研究自然资源有计划、合理利用问题。威廉·J·鲍莫尔等:《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1988。英罗杰·珀曼和马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999。四、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古代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萌芽与土地经济学产生《周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天、地、人的整体系统观看待人与自然和利用资源的观点。1949年前,中国的大学中开设过《士地经济学》课程,引用伊利等人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和后来的《土地经济学》张德粹:专门编著过《土地经济学》。2、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研究中断阶段1949年以后由于受前苏联影响计划经济、资源国有未能进行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在大学中开出的土地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也被迫中断3、1981年至1990年——初步研究阶段1984:刘书楷编著《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生教材。1984:牛若峰主编《资源经济学与农业自然利用的生态经济问题》,介绍西方及前苏联关于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987:甘泽广《环境经济学概论》1989:刘书楷《农业资源经济学》1988:黄奕妙《资源经济学》1990:陈迭云《农业资源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等。4、1991年至今——形成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在资源经济学方面:万建中、1992、《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学》王锡桐、199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杨秀苔、蒲勇健、1992《资源经济学》汪丁丁、1993、发表《资源经济学若干前沿课题》曲福田、2001、《资源经济学》等。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曲福田在环境经济学方面程福祜:1993、《环境经济学》厉以宁和章铮:1995、《环境经济学》姚建:2001、《环境经济学》姚志勇:2002年、《环境经济学》覃成林和管华:2004年、《环境经济学》等。资源环境经济学方面张帆:199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杨云彦:199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鲁传一:2004、《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马中:1999、《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杨昌明:2002、《资源环境经济学》陈大夫:2001、《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汪安佑、雷涯邻、沙景华:2005、《资源环境经济学》等。张帆马中1954年3月6日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领域:环境政策、环境管理体制、经济手段、湿地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价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刘思华:1998、《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曲福田:2000、《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洪银兴:2000、《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五、定义与研究内容1、含义含义: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可定义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资源环境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过程中,资源环境在当前和未来的配置及其实现问题规律的学科。自然环境具有四种竞争性的用途:公共消费品的供给者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生命支持系统。四种功能间相互竞争,同一功能相互竞争。问题: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如何使自然资源与环境在不同用途之间和同一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配置最优。2、研究内容4篇资源环境经济学导论资源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18章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体系第2章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第3章经济效率理论第4章外部性理论第5章可持续发展理论第6章循环经济理论第7章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第8章一般化资源的稀缺与供求原理第9章公共资源的最优利用第10章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第11章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第12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第13章污染控制手段第14章污染控制与防治第15章环境经济评价第16章环境经济政策第17章环境核算第18章国际环境经济问题六、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理论创新趋势内生增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博弈理论、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方法论创新趋势博弈理论:国际环境谈判福利和效用测度方法的创新:对环境政策研究。——生态税或环境税的改革,是否能够达到双赢,即减少环境压力、增加就业或其他非环境福利?——生态税改革的政治和社会的可接受性如何?问题导向趋势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淡水和海洋污染沙漠化森林砍伐生物多样化消失多学科交叉趋势帕累托最优分析思想:用于生物多样性分析;博弈理论:用于理论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治学;与嫡有关的概念:由物理学进入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将生态适应性分析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将多样性和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与经济的可持续性结合起来。第一届东亚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合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韩国环境经济学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