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新闻工作手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独立新闻工作手册什么是新闻?作者:德博拉.波特(DeborahPotter)新闻试验室(NewsLab,)执行主任1-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新闻就是新消息;指刚发生的事件。不妨查查字典,便可发现新闻的定义是,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过去不为人所知的信息。然而,全世界每天发生的大多数事件并未见诸报端或通过广播报道。那么一则消息要具备什么样的新闻性才足以见报或发稿广播?确切的答案是,这取决于各种因素。新闻通常指对确定的受众有普遍吸引力的信息,因此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的重大新闻对于巴库(Baku)可能毫无新闻价值。新闻记者根据以下决定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判断应该采写的报道:时效这件事是不是最近刚发生?或者我们是否才得到消息?如果是这样,就具有新闻价值。当然,最近的涵义取决于媒体的性质。对于一份新闻周刊来说,自上星期出刊以来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说具有时效性。对于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最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可能是突发新闻(breakingnews),也可能是当时正在发生,而且记者可从现场进行实况报道的新闻。影响受到影响的人是多数还是少数?在你居住的城镇,供水系统受到污染,对当地2万人将产生影响,直接关系到你的受众。边远城市某夏令营有10名儿童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致死,这样的报道也同样很有影响,因为人们在感情上可能对这一则新闻反应强烈。一名工人切断电线不是重大新闻,但如果导致全城数小时停电则另当别论。距离某一事件发生的场所是否离家较近,或者是否涉及当地人?一架飞机在乍得坠落成为恩贾梅纳(N'Djamena)的头条新闻,但不可能成为智利的头版新闻,除非失事飞机上有智利乘客。争议人们对某件事是否有不同意见?对报道相互对抗、矛盾激化或公开辩论的消息感兴趣,乃人之常情。人们也喜欢表明立场,希望看到谁的观点会占上风。对抗并不一定涉及某人的观点与另一个人不合。有关医生抗击疾病或公民抗议法律不公的报道同样也涉及对抗。知名报道是否涉及名人?如果涉及总理或电影明星之类的名人,不论一般活动还是不幸事件均可成为新闻。在上述乍得坠机事件中,如果其中一名乘客是著名摇滚乐歌手,这则消息就会成为全世界头条新闻。流行这里的人们是否在谈论这个事件?政府有关汽车安全的会议可能不太引人注目,除非在一起严重汽车事故发生后不久才安排这次会议。足球比赛发生的事件可能连续几天都是新闻,因为这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奇特某一事件是否有奇特之处?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那才是新闻!非同寻常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吸引人们天生的好奇心。一件事能否成为新闻还取决于新闻受众的构成,不仅关系到他们住在哪里,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关注,从而会使他们对不同种类的新闻感兴趣。以年轻听众为对象的无线电台新闻节目会播放有关音乐名人或体育明星的新闻,而以年龄较大、较富有的读者为对象的商务类报纸则不会刊登此类新闻。刊登医学动态的周刊会报道试验性药物测试的情况,因为作为刊物读者的医生会对这类新闻感兴趣。但除非人们认为这种药物可能治愈某种众所周知疾病,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多数地方性报纸不会报道这类新闻。例外的情况是,药物研究所在地的报纸可能会刊登这条新闻。新闻机构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公众服务,因此新闻就是民主政体的百姓为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对社会有奉献的公民需要了解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新闻机构也属于企业,必须获得利润才能生存,因此,它们也报道能吸引受众的消息,这类消息完全是因为有趣,才可能有人希望知道。新闻的这两个特点并不一定会互相矛盾。事实上,在任何一天,有一些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是重要性和趣味性两者兼备。但新闻机构通常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又称专题报道)两大基本类别。新闻的种类硬新闻基本上就是当天的重大消息,即刊登在报纸头版或网页最上端的一类新闻,也是新闻广播节目刚开始时播送的消息。举例来说,战争、政治、商务、犯罪事件往往成为硬新闻的主题。市内公共汽车司机当天宣布罢工,使成千上万乘公交车上下班的人无法上班的消息,也属于硬新闻。这类新闻具有时效性、争议性,在当地可产生广泛影响。当地居民也需要立即获得有关信息,因为这类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关一位在孤儿院长大的世界著名运动员的报道则符合软新闻的定义。这属于人们感兴趣的名人逸事,情节非同一般,很可能成为朋友相聚时的谈资。但是,为什么在某一个特定的日期刊登或广播这篇报道,并没有什么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根据定义,这类报道属于专题报道。很多报纸和新闻网站辟有专栏刊登有关时尚、家居和家庭生活、艺术及娱乐的报道。规模较大的报纸甚至开辟每周一次的专栏,专门刊登有关食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报道。题材并不是区分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惟一标准。在多数情况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写法也不同。硬新闻通常直接切入主题,使读者尽快了解最重要的信息。专题报道的作者则往往以轶事趣闻或具体事例为引子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可能需要过一会才触及主要内容。有些新闻将这两种写法揉合在一起。时效性不强但聚焦于重大问题的报道往往被称作专题新闻。例如,有关某社区抗击艾滋病的消息就是一篇专题新闻报道。而介绍可供艾滋病病人选择的新治疗方法的报道则属于硬新闻。专题新闻通过讲述人们亲身的经历,有效地探索各种趋势和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将在第三章新闻写作中详细介绍各类写作方法。)(完)新闻记者的作用作者:德博拉.波特(DeborahPotter)新闻试验室(NewsLab,)执行主任新技术使任何人都能够利用电脑传送信息,覆盖面之广毫不逊色于规模最大的新闻机构。但是,一个设计完美的因特网网站,不论内容多么精彩,更新多么频繁,都不一定能够成为可靠的新闻来源。实际上,当信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不再是稀缺商品的时候,新闻记者的作用比以往更为重要。与摇旗呐喊或鼓燥饶舌的人不同,新闻记者需要对手头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其中有多少属于有价值和可靠的消息,然后才向公众传播。不论硬新闻还是专题报道,报道都必须准确。新闻记者不仅为自己的报道搜集需要的信息,而且还要对信息进行核实,才能加以利用。新闻记者尽可能依靠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多方面的消息来源核对,保证他们获得的信息具有可靠性。除了极少数情况以外,他们会注明自己的信息来源,受众可据此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但是新闻记者不仅仅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信息传播者。宣传鼓动也可能依据事实,但是提供这些事实的方式在于对人们的看法施加影响。我们已经注意到,公共关系专业人员也提供事实,但是可能只反映一方面的意见。而新闻记者则力求公正和全面。他们要求提供准确和真实的报道,以反映实际情况,而不是自己或其他任何人对事物的看法。新闻和其他信息形态的另外一个区别是,新闻记者力求独立于他们报道的对象。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受雇于他或她捉刀代言的机构,不可能采纳有可能损害这个机构形象的信息。新闻记者则力求全面反映情况,即使有些情况并不完全属于正面消息也是如此。新闻记者并不是一个传声筒,用于传播自己的观点或其他人提供的信息。他们需进行原创报道。他们不应把事实与观点或谣传混为一谈。他们还有健全的编辑头脑。据《纽约时报》(NewYorkTimes)执行编辑比尔.凯勒(BillKeller)说,新闻工作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对信息进行判断。与其他提供信息的人员不同的是,新闻记者需要对公众保持基本的忠诚。加拿大《蒙特利尔报》(MontrealGazette)的内部道德守则写道,一份报纸最大的资产是信誉。信誉易失不易得。为了保持这份信誉,新闻记者需要尽量避免利益冲突,既不卷入实际利益冲突,也要避免给人以类似的印象。客观与公正新闻客观性的概念诞生在约一个世纪前,反映人们不满意当时大多数报刊常见的耸人听闻的评论性报道。客观一词最初用于强调报道形态或方式,要求新闻记者力求以客观的方式报道消息,不带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偏见。后来,连新闻记者的身份也要求保持客观。美国《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执行编辑伦纳德.唐尼(LeonardDownie)对此异常执着,竟然从不登记参加投票。但是今天不少新闻记者都承认,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1996年,美国专业新闻记者协会(theU.S.SocietyofProfessionalJournalists)从道德守则中删除了客观一词。新闻记者毕竟也是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声称他们完全客观,等于说他们毫无价值观念。然而新闻记者一般都同意,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持有的观点,从而加以节制。不能让受众从报道中了解记者自己的观点。新闻记者采取客观、科学的态度核实消息,发出的报道就不会反映他们个人的观点。换言之,报道本身应该不偏不倚,保持公正。为了保持公正报道,新闻记者还力求避免一家之言。他们需要寻求和报道相反的意见,不偏向任何一方。除了核实人们对事实的陈述以外,他们还对有争议的事实寻求不同的意见。但是公正与平衡并不是一回事。平衡适用于对某一件事只有两方面意见的情况,要求每一方的意见都得到同等的重视,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有些新闻记者设法做到表面平衡,实际上报道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准确。例如,如果大多数独立的经济学家都可能认为某一项特定的开支政策会造成某些后果,同时也有少数人持不同意见,但过去的情况已证明少数人的意见并不正确。报道如果给予两方面的意见同等的时间或同等的篇幅,则有混淆视听之虞。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是报道所有重要的观点,在公正对待涉事各方的同时,完整和忠实地向受众提供情况。记者兼博客作者丹.吉尔摩(DanGillmor)说:公正最重要的一点是,听取不同的观点,然后在报道中兼收并蓄。这并不是说可以鹦鹉学舌,复述谣传或曲解事实的陈述,试图不动脑筋就达到所谓的平衡,以致某些新闻记者在大量事实支持一方的时候,还同等地引用对立双方的观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