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言最新4篇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梦想。朱彦夫用一生的努力和忠诚践行着伟大的中国精神。以下是网友带来的关于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的亲身经历精选。希望你喜欢!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言篇【第一篇】在张家泉,若说家家户户都受过朱彦夫的帮衬,一点不夸张。那年月,谁家吃不上饭了,朱彦夫就让妻子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伤残金接济……说起朱彦夫的帮助,65岁的张吉才滔滔不绝。他们两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墙,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彦夫就让妻儿给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着墙头喊一嗓子递过去。张吉才的孩子和父亲患病时,朱彦夫多次上门探望,并给张家留下钱。“他照顾俺的面子,说是借给俺用。后来家里条件好转,俺几次还钱,他怎么都不要。”国家对伤残军人一直有照顾,年年都向朱彦夫供应红糖、白面等物品,朱彦夫转手就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家人却难得尝到一口。张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彦夫家里有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彦夫家里未必有。由于要照顾朱彦夫,陈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来时捎了两大筐咸鱼。那个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区,这样的美味难得见到,6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朱彦夫一看乐了:“快过中秋节了,村里啥都没有,正好把咸鱼分给大家过节。”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条,留下一份给娘和孩子们尝尝鲜,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傻了眼:少算了一户。陈希永只好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蔡明显家里。那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飘着鱼香,朱彦夫一家9口围着一条小鱼,谁都不舍得动筷子。大女儿朱向华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里来了4个讨饭的。“就住在我们家里,有一次母亲擀了面条,分量不多,讨饭的正好回来,母亲就让他们上桌吃面条,我们几个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朱彦夫对父老乡亲的爱,丝毫不输于对家人的爱。“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这句话,正是父老乡亲给朱彦夫最好的评价。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言篇【第二篇】给老英雄父亲当儿女,朱家的子女们有很多条条框框。一年秋天,玉米刚熟,田地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朱彦夫6岁的四女儿朱向欣再也忍不住了,拉着奶奶的手跑到地头。地里干活的婶子大娘们见了,随手掰下4个嫩玉米,硬往老太太的手里塞。老太太还在犹豫,小向欣不管那个,抱过来就往家里跑。奶奶心疼瘦巴巴的孙女,终于咬咬牙,点起了火。“哪来的玉米?”朱彦夫刚好从门外回来,大喝一声。“……是他们给的……孩子小,给她解个馋……”奶奶顿时矮了半截。小向欣吓得躲到了灶后。“集体的东西,小孩就能多吃多占?”已经下锅的玉米被捞上来,原封不动送回了大队。“破四旧”时扒坟,没人愿意伸手,朱彦夫让大女儿向华和二女儿向荣跟着去。头一回见到死人,向荣吓得生了一场病。跟着朱彦夫,孩子们没少受苦。《极限人生》成稿后,朱向峰和母亲用自行车推着父亲去沂源汽车站,赶车去济南送书稿。没想到车已满员,售票口不再售票。定好的时间不能耽搁,趁司机去填写路单未回,朱彦夫让儿子把他从驾驶座推了进去。“哪儿来的要饭的?不买票就爬上车,快下去!”司机回来,见朱彦夫趴在了发动机盖上,发了火。朱向峰急忙掏出钱来补票:“司机大叔,你就照顾俺这残疾父亲一回吧!”“不行,超员我挨罚!”最后,朱向峰不得不打开包袱,说起书稿的事,司机和乘客都感动了,一位青年举起票:“我明天再去,我的票让给老英雄!”还有一次,朱向峰用自行车带父亲入院,下坡时遇到一个大车,车把一哆嗦把朱彦夫摔下去了。朱向峰还浑然不知,发现后,回来的10多里地,一步也没敢骑。也许是自行车上凝聚的苦乐太多,儿媳祝玉花1992年进门,朱彦夫用自己的伤残金给她买了一辆红色的斜梁自行车。每年给朱彦夫过生日,狭窄的3间小屋住不下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就男的一张床,女的一张床,孩子一张床,拥挤但充满欢声笑语……看着墙上的全家福,朱彦夫很欣慰:小时候父亲被鬼子打死,母亲领姐弟几人要饭,后来,姐姐卖了,弟弟失踪了,他一参军,剩下母亲茕茕孑立。他回来的第二年,姐姐回来了,弟弟找到了,一口人变成了一大家子人!朱彦夫院里有12棵树,是他和妻子亲手所植,最高的一棵是梧桐。他也喜松、竹,老宅墙外,一丛青竹在严冬里苍翠欲滴。竹叶窸窣,讲述着这户沂蒙人家几十年的爱恨情仇,像告诉人幸福的密码,快乐的密码。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言篇【第三篇】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言篇【第四篇】“不管怎样,我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彦夫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看到这段日记,我们会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与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话十分相近。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从来没到村里报销过。有时家里没钱了,朱彦夫也不让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摆摆手臂。陈希永明白,这是让自己赶紧去准备饭菜,至于怎么弄出来,朱彦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气,陈希永麻利出门赊来肉和菜。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朱彦夫的家教,在张家泉也是出名的严。四女儿朱向欣6岁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猪草。生产队的一位大婶瞧见了,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非要让小向欣尝个鲜。事后朱彦夫勃然大怒,逼着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觉得没偷没抢的,干吗要送回去啊,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说‘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着把玉米送了回去。”在农村,婚丧嫁娶随份子是常事。谁家有红白喜事,朱彦夫和妻子从来没落下。为了不让村民送礼,朱家6姐弟结婚却成了秘密,没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别说随份子。朱向峰结婚前,女方父母听说亲家不让摆酒席,觉得没面子,不同意。朱向峰灵机一动,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饭。做父母的心疼闺女,只好遂了他们的意。是铁汉,却也最柔情。姐弟几个开始不理解父亲,直到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才慢慢读懂父亲藏在心底的爱。从1987年起,无手无脚的朱彦夫用嘴咬着笔、用残臂抱着笔,耗费7年,用去约半吨稿纸,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彦夫拿到书那天,在扉页上写下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名字,双膝跪地将其点燃,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他又把6个儿女召集到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顾村里事,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的嫁妆吧!”2010年,照顾朱彦夫一生的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风俗,坚持给老伴披麻戴孝,几天没吃没喝,哭声撕心裂肺。“老陈啊,你可别撇下我走了。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朱向华边说边流泪:“父亲说他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但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特别不容易。现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让我们尽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