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公安行政执法工作目录第一部分解读依法治国理念第二部分法治背景下公安执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第三部分以案析法——公安行政执法问题透视第四部分规范公安行政执法的对策与措施第一部分解读依法治国理念一、依法治国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党90多年、建国65年来中央全会第一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揭开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新篇章,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一)依法治国的形成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修正案。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中,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加以确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央全会第一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作出的战略决策。(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五大报告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维护和树立法律的权威;(3)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特征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第二,依法治国的方式:1、在党的领导下,2、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3、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第三,依法治国的内容:三个“管理”,即: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四,依法治国的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第五,依法治国的定位: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1、法制与法治(1)法制“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法治“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国家政策不因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3)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2、法治与人治“人治”就是按照个人的喜怒来制定治理国家的政策,决定国家大事。在人治社会里,谁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谁就说了算。“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强调通过法律制度对国家和社会事物进行管理。法治思想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情景感悟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国王听后大怒:“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最后,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3.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实现依法治国?第一,依法治国,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依法治国,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引领改革。第三,依法治国,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一个硕果,它是迄今人类为驯服政治国家权力所找到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根据我国国情,可见,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选择了在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理政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建成“良法善治”的小康社会。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一)确立宪法的地位和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第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第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第三,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二)“十六字方针”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一,科学立法就是要确保制定出来的法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意愿,立“良法”、“善法”。第二,严格执法就是确保制定出来的法律得到切实实施,实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刘汉、刘维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处死刑第三,公正司法就是确保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公正是司法的最高诉求。一是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二是完善司法责任制;三是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四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2014年6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司法体制4项改革先行试点。第四,全民守法就是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弘扬法治精神。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不能搞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三)“三个善于”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障。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三、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把握法治中国的内涵法治中国是指法治是中国整个国家运行的基础,是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是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于一体的新要求。也就是说,法治中国是法治建设的总目标。第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二,国家的所有事务和各类主体的活动均要遵守法治。(1)从涉及的事务看,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实现法治化。(2)从参与的主体看,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遵守法律。(3)法治中国指向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法治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具体而言,法治中国包含下列内容:(二)当前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一,公民的法律意识觉醒,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极度高涨。清华大学生要求公布副部长分工信息第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监督效果日益明显。手机、微博、微信、网民等快速发展第三,社会矛盾急剧增多。一是数量增加。二是暴力化、极端化倾向明显。(三)坚持科学立法,为法治中国提供制度保障科学性统一性民主性•科学立法要求立法工作至少符合下列三方面要求。(四)做到严格执法第一,带头遵守法律。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自己必须带头遵守法律。钓鱼执法第二,严格依法办事。一要有职权。二要依程序。三要讲文明。第三,积极履行职责。对于行政机关而言,职权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职责,不能随便放弃。(五)实现公正司法第一,要以实际行动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高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腐败案上海法官“嫖娼门”赵作海被错判浙江叔侄强奸案错判第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权力。第三,落实司法只服从法律要求。要保证司法公正,需要让法律成为司法工作的基本准则,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复盘”念斌案第四,强化司法公开。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六)推动全民守法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内心里。”指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法国思想家卢梭全民守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真学真用真信2007要求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法治,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则,把自己掌握的法律规则转化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求理解法治精神,掌握相关法律规则。要求真正信仰法治和法律,相信法治和法律能够成为治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相信法治能成为公众共同信奉的准则,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四、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一)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第一,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其法治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何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就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央办公厅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对周永康立案审查情况的通报》,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纪国法不容违逆第二,从传统思维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和方法。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淡薄,甚至还习惯于战争年代的思维方法,停留在传统思维之中,动辄搞运动,人人发动、全民参与,凡事作为“战役”对待,事事搞专项斗争,不讲因果关系只追究结果责任……面对处理和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树立法治思维必须落实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我们要努力改变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全面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的现状;真正消除“权大于法、言大于法、领导大于法”的现象;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走出“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圈;摆脱对公民的权利“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二)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三个统一维权与维稳法理与情理公平与正义第一,用法治思维预防化解矛盾,实现维权与维稳的统一。第三,用法治思维处理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第二,用法治思维处理好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领导干部要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法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等特点,与科学发展有内在联系。法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等特点,与科学发展有内在联系。法治是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根本依据,也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深化改革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第二部分法治背景下公安执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一、公安行政执法综述(一)公安机关的性质及任务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依法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二)公安机关的职权1、《人民警察法》第六条规定的法定职责。2、公安机关的三大社会和政治责任: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1保障人民安居乐业3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三)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四)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五)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六)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七)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八)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九)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