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一五”规划摘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一五”规划(摘要)—榆中序言“十一五”时期,是国家实施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榆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和县政府关于《榆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突出了以和谐发展为主体、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发展现状(一)基本县情:榆中县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域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总人口42.29万人。全县分为东北部干旱山区、西南部二阴山区和中部川塬河谷区三类地区。县域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水电供应充足,邮电通讯快捷。全县现有小康达标村89个,占268个村的33%,南北两山贫困带尚有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10.11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6.2%。农民收入水平同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衡量,相差0.38美元(折合人民币3.14元)。优抚和社会救济对象量大面宽,全县现有特困户5880户、残疾人19488人、城镇低保户1934户、4314人。(二)“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五”期间,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0.29亿元,是“九五”末8.15亿元的2.5倍,年均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1.6%;第二产业达到11.99亿元,年均增长27.8%;第三产业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13.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7亿元,比“九五”末的2.72亿元增长72.8%,年均增长11.6%。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到1.13亿公斤。蔬菜产业迅猛发展,蔬菜总产量达到4亿公斤。我县已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和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榆中钢厂、金川公司、奇正藏药、庄园乳业、定元塑膜等大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部工业总产值2005年达到35.6亿元,是“九五”末9.82亿元的3.6倍,年均增长29.4%;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62亿元,是“九五”末2.7亿元的3.9倍,年均增长31.5%。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五”末达到52%,比“九五”末提高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榆中钢厂、金川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的入驻,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老企业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实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十五”期间累计完成65亿元,是“九五”期间6亿元的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6.2亿元,比“九五”末的3.9亿元增长60%,年均增长10%。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是“九五”末7410万元的2.8倍,年均增长23%。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3:43:24调整为23:59:18,一产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增加。2005年,全县人均GDP达到4798元,比2000年的2598元增加2200元,年净增4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6元,比2000年的1381元增加485元,年净增97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比2000年的13平方米增加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平方米,比2000年的8.6平方米增加3.4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24亿元,人均4078元,比2000年的2141元增加1937元,年净增387元。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现有农技、畜牧、林技等10个技术服务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1129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4%左右。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建成标准化初中16所、市级示范性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09家,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0.61张,每万人口拥有医护人员27人。文化、体育、广电,社会保障等其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三)发展环境: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革,新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区位、农业特产、工业、旅游资源、劳动力等相对比较优势,引进资金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更快发展。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有利于我县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我县地处兰州东大门,距兰州市38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陇海铁路、高速公路、国道312、309线穿境而过,具有发展现代城市农业、承接城市工业梯次转移的天然优势。四是兰州城市总体规划将榆中盆地纳入兰州“东扩”战略性发展空间,目前以和平科技工业城、夏官营科教城、宛川工业城和县城新城为核心的四大经济板块已初具规模,酒钢榆中钢厂、金川公司、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重大项目的入驻,极大提升了榆中的发展潜力。五是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29万亩川水地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种植,77万亩山旱地适宜发展冷凉型蔬菜、药材、百合、洋芋和饲草等特色农业。现有45家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六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兴隆山、马衔山、徐家峡、官滩沟、牡丹园、万眼泉、肃王墓、青城古建民居等众多风景名胜,发展城郊短线旅游和农家休闲旅游服务业前景广阔。七是劳动力资源丰富(20余万人),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县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形势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县在“十一五”期间面临严峻的形势:投资主体少,投资渠道单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民营经济不发达,资本短缺加剧等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一五”期间,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立足县情,抢抓机遇,团结全县人民奋力拼搏,艰苦奋斗,经济与社会事业就一定会快速发展。(四)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农村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但我县是人口大县、财政穷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一是贫困面大,全市3个贫困带,我县就占2个(北山地区76个村7.2万人、南山地区83个村10.81万人)。二是经济总量小,位列全市8县区之后,GDP仅占全市的1/30,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774元。三是农村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五是传统产业弱化,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六是财源建设滞后,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七是投融资渠道不宽,各项事业发展受资金制约较大。八是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与产业结构现状不相适应。九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大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化富民、科教兴县、三产活县、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实现榆中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客观总结“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将我县经济发展定位为:从传统农业大县向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工业强县转变。根据定位,确定“十一五”时期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发挥一个优势(区位优势),强化三种意识(项目、品牌、环境),抓住三大机遇(西部大开发、兰州东扩、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县、产业化富民、三产活县、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五个快速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经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榆中建设成为兰州新的经济平台,成为全市现代工业、特色农业、科教文化、有色金属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时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大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管理体系。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县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县GDP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突破50亿元;人均GDP达到11363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3:59:18调整到13:65:22;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力争突破5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突破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7元,年均增长7%,全县贫困面下降到10%以内;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按时入学,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50%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15.9%。到2018年,全县GDP达到115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10.2亿元;人均GDP(按现价汇率折算)达到3000美元;林木覆盖率达到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发展布局:“十一五”时期,根据地域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将全县规划为五个经济发展区块。榆中盆地经济密集区:本区域包括和平、金崖、定远、连搭、城关、来紫堡、夏官营、三角城、小康营9个乡镇,人口多,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和平科技工业城、宛川工业城、夏官营科教城、县城新城为核心的四大经济板块已经形成,是我县的经济发展密集区,是今后榆中乃至兰州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的新平台。和平、金崖密集区以金川公司、兰州科技园和酒钢榆中钢厂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和钢铁材料生产,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夏官营、城关密集区以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为依托,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非公有制经济,突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宛川河上游经济发展区:本区域包括甘草店、清水驿、高崖3个乡镇,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地势较为平坦,耕地面积较多,矿产资源丰富,水泥建材骨干企业集中,适宜发展传统建材业和全膜覆盖粮食沟播栽培为主的旱作农业。黄河河谷独特发展区:本区域主要是青城镇。黄河穿流而过,自然环境优美,蔬菜瓜果盛产,庭院经济发达,古建民居较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我县的独具特色的区域,适宜发展以蔬菜、瓜果为主的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南部山区自然风景区:本区域包括新营、马坡、银山3个乡及城关、小康营乡镇靠南的山区部分,山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休闲、度假避暑的理想区域,适宜发展冷凉型绿色食品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