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认知如果把人的感觉、知觉和认知系统比作一台特殊的机器,根据控制论“人机同构”的观点,尽管人与机器存在着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天壤之别,但从人的行为过程和机器的控制动作来看,二者都包括以下基本组成:感受器——负责与外界交往,接受或收集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信息;信息处理器——从事选择、加工和贮存信息的工作,根据收到的信息和以前贮存的信息进行比较,决定动作;效应器——根据中枢决策器官的指令执行特殊的任务。具体对人来说,这一系统则包括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内脏);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反应器官(腺体、肌肉、五官、四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第一节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而且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如饥饿、疼痛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一、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和损害健康。为了解人在缺乏感觉刺激时的反应,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顿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这一实验说明,感觉的丧失会严重影响人的认识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并波及到情绪和意志,造成心理上的紊乱乃至病态。可见,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要,它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或依据,也为人们及时把握客观环境、产生新的认识以及维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例如眼睛接受光刺激,耳朵接受声刺激,皮肤接受触觉、温觉刺激等等。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上述五种,还有动觉与平衡觉。(二)感觉阈限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限,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客观世界是丰富多采的,人在同一时刻不可能感知到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到其中的少数,这少数对象就成为注意的中心,其余对象有的处在注意的边缘,多数处在注意范围之外。人对那些被注意的对象才会用心地去看、去听、去嗅、去触摸……,于是,这些对象就被清晰地反映出来,其他对象就相对模糊甚至未被意识到。客观事物引起人的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在无意注意中起绝对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它的相对强度。例如在喧嚣的闹市中大声说话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在夜深人静之时,窃窃耳语也可能引起人的注意。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引人注意。2.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如夜空中的流星、理发馆的三色旋转柱标、跳动的喷泉等比静止的对象更引起视觉注意;阵阵钟鼓声比持续不断的嗡嗡声更引起听觉注意;随风吹来的阵阵气味比弥漫于空气中不变的气味更引起嗅觉注意……3.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干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4.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经研究证明,在数目判断中7是个临界值。当环境中独立的要素过多时也会引起同样不良的后果,若对这些要素加以适当组织,个人便可以把某一群元素作为一个整体记忆,从而简化了信息处理过程,花同样的精力可以记住更多的信息。5.个人特征个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人对客观刺激的注意与否。对个人来说,“注意”是一种资源,能有效控制和分配自己“注意”的人就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相互加强或削弱现实生活中,人接受环境的信息常常是多通道同时进行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可能对其他器官的感受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经实验发现,微痛刺激或某些嗅觉刺激都可能使视觉感受性有所提高。微光刺激则能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刺激则会降低听觉感受性。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会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二)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如人们听到一定的乐曲会产生相应的视觉,这就是一种视听联觉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色彩的联觉在建筑装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色彩的温度感2.色彩的距离感3.色彩的轻重感4.色彩的面积感5.色彩的动静感(三)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例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又如盲人,只能依靠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信息判断和识别客观对象,先天失明者即使有的经治疗恢复视觉,开始阶段仍需要借助听觉、触觉等手段验证视觉信息,并将后来的视觉信息纳入先前依据非视觉信息所建立的固有图式。第二节知觉与认知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侯,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这种对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例如,面对一只苹果,看到了它的形状和颜色,闻到了它的香味,触摸到它的质感等个别属性,然后把感觉到的所有个别属性的信息进行踪合,加上经验的参与,就形成了苹果的整体映象,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第二节知觉与认知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1)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两可图是指既可以看成是这样,也可以看成是那样的图,这和人的知觉选择性有关。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性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图中某些信息被作为知觉对象,另外的信息则成为知觉背景。两可图就是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可互换的图。至于你选择何为知觉对象何为知觉背景则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及兴趣爱好等的影响。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除了以感觉为基础之外,还需要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语言在知觉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与知觉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不同点: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但是,若没有对物体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清晰。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存在于其中,心理学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讨论。感觉与知觉统称为感知,平常所说的感觉往往也泛指感知。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二、知觉定势把知觉的这种倾向称为定势,也体现了它在影响个人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顽固性,心理上的这种定势常常可以帮助个人对客观事物作出迅速的判断,但也常常妨碍判断甚至引起错觉。例如,人类发明的工具都是为了特定的用途,使用工具的人常常只想到它的特定用途而看不到它还有其他的功能,因而限制了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看见老人头里面的老人和少女了吗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你看得见吗?上图能找到几张脸如果感知到的刺激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心理学家欺卓登:视野颠倒透镜实验三、习惯化——适应如果人们已经适应了某种环境刺激,在刺激发生变化时人们是否能感知到这种变化呢?研究发现,刺激强度的增量与原刺激强度的关系影响着人们对刺激变化的知觉。对于低强度的刺激,只要一个很小的增量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变化;而对于高强度的刺激,则需要比较大的增量才能觉察到它的变化。四、对变化的知觉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常常为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生态破坏而痛心不已,却忽视了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所带来的积微渐著的环境恶化。五、认知►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图式→同化→顺应→适应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的输入(感觉)→存储(记忆)→检索、加工(思维)→输出(作出反应)(研究认知因素或非认知因素)信息加工理论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明眼人主要依靠视觉体验建筑和自然环境,但“主要”不等于“惟一”,因为环境本身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对象。事实上,人通过多种感觉(视、听、嗅、动、触等)体验环境,不同感觉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着个人对总体环境的判断与评价。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中央凹视网膜黄斑周围视觉(一)中央凹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º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略微前倾,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º左右的地方。中央凹具有辨别物体精细形态的能力(即“视敏度”),例如,它使人能极敏锐地看到离眼30.5cm,直径0.3-6mm的小圆;使人有可能完成穿针、引线、拔刺、雕刻等精细工作。人类学家霍尔指出:“没有中央凹,就不会有机床、显微镜和望远镜,一句话,就没有科学。当人观看对象时,中央凹视觉一般沿点划式轨道进行扫描。所谓“划”就是扫视;而“点”就是停顿和注视。扫描可较快了解全局;注视则能深入局部。其中,停顿即注视的时间又与人的兴趣呈正相关:对一点的注视时间越长,越易引起人的兴趣,反之亦然。因此,就直觉而言,缺乏停顿点的景观,如铅灰一色的天空、烟波浩渺的大洋、茫无边际的沙漠等等,往往很快(不是马上)就会引起视觉疲劳,继而使人产生厌倦。(二)黄斑和周围视觉黄斑是围绕中央凹的椭圆形黄色色素区域,水平视角12°—15°,它虽比不上中央凹精细,但视力仍非常清晰,能完成阅读等功能。黄斑随同中央凹进行扫描,共同形成清晰的视野。周围视觉位于中央凹和黄斑周围,包括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单眼视觉三部分,其中边缘单眼视觉部分虽然视力变差,但对运动的感觉相对加强,因此主要用来检测视野周围对象的运动,包括客体的自主运动以及因主体(人)快速运动而造成的客体相对运动。这些运动被边缘视觉夸大,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和下意识反应,这对感知环境整体、确保自身安全和保持心情安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听觉听觉接收的信息远比视觉少,除了盲人用声音作为定位手段外,一般人仅利用听觉作为语言交往、相互联系和洞察环境的手段。声音虽短暂且不集中,但无处不在,因此不仅与室内而且与室外,不仅与局部而且与整体环境体验密切相关。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二)嗅觉嗅觉也能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公园和风景区具有充分利用嗅觉的有利条件:花卉、树叶、清新的空气,加上微风常会产生一种“香远益清”的特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