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计划审计工作第六章计划审计工作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了解审计人员应当如何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接受或保持审计客户,以及审计人员应当如何考虑审计风险和审计重要性,制定出适当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教学难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及启发式教学。本章计划课时:3课时。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角度,来分析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计划审计工作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开展初步业务活动2、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3、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人员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主要是对审计客户的情况和自身的能力进行了解和评估,确定是否接受或保持审计客户。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就是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问题。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人员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初步业务活动,针对建立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性),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一、针对建立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审计人员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在首次接受审计委托时,审计人员需要执行针对建立有关客户关系和承接具体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而在连续审计时,审计人员通常执行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通过巡视客户的经营场所、复核年度报告、与客户的管理当局和员工进行讨论、利用网络获取公众信息和公共数据库。(1)委托人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2)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3)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4)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组织;(5)厂房、设备及办公场所;(6)其他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有关的事项,如被审计单位发展历史、委托人聘用审计人员的意向等。此外,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行业经营风险、经营特点与技术变动程度、行业适用的法律法规、会计惯例及问题以及有关环保方面的要求及问题等。如果是新客户:应当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被审计单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并关注前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可能存在的意见分歧。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书面授权前任注册会计师对其询问作出充分答复。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同意前任注册会计师作出答复,或限制答复的范围,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向被审计单位询问原因,并考虑是否接受委托。如果是老客户:应该复核以前年度的工作底稿。(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和管理当局的品行财务报表是在管理当局的控制下形成的,因此,只有在被审计单位诚信、管理当局的品行值得信赖、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审计人员才应该接受此项委托。对于新客户,审计人员应当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正直性。对于老客户,审计人员可根据以往的经验加以考虑。(三)评价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评价三方面内容:(1)评价执行审计的能力;(2)评价独立性;(3)评价保持应有谨慎的能力。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具体而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是否熟悉相关行业或业务对象;(2)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是否具有执行类似业务的经验,或是否具备有效获取必要技能和知识的能力;(3)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拥有足够的具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4)在需要时,是否能够得到专家的帮助;(5)如果需要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否具备符合标准和资格要求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6)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能够在提交报告的最后期限内完成业务。二、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项目组成员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审计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当对项目组成员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迹象保持警惕。如果发现项目组成员违反职业道德规范,项目负责人应当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商讨,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项目负责人应当记录识别出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在适当情况下,项目组其他成员也应当记录上述内容。三、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在作出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及具体审计业务的决策后,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业务开始前,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相关责任划分、审计收费、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和协助等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以避免双方对审计业务的理解产生分歧。注:审计人员对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的考虑应当贯穿审计业务的全过程。第二节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及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帮助审计人员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有助于协调其他审计人员和专家的工作。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其他关键成员应当参与计划审计工作,利用其经验和见解,以提高计划过程的效率和效果。计划审计工作包括针对审计业务制定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一、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应当为审计工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应当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的分布等,以界定审计范围。(二)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总体审计策略的制定应当包括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以计划审计的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包括提交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预期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的重要日期等。(三)审计方向总体审计策略的制定应当包括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以确定项目组工作方向,包括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初步识别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初步识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账户余额,评价是否需要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取审计证据,识别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财务报告要求及其他相关方面最近发生的重大变化等。(四)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总体审计策略应能恰当地反映审计人员考虑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的结果。1、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就复杂的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2、向具体审计领域分配资源的数量,包括安排到重要存货存放地观察存货盘点的项目组成员的数量,对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复核范围,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3、何时调配这些资源,包括是在期中审计阶段还是在关键的截止日期调配资源等;4、如何管理、指导、监督这些资源的利用,包括预期何时召开项目组预备会和总结会,预期项目负责人和经理如何进行复核,是否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等。二、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比总体审计策略更加详细,其内容包括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1、为了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2、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审计人员针对审计业务需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会将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并编制一份完整的审计计划,从而提高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复核效率。三、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计划审计工作并非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由于未预期事项、条件的变化或在实施审计程序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等原因,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过程中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作出必要的更新和修改。四、指导、监督与复核审计人员应当就对项目组成员工作的指导、监督与复核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制订计划。五、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审计人员应当记录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作出的任何重大更改。审计人员对计划审计工作记录的形式和范围,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重要性、具体审计业务的情况以及对其他审计工作记录的范围等事项。六、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审计人员可以就计划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进行沟通。当就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中的内容与治理层、管理层进行沟通时,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职业谨慎,以防止由于具体审计程序易于被管理层或治理层所预见而损害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虽然审计人员可以就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某些内容与治理层和管理层沟通,但是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仍然是审计人员的责任。既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审计人员就自身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责任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进行的沟通,必须是直接的沟通,但并不要求一定采取书面沟通的形式。七、首次接受委托的补充考虑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包括接受新客户而建立客户关系和承接现有客户(因对其提供了其他服务)的审计业务委托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尤其是接受新客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通常缺乏用以评估与客户及业务承接相关的风险的前期审计经验,因而可能需要扩展初步业务活动。第三节审计重要性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一、重要性的概念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重要性水平可视为财务报表中的错报能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这种错报就应被看作“重要的”。1、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的。2、重要性的确定需要运用专业判断。3、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4、重要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及对审计程序的影响(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一般来说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数量之间也存在反向的关系。一般而言,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审计程序的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关系的考虑贯穿于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审计人员都要应用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从而对审计程序产生影响。重要性水平偏高或偏低均对审计人员不利,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三、计划审计工作时对重要性的评估(一)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二)对重要性的考虑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考虑重要性。重要性的数量即重要性水平,是针对错报的金额大小而言的。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的决策,是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对于重要性的确定,除了考虑错报的数额外,还要考虑错报的性质。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四、两个层次重要性的确定从重要性的数量方面,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1、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选择基准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