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自維也納會議到巴黎和會世界制序變遷維持世界制序的勢力均衡政策歐洲亞洲拉丁美洲、非洲歐洲•新興民族國家間的複雜關係,是促成近代世界制序變遷與重整的主要因素。•最先決定世界制序體系的國家是歐洲的強權國家。亞洲•中國與日本,因長期閉關自守,一直到十九世紀,才因國家利益受到外力侵擾,成為世界制序的一環。拉丁美洲、非洲•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紀之後,才成為世界制序的一員。歐洲主導世界制序的手段勢力均衡政策•主導世界制序的變遷與重整長達三百年•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建立兩極化的秩序取而代之,世界秩序逐漸走向多元化。勢力均衡政策的幾項基本要素勢力均衡政策的幾項基本要素•(一)國際秩序必須由勢力相當的各國,以集體行動的方式來互相維持。勢力均衡政策的幾項基本要素•(二)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關係,沒有永久的敵人與朋友。勢力均衡政策的幾項基本要素•(三)任何國家若擴充武力破壞均衡,其他國家有義務加以阻止,縱然導致戰爭也在所不惜。世界局勢的變遷與重整•(一)有些國家對分配到的權力與利益不滿,而企圖改變原有的局勢。•(二)某些君主因為本身的政治野心,要建立一個凌駕其他國家之上的強權。勢力均衡世界秩序的變遷與重整—拿破崙與俾斯麥拿破崙與世界秩序•勢力均衡的打破:十九世紀初,拿破崙企圖稱霸歐洲,違背了勢力均衡的原則。•拿破崙失敗之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在1814年召開維也納會議,聯合英國、普魯士與俄國採取集體行動,重新恢復勢力均衡的秩序。俾斯麥與世界秩序•俾斯麥在普法戰爭後,為了避免法國報復,與許多國家締結長期軍事同盟。•俄國:為避免兩面作戰,極力與俄國修好。•奧國:在1873年聯合奧皇約瑟夫一世、俄皇亞歷山大二世與德皇威廉一世組成三帝同盟,希望三國合作,以保持歐洲的均勢。俾斯麥世界秩序的失敗•俾斯麥選擇奧國作為軍事同盟,破壞了自訂的親俄政策。•法國乘機交好俄國,摧毀了俾斯麥的孤立法國政策。巴爾幹半島的危機是導致俾斯麥破壞歐洲均勢的主要原因巴爾幹半島的歷史•巴爾幹半島原是東羅馬帝國的領土,自六世紀起,斯拉夫族開始遷入此地,成為主要居民。他們大多是希臘正教的信徒。巴爾幹半島成為衝突地帶•十五世紀後,巴爾幹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隨之遷入。法國大革命後的巴爾幹半島•斯拉夫人展開反對鄂圖曼帝國統治的運動,他們把希望放在泛斯拉夫族主義(Pan-Slavism)上,希望得到俄國的協助,完成獨立的願望。泛斯拉夫主義•原本是推動研究斯拉夫歷史、文學、藝術、詩歌等傳統的文化活動。•1848年奧地利革命,境內的斯拉夫民族趁機在捷克的布拉格集會,要求奧地利政府採取邦聯的政體,允許斯拉夫民族獨立。沒有成功。泛斯拉夫主義•自此轉變成為一個對抗鄂圖曼帝國與奧匈帝國的政治訴求。俄國號召泛斯拉夫主義•是斯拉夫民族最強大的國家,感覺有義務幫助斯拉夫民族的獨立運動。•在1867年,於莫斯科召開會議,討論斯拉夫民族遭遇的各項問題。奧匈帝國的成立•奧地利與匈牙利兩個國家在1867年組成了奧匈帝國。(Austro-Hungary)衝突的原因•匈牙利南部與鄂圖曼帝國的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為界,奧匈帝國一直糾纏在巴爾幹半島的民族鬥爭中。衝突的原因•塞爾維亞境內的民族獨立運動如火如荼發展,希望獨立後能兼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等地。•奧匈帝國也想據有該地,以削弱鄂圖曼帝國的勢力。結果•巴爾幹半島成為俄、英、鄂圖曼與奧匈帝國鬥爭的焦點。俄土戰爭•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引起了1877年的俄土之戰。•鄂圖曼戰敗,被迫簽訂聖斯泰法諾條約(TreatyofSanStefano)聖斯泰法諾條約•允諾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獨立,保加利亞自治,並割讓馬祺頓與魯美力亞的領土。•俄國成為控制巴爾幹半島的新霸權,自此可以出黑海,直達地中海,威脅英國印度通道的安全。柏林會議(1878)•為了化解聖斯泰法諾條約所造成的危機。•俾斯麥於1878年召開柏林會議。另訂柏林條約代替聖斯泰法諾條約。柏林條約•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羅馬尼亞仍然獨立。•俄國自羅馬尼亞獲得比薩拉比亞,另將布魯甲的三分之二給羅馬尼亞作為補償。•奧國獲得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兩地。法國突破孤立•俄國對俾斯麥左袒奧國大為不滿,兩國傳統友誼開始惡化。•法國乘機與俄國結盟,以突破孤立。三國同盟•俾斯麥覺得事態嚴重,於1879年與奧地利簽訂兩國同盟。•1882年,義大利因在非洲與法國衝突,需要盟友,也要求加入,形成三國同盟。(TripleAlliance)三國同盟的危機•此一軍事同盟,將結盟國本身的利易,與不相干的危機結合在一起,使勢力均衡的機制喪失了原有的機動性。三國協約•為了突破德國的防堵,法國也採取結盟政策,與俄國、英國合組「三國協約」(TripleEntente)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1894年1月簽訂「法俄同盟」•1904年4月訂定「英法同盟」•1907年8月「英俄協約」等三個協約。•其中只有「法俄同盟」有軍事互助的條文,其他協約都只是要求遵守中立的原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奧國與塞爾維亞的衝突•奧匈帝國在柏林會議後併吞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該地的斯拉夫族誓死反對。塞城事件•時間:1914年6月28日•事件:奧國皇儲斐迪南至波士尼亞視察駐軍情形,被斯拉夫愛國分子射殺。•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是幕後的超操者,要求塞國交出兇手。•德國支持奧匈帝國的手段。戰爭爆發•時間: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結果: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同盟國,為了時間同盟的義務,先後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自此爆發。帝國的崩潰與新國家的產生帝國的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四個帝國的瓦解:•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的瓦解•在戰爭中,國內的改革分子乘機起事,在1917年發動兩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建立臨時政府•十月革命:由列寧(VladimirLenin)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俄國共產黨)推翻臨時政府,奪得政權奧匈帝國的瓦解•瓦解後分裂成兩個獨立國家:奧地利與匈牙利•奧地利境內的捷克族與斯洛伐克族,另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因:境內的德裔居民不滿,要求獨立或與德國合併。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在歐洲只剩下伊斯坦堡,實際上被削弱成亞洲國家。•原先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先後獨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等組成了南斯拉夫。•在中東的領土:英國接管巴勒斯坦及伊拉克、法國接管敘利亞及黎巴嫩。現代土耳其出現•凱末爾:在鄂圖曼帝國瓦解後,自組「青年土耳其黨」,準備光復失土。•1922年,土耳其宣布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選舉凱末爾為總統。•凱末爾的西化政策:提倡教育、改革司法、取消伊斯蘭教會的特權,採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巴黎和會與世界秩序的重整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元旦召開巴黎和會,討論善後事宜。•三巨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十四點和平計畫•由威爾遜提出•目的:作為戰後秩序重整的藍圖,並建議成立國際聯盟,以共同維持世界和平。其中,特別強調民族國家的自由。凡爾賽和約•德國被認為是禍首,受到嚴厲懲罰•在列強監督下建立威瑪共和•嚴格限制德國的軍備,禁止其實行徵兵制。•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由英國、法國、南非分別佔領。•賠償鉅額的賠款•將亞爾薩斯跟洛林兩地歸還給法國。•協約國佔領萊茵河地區,作為德國償付賠款的保證。巴黎和約•除了凡爾賽條約外,還包含了:•對奧條約•對土耳其條約•對匈牙利條約•對保加利亞條約•目的:重建歐洲的均勢。本文来自网络,请不要使用盗版文档,尊重作者的辛苦劳动,谢谢Gaoqs.com我爱朱丹老婆2010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Lvdd我爱你ZD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