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唐越路》一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贵州安顺唐越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左在一个遭受特大洪水、濒临绝境的山村,组织村民成立农民合作社的故事。以下是网友带来的乡镇干部阅读唐越路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1从那一场洪灾让乐平镇塘约村的村民们拧在了一起,在村支书左文学的带领下,塘约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村。塘约道路也成了各地纷纷效仿的小康模式,学习塘约模式、塘约道路成了热潮,但是塘约道路究竟是何,我有如下几点看法:塘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是党与人(村民),管好人,治好党,之后才是发展。第一,管好人。为规范村风民约,塘约村党支部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从塘约村实际的村情民情出发制定了塘约村“红九条”和塘约村村规民约。用白纸黑字规定了塘约村村民的言行举止,一时间村风、民风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二,治好党。塘约党总支对全体党员实行“驾照式”管理,用扣分来规范党员的言行。对村干部也实行扣分制管理,能者居之。同时,积极发展年轻党员,培养后备干部,保证党组织活力。第三,强发展。管好人、治好党之后就是发展了。塘约村“三权”促“三变”,厘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财产界限,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裂,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一系列的发展塘约村从一个国家二类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明星村,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考察团到塘约进行考察,学习经验。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2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典型的山区村庄,三年前还是贫困村,但短短三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202.45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嬗变,为农村脱贫打造出了“塘约样板”,被学者誉为“塘约道路”。事实上,安顺市的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早在30多年前,我的家乡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十六个生产队冲破思想束缚,大胆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道率先闯开“包产到户”的禁地,深刻推进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丰富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内涵,激发了农村土地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奏响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30多年后,和我国大多数农村一样,顶云社区解决了温饱,却还不够富裕。新时期的“塘约道路”,成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实践的缩影。,塘约村拉开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明晰了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村里把利润分成讲得透亮: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在读了《塘约道路》后,我选了一个周末,约上一群小伙伴,来到了塘约,村寨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在塘约村本部,我看到了很好的道路、很好的广场、看上去很好很新的村民住宅,以及一些人家停在门前空地上的小汽车、大汽车……我确实很难相信,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二级贫困村,一个“空壳村”。只有被刻意保留下来的几栋简陋、破败的小房子,还能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塘约两年前的模样,那是它留给今天和未来的一个见证。刚刚摆脱贫困的塘约,的确已呈现出一种令人振奋的气象。这种气象不仅仅表现在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活生计迅速得到改善,更表现在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表现为村风民风的健康清新。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他们以这种心态从事不同的劳动,关心村里、社里的集体事务,不拿一分钱也踊跃参与筑路、修桥、拓宽河道;同时相当用心地对所有的干部和党员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评价权、“罢免”权。比较很多地方的农民,他们拥有更多、更实际的民主权利。乡村是需要民主的。我不敢说塘约村民已经实现了当家作主,但我相信,这正是塘约道路最重要的目标和方向。要是真能实现中国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壮丽景象!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3前年还是“榜上有名”的贫困村,两年时间就旧貌换新颜,迅速脱贫,这样的蜕变就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一个叫塘约的村子。这个村子重走集体化道路,将改革开放初期分下去的承包地,再次集中起来。塘约村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留守儿童也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怀抱。改革开放之后集体化就被瓦解了,重走集体化道路,是否是在开倒车?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单干,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工厂,这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农业难以得到长足发展等等。而从塘约村的经验来看,重走集体化,这并不是开倒车,而可能是农村与农业重获新生的一条新路。集体化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过去集体化出现的问题,并非集体化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因为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塘约村全村抱团发展,就在于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村民“穷则思变”、团结协作,劲往一起使,让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让村子得到了集约化发展的机会。邓小平晚年就曾经说过,农村发展的二次飞跃,还要走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就像城市里的工厂,通过让工人们协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集约化来寻求发展。农业也是如此,集体化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况且现在各方面的客观条件,更加支持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比如拖拉机产量大幅度提高,工业体系比较健全等等。但重走集体化,不是要回到过去的集体化制度,而是要能提高管理水平,也不能仅满足于靠农业,还要通过集体化发展工业。“塘约道路”来日方长,对其是否取得成功,尚不能下定论,但塘约村目前已经取得了瞩目成绩,这值得肯定。塘约村重走集体化,使一个贫困村在短期内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其具有可复制的样本意义,值得广大农村地区借鉴与学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能重视农村,重视农业,就要发展农村、发展农业,重走集体化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最为重要的是,要能真正调动起农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积极性,要能让农民产生“内生动力”。为贫困农村多送一些摆脱贫困的“药方”,比简单地对他们进行救济更有用,这也是一种“精准扶贫”,塘约村由贫困村迅速脱贫,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多少资助,而主要是自力更生。要让更多的“塘约村”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让农村内生出“造血机制”。(戴先任)“塘约道路”提供可行的蝶变样本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尤其是在跨步迈进小康的进程中,农村如何赶得上全民致富的步伐,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更直接牵动着千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基于历史发展原因,广大农村唯有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蝶变”。安顺市塘约村,就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样本”。“穷”是不争的事实,“富”是农民的期盼。尤其是2014年经历一场大洪水洗劫后就更加“穷”。穷则思变,变得如此迅捷与华丽,令人瞠目。依托着“全市首个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点”这个平台,一年不到,就使“国家二类贫困村”改天换地———集体经济富了,群众腰包鼓了。“塘约道路”之最宝贵的经验与精髓,就是“三权”促“三变”,以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易权为抓手,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的发展思路,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就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更加巩固,党支部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一些经验说起来简单容易,而做起来并非易事。以“土改”为例,如何让广大农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使土地实现“从分到合”的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不是“动动嘴皮子”就了事儿的。这期间,转变群众的“观念”至关重要,而且还要解决好“回收”土地后农民的“去处”问题。经济好了,更需要人的精神也“富裕”起来。也就是说,农村的小康,不能“顾此失彼”,还需打好“统筹牌”。如,针对农村大办、滥办酒席出台的塘约村“九条”规定;“好媳妇”“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评比。这些蕴含着“民慧、民主、民生”的好法子,同样让塘约村“精神小康”没有落伍。塘约村是一个被唤醒的村落,生机无限。借用时任安顺市长曾永涛同志所言,塘约的实践,唤醒了两大资源:一是沉睡的土地资源,二是人的内在资源。这,无疑给其它的“塘约村”提供了可行可践的“嬗变”样本。既然赶不上小岗村,也有别于华西村,不妨就“闯”出一条路子,或许就能实现“蝶变”。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4两年前,塘约全村921户、3393人,依靠仅有的4000多亩土地维持生计,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2014年,一场洪水更是让塘约村一贫如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塘约村拉开改革序幕,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了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全村土地、林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村房屋、小型水利、集体财产等七权进行确权,明晰了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三权’确立后,我们推动沉睡的农村资源产权进行交易,成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等模式,鼓励村民用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塘约村党总支部书记左文学说,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村民变身股东。“我家生活越来越红火啦。”说到现在的生活,村民罗保华喜笑颜开。他今年49岁,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几年前返家照顾老人,平时承包一些小工程,村里成立合作社后,于去年下半年加入合作社运输队,成为一名司机,每月2100元工资,除了工资收入,他家耕地全部入股合作社,每年可分红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如今的塘约村,完成土地确权4155.39亩(集体耕地98.23亩),林地2097.92亩(集体林地1252.38亩),房屋482宗(集体房屋1宗),集体水利工程15宗。全村921户农户中,有876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3843亩。在合作社带动下,蔬菜、莲藕、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家家户户享受到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每家都建起了新楼房,过上小康生活。数据显示,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800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今年6月的170万元。塘约村的崛起,成为安顺市“三权”促“三变”改革的标杆,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初步实现“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乡镇干部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5学习《塘约道路》,有几个方面的深刻体会。一方面是理性的回归。农村需要重建,如《塘约道路》的作者王宏甲老师所说:需要重建的岂止是广大的乡村,岂止是道路、房舍。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生活理想,世道人心、公序良俗、民主法治都需要重建。物质匮乏,不怕。精神和公义缺失才可怕。今天的贫困村,我们说的贫困,主要是以经济指标来衡定,人文指标却没有引起重视。塘约实践,重新唤起农村的念想,我们的乡愁。塘约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与未来。为了生活,许多人一出去就是十多年,有的甚至几十年,尽管我们呆在城市,但我们所建设的城市却不属于我们,我们始终不是主人。然而,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父母没有得到很好赡养,我们找不到来时的路,我们的家在何方,我们的根在何方,我们在为谁奋斗?另一方面是终极的道路。面对贫困“硬骨头”,也有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对困难和问题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塘约村穷则思变,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带领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