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村落与村级行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唐代的村落与村级行政李浩(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中文摘要:村落在唐代有着较大的发展,政府愈加重视对村落的管理与控制,专门设置了负责乡村社会实际管理的村正,具体承担诸如农业生产督察、户籍管理、赋役征发和治安保障等行政事务。以村正的设立为主要标志,村落作为乡村行政单位在唐代得到法律的承认。关键词:唐代村落村级行政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一.唐代村落的基本状况在唐代,“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村。”①作为自然聚落,村是与城镇人口聚居区坊相对的乡村百姓聚居区。《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亦云:“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凡是乡村的居民聚居点都称为村。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村落继续发展的时期。关于村落的记载较前代更为丰富。唐人的文集、笔记小说、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唐代墓志,都为我们留下了有关村落的资料。日本国和尚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所记他所经过的村庄材料是我们研究唐代村落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将利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并结合其它史料,分析唐代村落的基本状况。县(州)名村名人口规模住家姓名有无寺院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扬州海陵县延海村郭补村扬州如皋县赤岸村扬州如皋县延海乡延海村有宝应县白田市有海州宿城村王家登州牟平县唐阳乡陶村①《旧唐书·食货志》。1登州牟平县邵村王家望海村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张家有真庄村有刘村有龙泉村梁家軬车村宋家有牟城村高家壹村竖泰孙家登州蓬莱县望仙乡王庭村有登州蓬莱县安香村有王徐村羡家登州黄县九里战村莱州掖县徐宋村姜家淄州长山县乔村王家中李村20余家藤家牟徐村程家莱州潘村潘家莱州胶水县三埠村刘家青州北海县田庄卜家东耿村30户耿家王禾辱村赵家孤山村宋家青州寿光县半城村李家2韭味店张家益都县石羊村陈家缁川县张赵村赵家长白县古县村郭家仙人台前不村史家临邑县双龙村张家禹城县燕塘村甫家仙公村赵家平原县赵馆村赵家沛州夏津县形帀村赵家孟家庄孙家青州北海县王未辱村王家清河县合章流村刘家冀州南宫县赵固村赵家赵州宁晋县秦丘村刘家节度村王家有京兆府三家店有忻州定襄县胡村有太原府晋村石高村有郭栅村有汾州王同村有灵石县桃柳店五六家晋州汾西县霍昌村马家赵城县屈项村有3宝鼎县秦村有冯翊县安远村有崂山椒家庄镇州使庄镇州行唐县南接村代州五台县茶铺忻州宋村太原府大于有蹋地店白杨有古城汾州冷泉店青州北海县昌国城村同州冯翊县故市店新店从表中,我们可以对唐代村落的外在形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唐代村落的命名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以姓氏命名。这类村落有的是按单一姓氏命名,如陶村、高村、郭村、杜村、东耿村、秦村等。有的是以联合姓氏命名,如王赵村、杜翟村、徐娄村、张杨村、张李村等。按照姓氏为所居住的村落起名的现象昀为常见。反映出唐代村落的家族性特征。唐代大部分村落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是以地理位置或其他标志物命名,如午桥村、石井村、河内村、望海村、龙泉村等。第三是因特殊的人物或事件得名。《太平广记》记载了三宝村得名的由来:扶风县之西南,有三宝村。故老相传云,建村之时,有胡僧谓村人曰:“此地有宝气,而今人莫得之,其启发将自有时耳。”村人曰:“是何宝也?”曰:“此交趾之宝,数有三焉。”故因以三宝名其村,盖识其事。①第四是以店、市为名。如白田市、冷泉店、小水店、桃柳店。唐代有相当一批村落坐①《太平广记》卷四〇四《三宝村》。4落在靠近城镇和交通要道的地方,尤其是带有店、市字样的村落。店多见于北方。园仁曾记录了他从汾州到晋州的一段行程。他在帀成五年八月四日早饭后,由冷泉店出发,“傍汾河寻山谷行卅五里,到小水店李家断中。斋后,傍汾河西南行十里,到灵石县。过县,傍汾河南行廿里,到阴地关。关司勘出。过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店临汾河,有五六家,主人心平”。冷泉店、小水店、桃柳店是坐落在汾州到晋州官路上的村落。市多见于南方。白田市就是园仁经过的宝应县运河边上的草市。第五是以庄为名的田庄型村落。这类村落在唐代还是很多的。园仁记载了他在旅行途中见到的田庄村落:廿一日,早发,正东行卅里,到镇州节度府。……斋后,向正北行廿里,到使庄杨家宿。此庄即镇州前节度使王太尉之庄,太尉墓堂安在于中。王节度使家人守墓,见在有一军将姓刘,勾当墓堂精妙。南行一里,建碑堂,筑立高垣,不交开者。太尉薨后,经今三世云云。①唐代村落的规模大小不定。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诗云: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②杜甫《为农》诗云: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③园仁在记载其所经历的村庄时,对村落规模也有描述。他写道:廿二日。平明,诸船系水牛牵去。白鹅白鸭,往往多有,人宅相连。巳时已后,或行三十里,方三四家,有无不定。村人廿有余,各于自宅,随力所办,修理饭食挚将来。到中李村,有廿余家。去耿家西五里,有古城,城内见有百姓三十户住。到桃柳店掉家宿。店临汾河,有五六家。到新店,经卅来家,觅宿处不得。强入赵家宿。从这些记载与描述看,唐代村落的规模并不大,一般在百户以下。当然,也有规模较大的村落。李皋在任江西道节度使时曾“规江南废州当庐舍,架江为二桥。流人自占二千余户。自荆至乐乡凡二百里,旅舍乡聚凡十数,大者皆数百家”④。唐代村落的具体建筑形式不见于史载。一般而言,居民的居住区较为集中,与周围的农田区分帀来。村落的建筑有围墙、村门、村路、学校、社树、社坛、寺院等等。(一)围墙、村门和村路南北朝时代的村落一般筑有围墙和村门。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唐代。《冥报记·下》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隋开皇初,冀州外邑中,有小儿年十三,常盗邻家雏卵,烧而食之。……使者曰:“不须也”。因引儿出村门,村南旧是桑田,耕讫未下种。……时村人出田,男女大小皆见此儿在耕田中。①[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②《全唐诗》卷四二九。③《全唐诗》卷二二六。④《旧唐书·李皋传》。5唐代的建村习惯与此相仿。《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兖州王鉴,……开元中,乘醉往庄,去郭三十里……夜艾,方至庄,庄门已闭,频打无人出,遂大叫骂。俄有—奴开门,鉴问曰:‘奴婢辈今并在何处?’令取灯而火色青暗,鉴怒,欲挞奴。开成中,有卢涵学究,家于洛下,有庄于万安山之阴。夏麦既登,时果又熟,遂独跨小马造其庄。……及庄门,已三更,扃户阒然,唯有数乘空车在门外,群羊方咀草次,更无人物,起扣门,庄客乃启关,……及旦,忽闻庄院内客哭声,云:三岁小儿,因昨宵寐而不苏矣。涵甚恶之,遂率庄客十余人,持刀斧弓而究之。①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这一时期的村门都是晨启暮闭,村门之内集中聚居着一村民户,园田土地都在村门之外。为防野兽或寇盗,有些村落还备有武器。唐代律令规定,私人可以拥有弓、箭、刀、楯、短矛等轻型武器。②前文就提到卢涵的庄客拥有刀斧弓。村落内部的道路称为村路、村巷。杜甫《漫成两首》诗云: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③白居易《病中哭金銮子》诗云:送出深村巷,看封小墓田。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④《太平广记》的一则故事云:黄巢犯阙,僖宗幸蜀。张濬白身未有名第,时在河中永乐庄居。里有一道人,或麻衣,或羽帔,不可亲狎。一日张在村路中行。后有唤:“张三十四郎,驾前待尔破贼。”⑤(二)学校唐代较大的村落中还设有学校。科举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唐代教育事业的发达,政府也很重视乡村学校的设立。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明令“许百姓任立私学”,帀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敕“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⑥因此,村学成为乡村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唐代的村学相当普遍,遍布各地乡村。反映北方黄河流域农家生活的《四时纂要》就特别指出正月“命童子入学之暇,习方术,止博弈”。⑦元稹曾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⑧诸多士人有着村学的经历,如宰相窦易直幼年时家中贫困,“受业村学”;⑨皮日休幼年曾于“乡校”内“抄杜舍人牧之集”;⑩杨牢更是六岁就已入学。11卢仝也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入村学,还特别告诫大儿子抱①《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卢涵》。②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擅兴律》,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17页。③杜甫:《杜甫全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④《全唐诗》卷四三七。⑤《太平广记》卷八五《张濬》。⑥《唐会要》卷三五《学校》。⑦韩鄂撰、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⑧元稹:《元稹集》卷五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4页。⑨赵璘:《因话录》卷六,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70页。⑩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卷六六《严恽》,巴蜀书社1989年版。11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7页。6孙:“喽罗儿读书,何异摧枯朽。寻义低作声,便可养年寿。莫学村学生,粗气强叫吼。下学偷功夫,新宅锄蔾莠”。①唐代村落学校一般设施简单。窦易直上学时,“一日近暮,风雨暴至,学生归家不得,宿于漏屋之下。寒,争附火。惟窦公寝于榻,夜深方觉。”②漏屋显然是学生学堂。《太平广记》卷四四《田先生》记载田先生元和中隐于饶州鄱亭村,作小学以教村童十数人。据《玄怪录》卷三齐饶州篇,知田先生所建小学校址为草堂。③贞元三年正月,右补阙宇文炫曾上言,建议“京畿诸县乡村废寺,并为乡学”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乡村学校的状况极是窘迫。虽然诏令中要求乡里都要设立学校,但乡里组织是没有办学经费的。一般要由乡里中的财力丰厚的富室大家出资捐助。《旧唐书》卷一一三《苗晋卿传》就记载其归乡里,“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江州义门陈氏拿出二十顷田作为资本,帀设东佳学堂和蒙学堂,设施齐备,教育陈氏宗族子弟,也对游学之士帀放。这些毕竟只是少数。一般的村学只能因陋就简,草堂、废寺权当学校。而那些规模较小的村更是无力兴办学校。《太平广记》卷四九四记载了帀元二十九年二月发生在修武县的一件案件。在结婚迎娶新娘时,新娘被人劫持并杀害在村里的小学门口。当时“夜学”,“生徒多宿”,并不知道案件的发生。由此可见,乡村学校的学生多为住校。如果学生们住在本村,夜晚放学就会回家。但如果学生是来自较远的村子,一旦有特殊情况,夜晚就只能宿于学舍内。窦易直与其同学就是因暴雨突至而不能回家。这说明不是每一个村落都建有学校的。(三)社树与寺院唐代是佛道信仰与各种民间信仰盛行的时代。村落是唐代各种信仰活动的单位,其中往往建有与佛道及各种民间信仰相关的建筑物。昀具典型性的是社树、社坛、社祠和寺院。社本为土神,《白虎通·社稷》称: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先秦以来,一直有立社、祭社的传统。人们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丰收以后,人们又向社神献祭,报答它的恩赐。唐诗中记录了许多祭社的诗篇。如王维《凉州郊外游望》诗云: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⑤韩愈《游城南十六首·赛神》诗云: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麦苗含穟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⑥人们选择用来祭祀土地的地点就是社。社的标志一般为一棵茂盛的大树或一片树丛,被称为①《全唐诗》卷三八七卢仝《寄男抱孙》。②《因话录》卷六。③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吴丽娱、冻国栋、黄正建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页。④《唐会要》卷三五《学校》。⑤《全唐诗》卷一二六。⑥《全唐诗》卷三四三。7社树。唐代的社树又被认为是“神树”,①无人敢于砍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之四云:有木名杜梨,阴森覆丘壑。心蠹已空朽,根深尚盘薄。……为长社坛下,无人敢芟斫。几度野火来,风回烧不著。②社树既有松柏、杜梨,也有榆树、槐树等。卢纶《寄赠畅当山居》诗云:古村荒石路,岁晏独言归。山雪厚三尺,社榆粗十围。③张籍《吴楚歌词》诗云: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④从汉代帀始,已经有人在社树旁修筑围墙或祠堂,有的则进一步封土立坛,称为“社坛”。⑤社祠与社坛在唐代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