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动机与挑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和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动机与挑战姓名:潘维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政治指导教师:陈志敏20070513中国和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动机与挑战作者:潘维光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万雪飞合作安全: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模式的理性选择——以“东盟地区论坛(ARF)”为例2003该文要论证的中心问题就是,合作安全是冷战后亚大地区安全模式的理性选择,理由如下:首先,从实践的角度看,东盟地区论坛(ARF)是冷战后亚太地区出现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泛地区官方合作安全组织,它在发挥维护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收到了良好的绩效:第一,ARF是冷战后东盟国家新的安全观念和以此为指导的新的安全战略的产物,它符合东盟国家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保持本国及整个亚大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利益;第二,ARF的出现符合亚太地区大国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第三,ARF以对话、合作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及它的信心建立措施和预防性外交的开展为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冷战后的亚大国家走出安全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安全.其次,从理论的视角看:第一,从系统—环境的角度考虑,亚大地区的内部环境决定了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几种安全模式如均势安全、集体安全和共同安全模式不符合冷战后亚大国家维护本地区及国家安全的需要;冷战后亚太地区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使亚太各国由分散走向合作,使亚太各国选择合作安全模式来保障地区安全及国家安全成为理性、成为必然;第二,从国际合作的理论视角考虑,合作安全是增进冷战后亚太地区国家客观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合作安全理念在亚太的兴起及以此理念为指导的合作安全模式在亚太的蓬勃开展为中国实践新安全观和选择自主合作式安全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地区环境背景:同时,合作安全也将内化为中国新安全观和自主合作式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合作安全是新安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合作安全作为一种安全模式,也是实施新安全观的有效方式;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冷战后的中国应该走自主合作式安全战略之路,这就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地区性合作安全组织并促进合作安全模式的发展,这样有利于中国营造一个最优化的国际安全环境以保证本国在亚太的安全战略目标顺利实现.2.学位论文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2006考虑到二战以来亚太地区较为独特的安全政治现实,美国在冷战后通过多边途径介入亚太地区安全事务的行为值得进行专门性的研究。本文以“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偏好于什么样的多边安全安排,美国的多边安全行为模式和逻辑是什么,以及美国的安全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有:在分析概念上,本文创造性地界定和运用了“多边安全行为”这一概念范畴,用来描述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参与和创设多边安全安排的行为;在分析层次上,本文没有落入传统的“国际一国家一个人”的分析套路,而是引入了地区这个层次,强调从亚太地区自身的特征去解释该地区的安全现象;在分析理论上,本文虽然借鉴了约翰·鲁杰等人关于多边主义的研究成果,但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在分析方法上,除了采取历史、定性和比较等传统方法外,本文还运用了文本分析、定量和个案等现代研究手段。全文共分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六个部分。在绪论中,作者主要是界定研究对象,阐述研究意义,提出研究问题,评估研究现状,以及交待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第一章着重阐述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理念和实践。作者首先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对“多边安全”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然后从学理上而非经验上识别出五种多边安全模式,其中,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是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重要理念基础。接着,作者从过程的角度对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美国)提出的多边安全倡议和进行的多边安全实践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着重分析了“太平洋公约”计划和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这两个案例。最后,根据重新界定的“多边安全”概念和设定的几项标准,作者遴选出冷战后亚太地区出现和存在的一些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多边安全安排,并逐一进行了分析。在第二章里,作者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冷战后美国的多边主义行为,接着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考察了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从纵向来看,不同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待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的态度和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横向来看,美国将多边安全作为其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存在方式之一,它对多边安全的偏好同样是存在的。以此为分析起点,作者区分了参与和创设这两种情形来讨论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案例研究。作者以东盟地区论坛和六方会谈为个案,具体考察了美国在参与和创设情形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动因。第三章分析了东盟地区论坛的阶段性目标、安全议题和运作方式,实证地考察了美国对待东盟地区论坛的态度和行为,从理论上解释了美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行为动因。第四章讨论了朝核问题的过程和实质,分析了美国解决朝核问题的三种途径:单边、双边和多边,并以六方会谈为具体案例,考察了美国坚持以多边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本文得出了三项结论:第一,美国在亚太地区偏好于具有功能性实质和制度化形式的多边安全安排;第二,总体上,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多边安全存在需求,但在参与情形中,美国采取的是一种应对行为,而在创设情形中,美国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目标性、计划性和策略性等特点;第三,在亚太地区新的多边安全构架中,美国的行动自由不但受到了限制,而且其安全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即从领导者转变为合作伙伴。3.期刊论文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与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文章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经济与安全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析地区合作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影响.指出,亚太地区合作不仅极大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有力推动了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成员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4.学位论文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2006冷战结束以来,地区主义和多边合作在东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地区性的多边论坛、组织涌现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区内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有所加强。在安全领域,东亚形成了“合作安全”模式,它的特点适应东亚目前的现实状况;但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使东亚的安全合作约束力和机制化程度较低。东亚的多边安全合作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这是与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东亚地区自身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安全都相互依存、息息相关,欧安会和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更是在安全合作方面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冷战后东亚地区复杂、不稳定的安全状况使多边安全合作成为必要,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客观上也呼唤着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作为保障。现有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东盟地区论坛、“六方会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最主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近些年以它为主导所进行的东亚安全合作,被称为“软地区主义”,或地区主义的“东盟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东亚安全合作的独有特色,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东亚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差距。而这种状况的形成缘于东亚地区存在的若干合作的障碍性因素,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对合作的未来发展形成挑战。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东亚地区近些年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安全合作发展的积极因素,使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发展还需要各国的不懈努力。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和积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5.学位论文林霖冷战后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研究2006安全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任何国家追求的持久目标之一。冷战时期,人们对安全的追求通常局限于军事手段,对安全内容的把握强调军事安全,将安全的主体定位于国家。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在安全领域,人们的安全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各种新安全观异彩纷呈。东盟根据冷战后新的环境,吸收了新安全观的理论精华,构筑了东盟特色的“综合安全”理念和“合作安全”模式并制定了新的安全战略,其核心突出体现在“东盟地区论坛”。从实践看,东盟安全战略的调整不仅维护了东盟的安全利益,而且对营造今日亚太相对良好的地区安全环境和建立未来亚太多边安全机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全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冷战时期东盟的安全战略。通过分析发现,冷战时期的东南亚各国在自身对安全的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寄希望依赖大国的保护,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所以它的安全政策的表达和实施经常出现前后不一、断裂或者矛盾的情况。第二部分对冷战后东盟新的安全形势作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冷战结束后,美苏在东南亚的对峙与角逐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东盟与印支集团由对抗走向合作,东盟国家内部的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整个世界及亚太地区安全环境也整体走向和平。第三部分分析了东盟安全战略理念在冷战后的新发展。这部分是论文开始切入正题,详细论述了东盟特色“综合安全”理念的发展历程、内容以及东盟“合作安全”模式的由来、特点和主要实践形式,从而挖掘出冷战后东盟安全政策制定的思想基础。第四部分重点回答了东盟新安全战略理念如何指导安全战略从冷战时期向后冷战时期逐步演变;提出了东盟现行安全战略构想的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塑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以确保东盟的“绝对安全”;二是通过加强“东盟地区论坛”建设,努力构筑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同时推动“第二轨道,,活动,促进亚太安全机制的形成;三是通过转变武装力量建设以求肩负起独立自主的保卫东盟和防止外来侵略和干涉的能力;四是加强东盟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以此来增强东盟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第五部分对冷战后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的前景与走向作了简要分析。包括对东盟安全战略调整要面临哪些挑战的剖析如大国的战略意图、东盟内部固有的矛盾、东盟地区论坛作用有限等。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办法即其发展趋势及走向,并提出了东盟安全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几点启示。6.学位论文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2006本文论述了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宣告瓦解,国际政治力量进入重新调整时期,东南亚地区的力量格局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这个正在形成的新的力量格局中,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四大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大力量的兴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环境。东盟认识到要保障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做到,必须借助大国的力量,在大国力量的相互制衡中谋求安全、稳定与繁荣。冷战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为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东盟充分利用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战略关系,使各种力量相互制衡,以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自身的独特地位。政治上,平衡大国关系,谋求地区主导地位;安全上,通过大国制衡以及东盟外长后续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保障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经济上,利用“10+3”合作机制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以发展壮大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平衡大国”策略,东盟不但达到了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目的,而且增强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7.学位论文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2006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变化,东盟地区主义呈现出“同心圆式多层次”发展趋势。从地理范围来看,以东南亚为核心逐渐发展到亚太地区;从地区合作内容来看,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扩展到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从地区合作形式看,从松散型的地区合作逐渐走向一体化。可谓是既有外延式的扩张,又有内涵式的发展。进一步综合考察各地区层次各领域的合作,可以发现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在东南亚、东亚、亚太三个地区层次中,建立东盟共同体是东盟地区主义发展的核心目标,其它两个地区层次的合作均服务于这一目标。东盟的地区合作战略目标是要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