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刘仲林电子信箱:lzl@ustc.edu.cn电话3380855安徽行政学院2009-5-11你能想象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我国古代圣人孔子和老子,在穿上西装、打起领带后将是什么样子吗?2007年12月6日,在南昌市北京东路上某服装公司门前,一幅大型的宣传画引得众多行人驻足观看。原来,这幅宣传画上的古代圣人——孔子和老子被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成了西装革履的时装模特。中华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三国演义》片段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讲座内容一中国文化的精髓二中国文化的传承三中国文化的创新四中国文化大众化一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核心是人生亲证人生的亲证源于伟大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释清楚,只有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奇。(泰戈尔:《人生的亲证》)中外名人论道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感情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金岳霖:《论道》“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自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致辞传道与授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汤一介教授为北大人文教室题词下学上达转识成智识:知识,分别的认识。智:智慧,整体的领悟。识:语言之达理悟:吾心之自觉我有明珠一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宋]茶陵郁禅师知识与道一、政治思想二、公共管理三、公共经济四、依法行政五、处长能力建设六、省情七、知识更新八、专题研讨九、其他知识道二中国文化的传承“道”字含义的主要层次可大致分为4个层次道之境界(求美,兼真善)道之规律(求真)道之伦理(求善)道之路途(有形)道理道德道路道境什么是“道”?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道的一般界定)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中国文化对大道的追求)刘仲林:道满天下,普在民所。——管子举凡书法、绘画、下棋、弹琴,又有哪一样不含有道呢?比如弹钢琴,那些大演奏家向来都是眯着眼睛、甩着头,除了偶尔瞥一眼指挥棒外,他们似乎从不看键盘,而手指依然能准确无误地、灵巧地奏出串串美妙的音符。这是一种什么功夫?简单地说这是熟能生巧,但巧的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已入道,已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已经抛开了找准琴键的束缚,可以凭感觉来演奏可以用心灵去体会,人与琴的合谐,达到一种极致,这对于演奏家来说,也是一种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实例1学习自行车第一天我叫了宿舍里的两个女生帮忙,她们一前一后地把住车,我坐在上面踩着踏板,居然能前进几步,但她们一松手我就发慌,而且我还不能自己骑上去。尽管她们拼命告诉我各种要诀,诸如车把扶正啦,身体坐直啦,两脚使劲蹬了,但我一操作起来还是不行。于是她们说:“算了算了,你自个练吧。”我也只好独立作战,没想到只用了一下午,我就把它给驯服了,能够顺利上车,也能够驱车前进了。虽然龙头(车把)时不时扭来扭去,虽然拐弯时还不那么随心所欲,但我已经找到那种平衡的感觉了,已经体会到那种“车人合一”的快乐了。以后随着骑车上街的次数增多,我以逐渐把骑车视同步行一样,作为我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我已经感悟到一点骑车之道了。(柯玉蓉天津师大历史系大学生)中国文化四大学派道家易家释家儒家时间过程存在自然社会(仁)动灭生静空间儒家之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德仁艺上达下学意思是说:孔子毕生追求的志向是达到道的境界,其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学在六艺之中。“仁”是下学和上达的衔接点,是孔子求道的切入点。《论语》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人们称孔子学说为“仁学”。儒家事例事例1洗脚的故事事例2王阳明与学生全世界多數國家在母親節都是送康乃馨,宜蘭縣從去年開始形塑獨特的母親節文化「洗腳」活動,共一千對親子參與,透過洗腳來表達對於父母長輩的孝意。宜蘭縣孝親尊師聯盟理事長朱儒文說兒時父母為兒女把屎把尿養育成人,希望在母親節號召子女們以實際行動用洗腳表達孝心。宜蘭縣孝親尊師聯盟將在明年申請金氏世界紀錄,宣揚孝道號召更多民眾參與洗腳活動。易家之道易与天地准。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之义:生而又生,连绵不断有而又有,丰富多彩新而又新,日新月异天地人道生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着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传》胡锦涛讲话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温家宝讲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团结包容、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创业,还能够在世界各地努力奋斗,创造丰硕的成果。——温家宝在“会见新西兰华侨华人讲话”2006年4月清华大学校训总结: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三、天地交,君子以辅相天宜。(泰卦)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应“新”),厚德载物是一种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应“和”),辅相天宜是一种生化万物的精神(“生”)。《中华文化人生亲证》2007年第一章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与青年朋友谈中华文化第二章:人生与社会——儒家之道第三章:人生与自然——道家之道第四章:人生与心灵——禅家之道第五章:人生与生命——易家之道第六章:人生与创造——新文化之道中华文化人生亲证三中国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的层次文化的创新,即实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体性变革,实现基本形态的转换和更新,以形成与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的积极互动,促进社会深层变革和发展。文化以其渗透性、扩张性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深刻影响和作用。文化的创新,可以带来一种新的生存格局,而这种生存格局又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条件。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创新的总体思路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表现。不仅体现在器物制度方面,而且表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等活动和方式,更为深刻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存在。它既决定看文化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更进一步决定和制约作为它的有形的组织的器物制度的特征、发展和变革。文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为核心,建设新的文化理论体系,推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全面变革和发展。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中国还没有转过来尼葛洛庞帝:我觉得中国还不够富有创造性,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如果看日本和韩国的话,可能在文化上跟创造性相抵触的是一种强调纪律性,强调步调一致的团队以及这样一种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恰恰跟创造性是有矛盾的。韩国如果要想有创造性的话,必须要把这个转过来。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我看到中国还没有转过来。Prof.NicholasNegroponteJeromeB.WiesnerProfessorofMediaTechnology,MITCo-founder&Chairman,MITMediaLab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教授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文化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浮在简单化、形式化的表层,需要从民族观念深处引发变革,全面系统地推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探索。在这一宏伟的工程中,创造观的变革是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揭示了实践创造性是人的最高本性,也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价值观变革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主要是一种伦理观,认为“仁”具有最高的价值。其主要缺陷是:忽视人的创造性,忽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创造实践。两千年来,在小农经济、专制制度和经学文化的统治和影响下,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更多的是被束缚、禁锢和压抑。把“仁”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创”放在第一位,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一个分水岭,从前者到后者的转换,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核心问题。纪念张岱年诞辰100周年综合创新论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长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5年提出综合创造文化观,70年来一直从事综合创新文化理论探索,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文化大师。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张岱年全集》。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张岱年:知本达至本至自然创造生生日新自觉创造物质(天)心灵(人)实践进化生生之创张岱年先生对《易传》有一段精彩的诠释:《易传》认为,变化的根本要义是“生生”。《系辞上》赞美天地的伟大说:“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是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生即是创造”是一个重要的转语,这一“转”,就把中国文化基本点从传统转到了现代,也使“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的源头柳暗花明。宇宙历程张岱年引入了广义的“创造”范畴。他说:宇宙大化由粗而精,由简而赜,由一而异。宇宙是一个创造的发展历程。突变即是创造。突变是新性质之创成。世界已往之成就,并非毁灭,而乃容纳于新的成就之中。每一次新的否定之否定,皆增加世界丰满之程度。世界并非完成,世界在创造之中。《张岱年全集》(第1卷)感悟人生梁漱溟指出: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生物的进化史,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一脉下来,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无已的创造。一切生物,自然都是这大生命的表现。但全生物界,除去人类,却已陷于盘旋不进状态,都成了刻板文章,无复创造可言。其能代表这大生活活泼创造之势,而不断向上翻新者,现在唯有人类。故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动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传统哲学是一种“静的天人合一”。张岱年认为:人生之鹄的在于“动的天人合一”:人之作用在自觉的加入自然创造之历程中,调整自然,参赞化育。人的创造亦即是天的创造,人改造自然亦即是自然之自己改造。人克服天人之矛盾以得和谐,亦即是天自克服其中矛盾以得和谐。由上可见,“动的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实践。天行健,君子以创造不息美籍华裔创造学家郭有遹将上述思想用在创造学理论中,为创造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创造是个体或群体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现。”这个定义的独到之处是把创造的含义与《易传》生生不息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传统与现代“接榫”。郭有遹指出:“易经以一阴一阳相生相克之理解释宇宙万物演变之现象,又以‘生生之谓易’解释万物演变之基本道理。可见易经中所谓之易亦含有创造之义。我们不妨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改为‘天行健君子以创造不息’以符合生生之谓易的原旨。”创之道人社会(地)自然(天)道创“自然”与古人说的“天”相对应,着眼点是物质世界;“社会”与古人说的“地”相对应,着眼是人的实践世界。人则指人的心灵世界。从广义的创造观说,天地人是一个创造不息的大系统。自然创造是一切创造的基础,社会创造是人的创造实践的体现,这两个层次的创造是创造之本;而人的心灵认识世界,体验创造的至高的天人合一,——即“道”的境界。中国新文化理论之核心框架东方神韵中学标志时代精神西学精华道创融会贯通创之道创造:是赋予新而和的存在创竞,易家,生生日新(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