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通用5篇该计划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来看,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计划。“方案”,即在案由前获得的方法,是在案由前呈现方法时的“方案”。实验设计方案【第一篇】一、实验原理(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2)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四、实验材料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五、仪器、试剂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六、方法步骤1.制备试剂。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七、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新课教学:(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一)、还原糖的鉴定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ml水研磨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煮沸2min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实验成功的要点: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乙液(0.05g/ml的CuSO4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二)、脂肪的鉴定1、脂肪的鉴定步骤: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取理想薄片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去浮色制片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2、实验成功的要点: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三)、蛋白质的鉴定1、蛋白质的鉴定步骤: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2、实验成功的要点: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g/ml的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g/ml的CuSO4溶液)。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实验设计方案【第二篇】药品:半枝莲、95%乙醇、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蒸馏水、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碘-碘化钾试剂仪器: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数据超声波清洗器、微型植物粉碎机、PH计、加热板、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实验方法:超生波提取法、半仿生法、正交实验、生物碱的鉴定方法实验步骤:一、药品、仪器的准备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波长的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推算出回归方程三、样液的制备四、用半仿生法提取半枝莲中生物碱1、单因素实验(1)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酸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碱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4)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因素、水平的确定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由单因素温度、酸度、碱度和料液比作为正交试验的四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半仿生法中最优的提取条件五、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半枝莲生物碱:在上述半仿生法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下进行超声波提取1、单因素实验(1)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酒精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因素、水平的确定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由单因素温度、提取次数、酒精浓度作为正交试验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中的最优条件六、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的最优条件下提取半枝莲中生物碱七、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上述提取到的生物碱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出生物碱的量及产率。八、生物碱的鉴定:生物碱沉淀反应1、碘化铋钾试剂反应取渗漉液1ml,加碘化铋钾试剂1滴~2滴,生成棕色至棕红色者为阳性反应在。2、碘-碘化钾试剂反应取渗漉液1ml,加碘-碘化钾试剂1滴~2滴,生成棕黄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3、硅钨酸试剂反应取渗漉液1ml,加硅钨酸试剂数滴,生成淡黄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实验设计方案【第三篇】一、霍尔效应实验设计方案电子从电子枪加热发射而出,经加速电压加速,穿过极板射向荧屏。这个过程产生霍尔效应中所需的工作电流。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观察亮点的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在极板处加上垂直于电子束及极板方向的磁场,电子束因此受到洛伦兹力而偏转,在极板积聚,产生电压,测量得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移动情况,待位置稳定后,测量此时电压。二、霍尔效应实验的实现步骤及实验检验实验步骤将磁铁和示波管组装在一起,提供磁场;连接外电路开关,打开电源,开始实验;调整聚焦及亮度,使亮点集中到荧光屏中央,测量霍尔电压;加载磁场,测量极板处磁感应强度B,观察荧光屏亮点移动情况;稳定后,测量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亮点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在X偏转板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为0.00017T,示波管内部是固定结构,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要求,可分析出加速电压UO为阴极K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电压,约为1000V(因为实验时G2电位可调范围为±100V,实际加速电压为900V至1100V)。示波器内X偏转板之间的距离(由于在透明的真空壳体内不能准确测量,目测为1cm)约为0.01m。将示波器的亮度调大,所测电压逐渐增大;当亮度调节到最大时(输入电压约为900V至1100V),所测霍尔电压达到最大值33.8V。理论上,电子经加速电压加速后,亮点在荧光屏上迅速向上偏移,这个过程时间极短。这是受洛伦兹力作用,使电子束向上偏转。由于偏转极板两侧电荷积聚,产生霍尔电压,电子束同时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平衡。但是由于对于此时电子速度,极板长度不可忽略,所以电子束相对中央位置发生偏转。过3min,待稳定后,再除去磁场,如图5。亮点迅速移动到下方,这是由于磁感应强度为零,霍尔效应消失。这个过程是极短的。这些现象都符合霍尔效应,所以本实验成功验证了霍尔效应。三、结语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利用电子枪作为电子发射装置,讨论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经过磁场时产生的霍尔效应现象。从荧光屏上电子的亮度变化可以推断出从通过控制光栅中心小孔的电子密度(电子数目)增减;通过观察荧光屏上亮点的移动情况,得到霍尔效应内部的平衡过程;并根据测量X极板上的霍尔电压判断霍尔效应现象的明显程度。相比于传统的霍尔效应实验,本实验仪器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过程动态可知、实验结果直观易得。通过荧光屏上的亮点亮度变化可以得知电子束密度增减,亦即电流强弱;两极板电压可以直接测量得霍尔电压;通过观察亮点在荧光屏上移动情况,可得知霍尔效应内部电子受力平衡过程。因此本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霍尔效应的过程和本质。另外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由于仪器由示波管简单改装而来,所以制作容易,操作简便,成本低、互换性强,适合学生实验。实验设计方案【第四篇】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操作: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讲解: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创造: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实验设计方案【第五篇】1、实验器材低频信号发生器(EE1641C型),便携式电脑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贴),BNC转双鳄鱼夹线。2、演示方法2.1演示声音具有“音调”这一特性将仿真蝴蝶用胶水粘在音箱的纸盆上,用BNC转双鳄鱼夹线将低频信号发生器与音箱相连。通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按钮,使信号源的频率在“10”、“100”、“1K”三个档位之间进行切换。这时,音箱既可以发出低沉的声音也可以发出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音调变化十分显著。由此,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声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调”这样的特性。注意事项:实际上,在调节信号源频率时,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调的变化上,可以适当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为当声强大于85dB时,耳朵对各个频率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上相等。2.2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将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选择在“10”,转动“频率微调”旋钮,对信号源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观察到:蝴蝶振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声音的音调也发生了变化。蝴蝶振动加快,音调变高;振动变慢,音调变低。这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作出合理猜想和进一步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频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项:一定要在“低频”档对信号进行“连续”调节。声音控制在低频是为了人眼能够观察到振动,对信号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使音调以及振动速度的变化更易察觉。3、演示用途拓展此套装置除了可以很好地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外,还可以演示其他一些声现象,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3.1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箱发出声音的同时,蝴蝶也在振动,音箱不发声,蝴蝶振动停止。借助于这一现象,学生可以猜想到: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2演示“声音是一种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烛焰周期性的来回晃动,借助于此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引出“声波”的概念。3.3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将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纸盆上,调节音箱的音量,可以控制小球的弹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较轻,在不同响度的声音下,小球振动幅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现象可以演示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3.4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从“0”到“10M”顺次切换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