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南山区软科学研究项目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研究主持人:曹新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二零零七年八月2课题名称: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研究课题来源:深圳市南山区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顾问:吴汉东教授课题负责人:曹新明教授课题参加人:朱雪忠胡开忠彭学龙唐昭红黄玉烨梅术文何华胡潇潇张小玲杨涛课题立项时间:2007年7月课题结项时间:2008年4月3说明一、课题来源背景与研究队伍本课题是深圳市南山区2007年度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7年6月,南山区科技局在确定选题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参加课题投标,于2007年7月中标立项,于2008年4月结项。本项目的参加单位还包括南山区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南山区公安局、南山区法院、南山区检察院、南山工商分局、南山区文化局、南山质监分局和蛇口海关等南山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司法部门。本项目顾问吴汉东博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汉东教授在知识产权法领域进行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的研究,著有《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等著作10部,另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论著论文曾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同时,在知识产权法教学及教材编写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2006年5月,吴汉东教授作为主讲人之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为国家领导人讲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凸现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威学者地位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业绩。本项目主持人曹新明博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版权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知识产权、民商法。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知识产权法学》等五部;主持完成了国家、教育部、商4务部、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北省和武汉市等10多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商务部课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保护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构建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制度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建立我国统一知识产权法院问题研究》等;在《法学研究》、《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和新观点,有多项学术成果获奖。自2001年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进行学术访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本项目其他研究成员均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专职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项目研究经验和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二、调研情况说明本项目以南山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机制建构为论题,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对策性,必须从实践中收取素材,发现问题,真正将学术思考和实践需要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该指导方针,在顾问吴汉东教授、主持人曹新明教授的组织下,课题组成立了由梅术文博士、胡潇潇博士、张小玲硕士和杨涛硕士4人组成的课题调研小组,于2007年6月24-30日赴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调研中,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深圳版权协会、南山区工商分局、南山区文化局、南山区公安局、南山区检察院、深圳市海关、南山区质监分局、南山区法院,与深圳市、南山区的企业界、律师界的代表座谈对话,对深圳市尤其是南山区在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方面的现状、困惑、问题以及探索有了初步的了解,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此外,考虑到本项目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课题组还以实证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组织研究人员在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湖北省、浙江省、武汉市、成都市、黄冈市等省市进行调研,获取了不少一手的实证资料和区域比较素材,为本课题研究具有全国视野提供了依据。三、研究路径与方法在研究进路和方法选择上,本项目坚持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南山经验和全国总体谋划结合起来,将实际素材和理论概括结合起来,将5对策研究贯穿始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项目研究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主义研究路线,组成调研小组赴南山区等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我们力求把理论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用理论分析统领实证分析,同时将实证经验提升为理论高度。其次,本项目的研究属于对策性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中,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进路,结合收集到的各种素材,进行问题归纳。在提出问题后,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研究人员座谈会,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实务部门的探索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为参考,提出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对策。最后,本项目所涉猎的主题虽然主要针对区域性的经验研究,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涉及全国范围的制度性和战略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南山区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重点和模型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国内其他城市和省份(如上海市、成都市、浙江省等)在知识产权执法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经验。另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热点问题,在区域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秉承国际标准,梳理理论前沿动态,力图使研究成果照应到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变化。四、主要创新点本项目以南山区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具体实际为标本,进行解剖;以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和深圳市、南山区关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规定为标尺进行诊断,以南山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在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为重点,展开研究,因此本成果有以下主要创新点:(一)针对南山区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情况,结合现行法的规定,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衔接措施;(二)为南山区构建了一套保障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的机制;6(三)为南山区提供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衔接战略的中长期规划。五、感谢本项目能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得以顺利完成,得益于各位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和来自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特别要衷心感谢南山区科技局、南山区公安局、南山区法院、南山区检察院、南山工商分局、南山区文化局、南山质监分局和深圳海关等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帮助;感谢深圳版权协会、腾讯QQ公司、华为公司、大族激光等实务部门的专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实例。需要指出的是,来自实务部门的智慧不仅是课题研究之重要源泉,而且本身已经融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课题组对南山区检察院、南山区公安局经侦大队、南山区科技局、南山工商分局、南山区文化局等部门在工作总结、报告材料中所呈现出来精彩内容以及学术界最新学术成果、实务界最新研究报告进行了多处引用,对此我们不敢掠美,在此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7目录序言......................................................................................................................................................9一、基本现状与存在的困惑.......................................................................................................11(一)基本现状..........................................................................................................................11(二)存在的困惑......................................................................................................................15二、追诉标准........................................................................................................................................17(一)操作规范..........................................................................................................................17(二)存在的问题......................................................................................................................22(三)近期的工作......................................................................................................................24三、证据规则........................................................................................................................................26(一)操作规范..........................................................................................................................26(二)存在的问题......................................................................................................................29(三)近期的工作......................................................................................................................31四、衔接程序........................................................................................................................................34(一)操作规范..........................................................................................................................34(二)存在的问题......................................................................................................................41(三)近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