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三(四)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P233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可用影响半径来表示,分为大、中、小三级。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如下表:表C.1影响半径(R)计算公式一览表表中:S—水位降深,m;H—潜水含水层厚度,m;R—观测井井径,m;S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rw—抽水井半径,m;K—含水层渗透系数,m/d;m—承压含水层厚度,m;d—地表水据抽水井距离,m;μ—重力给水度,无量纲;W—降水补给强度,m/d。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经验公式确定承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适用条件是(C)。A.无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B.有一个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C.有两个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D.近地表水体单孔抽水时(五)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条件(P248及导则)1.地下水量均衡法水量均衡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是Ⅱ类项目(如矿井涌水量,矿床开发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等)的地下水评价与预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水量均衡法既可用于区域又可用于局域水量计算,既可估算补、排总量又可计算某一单项补给量。(1)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水量均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待求水量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段内,任一均衡区进出水量大体保持下面的平衡关系:式中:Q补—规定时段内,均衡区(某一地下水系统或某一局域)各种补给量的总和,m3;Q排—规定时段内,均衡区各种排泄量的总和,m3;△Q储—规定时段内,均衡区内部储存量的变化量,m3。当Q补Q排时,△Q储取“+”号,此情况称水量正均衡;当Q补Q排时,△Q储取“一”号,此时称水量负均衡。由于水量均衡关系是针对某一时间段而言的,所以上式又可写成:式中:Q补—单位时间的平均补给量,m3/a或m3/d、m3/S等;Q排—单位时间的平均排泄量,m3/a或m3/d、m3/S等;μ—均衡区内含水介质的给水度,或饱和差的平均值(正均衡时μ为饱和差,负均衡时μ为给水度),无量纲;F—均衡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m2;±△h—时段的始末均衡区内平均水位变动值;△t—时间段的长度。(2)水量均衡法应用的步骤①均衡区的确定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中,均衡区以地下水系统边界圈定的空间范围为准;局域地下水水量计算的均衡区可根据水量评价的目的要求人为划分。当均衡区的面积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评价精度要求较高时,还可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不同级别的子区。②均衡要素的确定均衡要素指通过均衡区的边界流入和流出水量项的总称。进入的水量项统称补给项或收入项,流出的水量项统称为排泄项或支出项。一般说来,一个均衡区的补给项或排泄项均由多项组成。常见的补给项包括:Q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Q表—地表水渗漏补给量;Q径—地表水侧向径流补给量。如果有多个含水层的话,还可能有来自相邻含水层的越流Q越补给,在一些农灌区有时还需考虑灌溉水的回归补给量。常见的排泄项包括:Q渗出—地下水向地表的渗出或溢流量;Q侧排—地下径流的侧向排泄量;Q蒸排—地下水的蒸腾排泄量;Q开排—地下水的开采量;Q越排—相邻含水层的越流排泄量。③确定均衡期水量均衡计算总是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进行的,时间段的长短可根据评价的需要确定。一般说来,最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年(平水年)进行补给量的计算。为了保证水量平衡关系,所有的均衡要素均应采用同步期的资料。各均衡要素的选取应根据评价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各均衡要素的计算,参见《供水水文地质手册》中的计算方法。均衡期的选择一般选用5年、10年或20年。④建立水量均衡方程。水量均衡方程一般为补给项、排泄项组成的线性方程式,其具体形式较多。注意:水量均衡法属于集中参数方法,适宜进行区域或流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2.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1)应用条件求解复杂的水动力弥散方程定解问题非常困难,实际问题中多靠数值方法求解。但可以用解析解对数值解法进行检验和比较,并用解析解去拟合观测资料以求得水动力弥散系数。具体模型参照导则F.3。应用地下水流解析法可以给出在各种参数值的情况下渗流区中任意一点上的水位(水头)值。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含水层几何形状规则、方程式简单、边界条件单一的情况。由于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介质结构要求均质;边界条件假定是无限或直线或简单的几何形状,而自然界常是不规则的边界;在开采条件下,补给条件会随时间变化,而解析法的公式则难以反映,只能简化为均匀、连续的补给等。2)解析法的计算过程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利用勘察试验资料确定计算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K(或导水系数r、导压系数α、释水系数(贮水系数)μe、重力给水度μd等。第二步,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边界概化,同时依需水量拟定开采方案,选择公式。计算公式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采用稳定井流公式还是非稳定井流公式,应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界大都是非稳定流,但在补给较好,井流较强的地段,如傍河(湖)和岩溶裂隙十分发育的地段,选用稳定流公式计算,既简便,又可获得较好的成果。一般情况下,均应采用非稳定井流公式。②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介质性质和边界条件选择承压水井或潜水井的公式,均质还是非均质,无限边界还是有限边界,有无渗入补给和越流补给等不同的公式。第三步,按设计的单井开采量、开采时间计算各井点特别是井群中心的水位降落值。3)预测模型(1)一维弥散解析法①瞬时污染源解析式式中:x—距注入点的距离,m;t—时间,d;C(x,t)—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mg/L;m—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w—横截面面积,m2;u—水流速度,m/d;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DL—纵向弥散系数,m2/d;π—圆周率。②连续污染源解析式式中:x—距注入点的距离;m;t—时间,d;C—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mg/L;C0—注入的示踪剂浓度,mg/L;u—水流速度,m/d;DL—纵向弥散系数,m2/d;erfc()—余误差函数(可查《水文地质手册》获得)。(2)二维弥散解析法①瞬时污染源解析式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t—时间,d;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mg/L;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m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u—水流速度,m/d;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DL—纵向弥散系数,m2/d;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π—圆周率。②连续污染源解析式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t—时间,d;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mg/L;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mt—单位时间注入示踪剂的质量,kg/d;u—水流速度,m/d;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DL—纵向弥散系数,m2/d;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π—圆周率;K0(β)—第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可查《地下水动力学》获得);—第一类越流系统井函数(可查《地下水动力学》获得)。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量均衡法属于集中参数方法,适宜进行(B)评价。A.区域或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量B.区域或流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C.区域或流域地下水位变化量D.区域或流城地下水水质变化量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量均衡法的均衡期的选择一般选用(A)。A.5年、10年或20年B.5年、15年或30年C.5年、20年或40年D.5年、30年或60年(六)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1.Ⅰ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可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具体方法见导则8.4.2。2.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其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时,可采用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a)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对水位不能恢复、持续下降的疏干漏斗,采用中心水位降和水位下降速率进行评价。b)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根据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变化幅度、水质及岩性等分析其发展的趋势。(第八章、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八章)(一)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P258知识点:1.噪声级的相加(1)公式法对数换算:能量加和:合成声压级:L1+2=10lg(10L1/10+10L2/10)合成声压级:若上式的几个声压级均相同,即可简化为:L总=LP+10lgN式中:LP—单个声压级,dB;N—相同声压级的个数。(2)查表法利用分贝和增值表直接查出不同声级值加和后的增加值,然后计算加和结果。在一般有关工具书或教科书中均附有该表。分贝和增值表2.噪声级的相减例题:1.室内吊扇工作时,测得噪声声压p=0.002Pa;电冰箱单独开动时声压级是46dB,两者同时开动时的合成声压级是(C)dB。A.41B.61C.47D.482.L1=80dB,L2=80dB.求L1+2=?解析:L1+2=10lg(1080/10+1080/10)=3+80=83(二)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P261知识点:1.点声源定义:以球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从理论上可以认为任何形状的声源,只要声波波长远远大于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就可视为点声源。2.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1)对于单一声源,如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该声源可近似为点声源。(2)由众多声源组成的广义噪声源,例如道路、铁路交通或工业区,可通过分区,用位于中心位置的等效点声源近似。将某一分区等效为点声源的条件是:分区内声源有大致相同的强度和离地面的高度、到预测点有相同的传播条件;等效点声源到预测点的距离(d)应大于声源最大尺寸(Hmax)2倍(d2Hmax),如距离较小(d≤2Hmax),总声源必须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区。等效点声源的声功率级等于分区内各声源声功率级的能量和。注意:实际上任何一个线声源和面声源均可采用分区的方法简化为点声源,然后通过每一个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的叠加,获得线声源或面声源对于测点的影响。例题:1.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D)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A.很多B.1倍C.3倍D.2倍(三)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P261知识点:1.已知点声源声功率级时的距离发散衰减在自由声场条件下,点声源的声波遵循着球面发散规律,按声功率级做为点声源评价量,其衰减公式:(8-1)式中ΔL—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声级衰减值:(8-2)当r2=2r1时,△L=6(dB),即点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6(dB)。2.已知靠近点声源r0处声级时的几何发散衰减无指向性点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8-3)式中L(r),L(r0)——r,ro处的声级。注意:对于声环境影响预测中要注意声功率级、声压级的区别。一般如果不指明的情况下,声级就指的是声压级。例题:1.某厂的鼓风机产生噪声,距鼓风机3m处测得噪声为85dB,鼓风机距居民楼30m,该鼓风机噪声在居民楼处产生的声压级是(C)dB。A.75B.68C.65D.60(四)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P262知识点:1.线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21lg20rrL(1)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按严格要求,当r/l<1/10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①在自由声场条件下,按声功率级作为线声源评价量,则r处的声级L(r)可由下式计算:L(r)=LW-10lg[1/(2πr)](8-5)式中:LW—单位长度线声源的声功率级,dB;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②经推算,在距离无限长线声源r1至r2处的衰减值为:(8-6)当r2=2r1时,由上式可算出△L=-3dB,即线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3dB。③已知垂直于无限长线声源的距离ro处的声级,则r处的声级可由下式计算得到:(8-7)④公式(8-7)中的第二项表示了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