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书第25卷第6期2009年12月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Vol.25No.6December2009收稿日期:2009-10-30;修订日期:2009-11-16。作者简介:李昌杰,男,1952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周年回顾与展望李昌杰 李丽光 王宏博(《气象与环境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110016) 摘 要:基于《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周年之际,从期刊栏目设置、编辑工作、出版发行、办刊成绩、编辑质量、编排标准和期刊影响因子、网络传播及编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据29种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被引统计数据表明:《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影响因子为1313,排序为第11名;并展望了未来期刊发展方向,按照“核心期刊”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以适应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关键词:《气象与环境学报》;出版发行;期刊沿革;办刊业绩;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03X(2009)06-0059-051 引言《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辽宁省气象局主管,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年以来,在主管、主办单位领导及编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现已由原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成为气象与环境科学领域相结合的学术期刊。《气象与环境学报》在报道科研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人才,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期刊作为反映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窗口,背负着神圣而艰巨的责任[1]。据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基本数据统计:2008年全国出版期刊9549种,其中自然科学类、技术类4794种,期刊间竞争激烈不可避免。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是学报办刊价值的重要体现[2],如何在科技期刊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是每一种科技期刊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当前在学术期刊面临着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努力探索期刊生存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2 《气象与环境学报》概况《气象与环境学报》的前身———《辽宁气象》创刊于1984年10月。1984年7月经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辽宁气象》为内部发行,主办单位为辽宁省气象局,发行单位为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出版周期为季刊,每期页码为56页,彩色四封,微机排版,胶版印刷。1988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发行,1990年8月被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单位为辽宁省气象局,主办单位为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发行对象为全国气象工作者,农口、部队、民航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及气象爱好者。2005年11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气象》更名为《气象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变更为: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环境科学事业。出版周期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期页码为72页,铜版纸(含彩页)印刷。2005年12月,经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系统中国国家中心批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1673-503X。2006年4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6]316号文件,批准《气象与环境学报》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气象、环境学科领域内科技工作者和有关科研部门、院校师生。3 办刊成绩31 栏目设置期刊思路是办刊宗旨的结构化,是落实和贯彻期刊宗旨的框架[3]。按照办刊宗旨,1984—2005年,《辽宁气象》先后设立了气象科学与技术、天气、气候、大气探测、气象通信、卫星遥感、农业气象、应用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影视、微机应用、气象现代化建设、仪器设备、气象教育、测报园地、气象与各行业、工作研讨、消息通讯、天气学讲座、译文和科普之60 气象与环境学报第25卷 窗、辽河副刊等近40个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既适应了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气象科技成果的迅速传播,也适应了不同层次作者、读者的需求。2006年1月起,《气象与环境学报》根据办刊宗旨,运行学报出版模式,设立了论文、简报、综述、快报等5个栏目,并增加了英文摘要和英文目次等条目。32 编辑工作创刊以来,编辑部陆续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制定了报道栏目计划,选题计划和审稿制度、稿件登记与归档,稿件送审、编辑加工、责任校对和稿酬标准等。按照《科技期刊编排标准》,责任编辑认真贯彻执行期刊出版的政治标准、编辑标准、业务标准、印刷出版标准等,精心办好每一期期刊,认真编排每一篇论文;刊登的文章可读性强,语句通顺、精炼、表达准确,无语病;版式设计合理大方,精选字体字号;公式、反应式、数据式,数据,插图、表格规范,含义准确;严格执行“三校一通读”制度,责任到人。从编辑文字加工、排版校对到出版发行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编排标准。除经常参加各种编辑业务研讨会、培训和编辑知识竞赛等活动外,还经常与兄弟期刊切磋编辑业务知识,取长补短,其中心思想就是办好期刊、办出质量、办出水平,体现本刊的办刊风格和特色,努力发展为核心期刊。期刊每年均正常编辑出版发行,从无拖期现象的发生。从文稿发排、校对、核红到印刷出版发行,责任编辑始终跟踪各道印刷工序,严把期刊印刷质量关。每年均顺利通过年度期刊检查,无违规和违纪现象的发生。33 出版发行出版发行。科学期刊为促进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及时报道和传播优秀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自198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刊共计出版发行了108期,刊登各种稿件为2915篇(其中科技论文稿件占90%),平均为117篇/年;1996年6月至2005年年未,期刊先后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宣传报道了辽宁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双文明建设。共计刊登四封彩色图片1062幅,平均为50幅/年(2006年1月起改为学报运行模式,新闻图片停发)。刊登文字总数约12200万字,平均每期为113万字。网络发行。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知识在全社会的快速传递流通、大量生产、复制和传递科技信息的需要,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主要依靠纸制期刊传递科技信息一统天下的做法[4]。至2007年,《气象与环境学报》已通过“中国知网”发行到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图书馆和外交部、国土资源部等单位和机构;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央图书馆、台湾汉学中心、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和台湾智慧局等单位和机构;国外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代顿ITS公司、法国国防部、日本国会图书馆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稿件统计。198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刊共收到登记文稿6110篇(正式登记稿);年平均来稿(含未登记稿)约为300篇,稿件中包括作者投稿、组稿、约稿;稿件刊登率为388%,稿件平均刊登周期为3—6个月。作者群。期刊作者群主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作者以全国气象、环境科学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自2006年《辽宁气象》更名为《气象与环境学报》以来,作者群、读者群增加很快,稿源也得到了极大丰富,高质量的学术性、原创性科技论文增加迅速。34 领导关怀辽宁地处我国东北的南大门,天气气候复杂,沈阳又是全国六大区域气象中心之一(现改为全国八大区域气象中心,即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华中区域气象中心、华南区域气象中心、西南区域气象中心、西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区域气象中心和新疆区域气象中心)。为开创辽宁气象工作新局面,促进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1984年10月,辽宁省气象局决定创办《辽宁气象》季刊,并于同年12月出版了创刊号[5]。在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的关心下,先后设立了编委会和编辑部;历届编委会成员全部由省内外有影响的气象专家、学者和研究员、博导等组成;创刊年时,选派综合素质优秀的2名同志为责任编辑,1986年又选一年轻同志充实编辑队伍。以后又陆续调整了办刊人员。2007年又选调了2名硕士、博士学历的科技人员入围编辑队伍,为期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期刊得到历届辽宁省气象局领导的关怀,省局为编辑部每年划拨专项办刊经费,陆续增加了各种办公设备和器材,为期刊出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宣传处、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主办单位为编辑部提供了良好的办刊条件和工作环境。责编人员敬业心强,能编能采能写能摄,综合素 第6期李昌杰等:《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周年回顾与展望61 质好,乐为他人奉献的编辑素质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先后给本刊多次来信,对期刊的办刊风格和办刊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辽宁气象》办刊在政治、业务、编辑、出版、发行标准方面符合国家要求,办刊质量在辽宁省期刊界和全国气象期刊界一直排在前列。”他曾明确指出:“《辽宁气象》成绩的取得,主要靠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与辽宁省气象局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希望省级气象期刊既不要办成纯学术性的,也不要办成纯工作交流的,要引导气象期刊办成以气象科技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气象工作的综合性刊物,面向基层台站,使他们的科技成果、业务总结有发表的园地,全面反映气象工作,宣传好气象部门的成果和传播好科学技术[5]。”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非常关心期刊的发展,2006年1月在视察辽宁气象工作时,对《辽宁气象》更名为《气象与环境学报》表示祝贺,指出:气象期刊编辑工作很重要,要开阔办刊视野,扩大期刊影响面,与国际期刊接轨,与时俱进,向核心期刊方向努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一直关心期刊的成长,2006年5月视察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时,特意到《气象与环境学报》编辑部看望编辑人员,听取了编辑部负责人的简要工作汇报,并肯定了期刊今后的办刊方向。2004年7月至今,郑国光还欣然担任了《气象与环境学报》编委会首席顾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也始终关心《气象与环境学报》的创新发展方向,宇如聪出任本刊编委并为《气象与环境学报》的首次出版发行致贺辞。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春乙也十分关心期刊工作,2005年末应邀参加了2005年《气象与环境学报》编委会议并到会指导。35 获奖自创刊之日起,期刊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突出气象科技期刊特色,紧密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及时宣传报道气象科技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的学术观点的成果,跟踪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全面反映气象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广大气象工作者,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泛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和气象工作者的欢迎。自1984年创刊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办刊成绩:《辽宁气象》于1992年获“全国优秀气象期刊一等奖”(同级气象期刊唯一),于1994年、1995年和1998—1999年获“辽宁省一级期刊”;1997年和2004年,编辑部被评定为“辽宁省科学技术期刊优秀编辑部”。另外,1人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科技期刊十佳主编”和全国科技期刊编辑最高奖———“金牛奖”。1人先后于1999年和2004年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期刊优秀编辑”称号[6]。36 网络传播与影响力自1999年起,期刊先后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数据库源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