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我校十多年来的开展环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教和谐、因人施教、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尝试开发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我校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综合性、实际性、相对匹配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在选修课教学中实施系统的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课文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在研究性学习中深化环境教育。我校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不仅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获得环保的能力,且引导学生对人文环境资源进行认知、品味和解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养成自觉的环境行为,形成理性的环境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保护环境社会责任感增强,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切实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关键词」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综合开发实践一、《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人类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使得诸如“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之类的描述停留在文字记录中,成为人类的美好想象,使得“风烟俱静,天山共色”、“风和景明”的自然美景只能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我国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从1970-1995年的25年间,地球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资源,其中淡水资源在25年中下降了50%……”等触目惊心的环境恶化的数字。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生物种类锐减等等环境问题伴随着产业革命之至而至。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问题,并用这些问题筑成了自身的困境。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预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2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面对如此这些扑面而来的环境问题已使人类日益认识到生存环境的恶化及保护环境已是燃眉之急。青少年是世界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水平决定了他们将来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对待环境。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有必要将适当的环境知识、环境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我们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环保教育,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才是人类追求的崇高境界。环境教育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区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并对个人及社会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成为“理性生态人”。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品味大自然的美可使人类精神生活升华。我校所在地——杭州,是一座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她不仅有风光秀丽的西湖和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且拥有大批深厚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对这一优厚的人文环境资源进行认知、品味和解读,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独特的穿越历史时空的地域文化进行反思,使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会使学生从中获得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升华,形成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正处于求知欲最盛的时候,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刻,对其进行环境教育是当务之时,并对其一生来说都有深远的影响。但他们平时所受的环境知识都散见于分科教学中。分科教学的知识学习过程通常是从学习本学科中最基本的核心概念出发,然后通过由上位概念向下位概念的不断分化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这种学习的方式所获得的知识虽然具有系统性强、学习效率高的优点,但是人为地割裂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性,不利于知识的综合,也较难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大部分环境问题是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问题,环境教育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不但要有环境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选择活动的自主性。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和我校长达十多年开展环境教育的经验,我校集结了各教研组(主要有化学、生物、地理、物理、语文、历史等)的教学力量,3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由课程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作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与决策,并逐步加以实施。我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如下图所示。图1《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图制定课程标准、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等编写《环境教育》教材、提供教参、配备媒体对教材的使用、评价与考核提出方法建议选定试验班级进行试用根据试用结果进行修订扩大范围进行实施拟定《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计划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课程设计小组、试验组了解先行环境教育实施情况并提出调查报告确立《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主要工作阶段计划阶段设计阶段步骤拟定计划成立课题组评估需要确立目标设计课程框架推广评价阶段《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全面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再加以修正后正式公布发展阶段制定大纲编写教材提出教学建议实施阶段试用修正4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施行以国家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政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环境教育主要以选修课或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出现。面对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知识,使其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可能的解决办法,要增强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就有必要设置固定的环境教育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三级课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想的提出,从政策层面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保证,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堂与学校拥有了开发课程的权力,让校长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任务。以此为契机,我校适时提出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设想。《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根据本校的环境教育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一种课程开发。它的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我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环境实践中的问题。我校长期以来秉承“励志、进取、求知”的校训,贯彻“学教和谐,因人施教,提高素质”的办学特色,希望通过“外塑形象、内铸气质”的办学理念塑造独特的学军风格。出于对现时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忧患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1985年我校率先开展了校本式的环境教育选修课的改革尝试。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经济、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环境教育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是化学、生物、地理、物理、语文等学科的综合。那么,中学环境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哪些环境教育的理念或意识?哪些环境问题是适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解决的?环境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认知途径,还是通过情感途径来完成?或者说环境教育是要教给学生足够多的环境科学知识,还是通过卓有成效的情感体验和行动实践,来与学生探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这些问题涉及到《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要“教什么”和11999年6月1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5“怎么教”,是在开发环境教育课程前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对处于世界观、自然观逐渐成熟时期的青少年,如果环境教育过于偏重认知,有些环境科学知识深奥难懂,超出了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就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一些环境知识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消解对周围环境美的体验。因此,中学环境教育,应采取认知和情感并重的课程设计思想,即将环境教育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超越纯认知的学习范围;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激活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环境科学知识的储备。同时,通过与环境的直接对话,使得一些自然现象变得生动起来,环境中产生的美中蕴涵着环境意识的潜移默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素养教育,还是人文精神教育。(一)《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通过课题组周密的考虑和讨论,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应更强调人的一般发展,尤其要从中促进学生科学意识态度、科学理智、生态伦理等一般科学素质的发展。为此,我校将“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确定为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意识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确立了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我们认为,许多环境知识的教学不是基础教育所能达成的,而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和自觉行为(环境意识的内化)的形成,环保能力的增强才是中学阶段所需获得的最重要的环境素质。中学环境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环境教育的意识、理念和知识?(课程目标)哪些环境问题是适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解决的?(课程内容)中学环境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方法)环境教育应采取认知与情感并重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并重。6图2环境教育子目标之间的关系(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第比利斯宣言》称:“环境教育不只是在现行课程中增加一个科目,而是要并入学校所有课程中。这件工作需要应用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并强调教育机构的社会任务,以及教育同仁间建立新的关系。”这就是说,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单一的学科教学所能获得的或达到的。而环境教育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教育,它牵涉到的学科是多样的(如可能牵涉到化学、生物、地理、物理、语文、历史等学科),涉及到的价值判断也是多元的(如道德的、不道德的;现在的、未来的;个人的或局部利益、社会或全球的影响等价值判断),因此《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不能局限在一门独立的学科中进行,有必要采取综合设计的方法。为此,我们确定了进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条原则。1、综合性原则。即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围绕某一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人格等综合能力的教育。同时环境教育既可以是感官的,也可以是动手操作的;既可以是认知的,也可以环境教育的课程目标:1.环境意识、态度方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环境的法律意识环境的审美意识2.环境知识方面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3.能力和行为方面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提高环境审美能力7是情感体验的。如语文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可侧重培养学生的环境审美意识,从发掘人文景观资源的角度培养学生发现美、赏析美、创造美的能力;物理、化学、地理学科相结合可侧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环保的意识……2、实际性原则。环境教育必须结合实际的需要。学习情景的设计必须让学生了解“环境”发生的历史,理解“环境”的现实,最重要的是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因为环境行为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环境教育并不是只要把环境教育的知识、规范告诉受教育者后,就会变成他的自觉自发的行为的。只有在教育(校内的和校外的)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体验不断地使知识内化为自觉意识,才能表现为良好的环境行为。3、相对匹配原则。在课程内容编排上,要把握好分科教学的内容、进程与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匹配的关系。这里的相匹配有两层含义: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多学科的,但不同的活动专题与不同的学科知识、技能的联系紧密程度是有差异的,如环境中的光污染问题与物理学科更紧密些。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专题应尽可能安排成与相对密切的学科教学同步进行。二是各专题下的环境教育活动项目要尽可能与相关学科课堂教学内容、进度相匹配。这种匹配有助于学生把已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紧密理论联系实际。当然,这种匹配要求是相对的。4、可操作性原则。“最好的学习场所是允许自己动手,并自己决定一切的地方”。因此,环境教育最有效的是,为学生提供接触环境,发现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力所能及地参与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进而形成环境意识。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我校确定了学科(各学科)综合,教学(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合,活动(调查、参观、讲座、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整合的有效教学途径。在高一和高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