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其他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其他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白晓燕2011.5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其特征:(1)占地面积大,一般在1平方公里以上;(2)性质复杂:一般涉及多种行业;(3)管理层次多;(4)不确定因素多;(5)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6)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二)特点广泛性和复杂性、战略性、不确定性、评价时间的超前性、评价方法多样化、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三)主要类型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旧区改建等四种类型。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二、原则、目的及意义(一)区域环评的原则同一性原则(规划和环评同时进行)、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二)目的通过对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意义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可作为单项入区项目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三、工作程序与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二)区域环评的基本内容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与评价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四、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一)环境容量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二)环境容量的类型区域环境容量和要素环境环境容量。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五、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一)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指令性总量、标准总量和环境容量总量。(二)技术路线资源问题是首要问题。重点应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见P220。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三)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1.资源预测方法:人均资源消费法、分部门资源消费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和弹性系数法。弹性系数法:tiwiNKQQ)1(0Qwi:资源消耗总量;Q0:基年资源消耗总量;K:经济增长速度;Ni:资源消耗弹性系数;t:规划期年限。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能流分析能流平衡网络图,能源的输入、能源的集中转换与加工、能源的输送与分配、能源的最终使用。重点是煤的转换:煤-电、煤-热、煤-焦炭、煤-煤制品、煤-煤(分配)。通过集中转换后,有流携带的污染物总量将小于输入端污染物总量,反映了能源系统的先进程度和污染控制能力。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水流分析资源开采、水的使用、污水产生与排放、分散处理或集中处理、向受纳水体排放与回用等阶段。开采阶段重点分析水资源开发极限和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面水径流减小、海水上溯和土壤盐渍化、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使用阶段重点分析用水系数。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四)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1.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共12项:As、Cd、Hg、Pb、CN-、Cr6+、COD、石油类、SO2、烟尘、粉尘、工业固体废物。需要预测的污染物主要是SO2、烟尘和COD。2.总量合理分配分析可以采用等比例分配方法计算。P224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4.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必须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六、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有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在定的限度,存在一定的阈值,这一阈值称为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间,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区域社会结构—区域环境结构系统。(2)研究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3.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二)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1.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过程:图7-1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过程图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敏感区划分土地使用类型环境潜能分析环境限制分析叠加叠加环境潜能图环境限制图土地适宜性分析叠加综合分析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敏感区的确定表7-1环境敏感区的确定类别分项生态敏感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科学研究基地文化景观敏感区特殊景观地区、自然风景地区、历史文化地区资源生态敏感区林业生态地、渔业生态地、优良农田、水源保护区、能源生态区自然灾害敏感区洪涝地区、地质灾害区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过程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或区域规划。环境潜能分析。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别、需求以及环境潜能的关系,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开发行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环境限制分析。发展限制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不当开发活动或不合理的利用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负效应。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是综合上面环境潜能与环境限制的分析结果,将环境潜能图与环境限制图进行叠加,从而可将上述假设条件下的土地使用适宜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分析。针对前述各种土地利用适宜性表作综合分析,以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分析,并进行社会、经济评价。2.生态适宜度分析(1)选择生态因子。分析方法是选择能够准确描述(影响)土地用途的生态因子,通过多种生态因子的评价,得出综合评价值。生态因子必须是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影响最大的因素。(2)单因子分级评分。对特种土地利用目的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综合分析前,必须先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该生态因子对给定土地利用目的生态作用和影响程度。城市生态的基本特征。在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大环境的特征,各类用地的单因子分级体现城市的生态特点。生态适宜度分析。在各单因子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用地形式的综合适宜度分析。①直接叠加。②加权叠加。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因子:人口密度、地表水、地下水、土地利用现状、环境空气、风向等。3.区域开发方案合理性分析(1)区域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结合环境条件分析其选址的合理性。(2)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内部布局或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工业区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分析:A: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关系分析: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关系合理性分析应考虑:①是否与居住区等用地混杂;②污染重的工业是否布置在开发区小风风频出现最多的风向。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B:工业用地内部合理性分析:工业用地内部的合理布置既可以有利于生产协作,同时也可减少不良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①企业间的组合是否有利于综合利用;②相互干扰或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企业是否分开;③是否将污染较重工业布置在远离居住区一端。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A:根据不同交通运输及其特点,明确分工,使人车分离,减少人流、货流的交叉;B:防止干线交通直接穿越居民区,防止迂回反复;C:开发区对交通设施,如车间等,尽可能布置在开发区边缘,对外交通路线应注意避开穿越开发区等。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绿地系统合理性分析A:绿化面积或覆盖率B:绿化防护带的设置七、区域环境管理计划(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1.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2.环境管理机构与监测站的人员与仪器配备3.环境监测计划(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1.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科学性、规范化、适应性、针对性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的类型(1)环境质量指标(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4)相关性指标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一、战略环境评价的兴起:对单个项目EIA局限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SEA产生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一)项目EIA的局限性项目EIA技术上的缺陷项目EIA难以考虑大尺度的环境影响(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尺度上的影响)项目EIA未能考虑各种各样的累积影响。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EIA制度上的局限性它不能有效预防高层次宏观决策的失误。许多工程项目是早前高层次宏观决策(政策、规划或计划)的具体落实,它们的EIA就成为一种微观上的被动参与性质的程序,仅是一种对其环境影响的反应性评估。它不能改变发展战略,只能对具体项目表示认可或否决,也不能指导计划向着有利于环境恢复能力的地区或远离敏感区方向发展。它不能有效预防项目本身决策的失误。由于有关项目本身的重要决策(包括项目选择、宏观布局等)在工程规划阶段已大致确定,而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其任务通常就成为确定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由此提出防治措施,只能算作修补性努力,对项目本身重要的决策难以再作改变。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它不能有效防止小项目决策的失误。由于评价资源的有限性,项目EIA制度通常仅能覆盖处在一定规模标准之上的大项目,而简化或省略对小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但这些小的影响累积起来,也会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它不能有效防止非项目决策的失误。很多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最终并不落实为工程项目,如国家的人口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项目EIA对此无能为力。表7-2重大决策失误所致的损失项目现状(%)如不发生三次重大决策失误时(%)人口数量10083.6人口质量100110.5国内生产总值100119.3人均GDP100136.9贫困人口1000富裕度100119.5森林覆盖率100120.0土壤侵蚀率10092.0荒漠化率10096.2城市环境10095.0生态环境应力10094.4自然资源承载力100123.0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兴起面临严重的环境威胁,随着环境政治思想的变革,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政策和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广、历时更久,而且影响发生之后更难处置,特别是20世纪以来,政府行为的环境影响更加令人关注。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环境问题产生的源头就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手段。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认识到单个项目EIA的不足,开始将EIA扩展到计划、规划层次;80年代中期,又将EIA扩展到政策层次,这样就出现了许多特定的环境评价层次,如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计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等。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20世纪80年中后期,英国的一些EIA研究中心的学者(如Wood、Lee等)提出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术语,得到各国学者的响应。SEA的出现可以认为是EIA进入第二代的标志,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步。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三)SEA的概念:战略环境评价(SEA)是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Therivel,1992)。换句话说,战略环境评价(SEA)是EIA在政策、计划和规划层次上的应用,它是在PPP层次上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和规划手段。第二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