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三聚氰胺(Melamine)又名蜜胺,氰尿三酰胺,三聚氰酰胺,由德国化学家JustusvonLiebig于1834年首次合成,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目前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普遍应用于建材、灭火剂、纺织、皮革、造纸等行业,也常作为生产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单体和助剂,还可以作为合成药物的中间体或药物载体的原料。但三聚氰胺本身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仅仅是一种化工原料,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食品或动物饲料中。2008年9月8日在我国甘肃省陆续报道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随后多个省份相继发现类似病例,调查发现此类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据卫生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17日8时,全国医疗机构共接诊、筛查曾食用过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婴幼儿数万名,临床确诊泌尿系统结石患儿6244名(回顾性调查发现4例死亡)。9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报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中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量较高,最高含量达2563mg/kg,其它抽检奶粉中三聚氰胺最高含量在0.09-619mg/kg之间;9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报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除蒙牛、伊利、光明部分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含量在0.6-8.6mg/kg之间外,其余被检查的406家企业生产的847批次的液态奶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2007年3月16日,因美国发生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食品中毒引发肾脏损害的事件,加拿大Menu食品公司生产的6亿多个包装的宠物食品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FDA)紧急召回,调查确认此次事件与部分从中国进口的动物饲料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三聚氰胺的污染有关。2004年3月,在亚洲韩国和中国台湾曾发生6000多起狗和少数猫因进食某种品牌宠物饲料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事件,此次事件中中毒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毒性表现与2007年北美宠物饲料事件如出一辙,已有多项实验研究支持这两次宠物饲料中毒事件有共同的起因——三聚氰胺污染。本不应该出现在食品或饲料中的三聚氰胺被多次检出并造成人和动物的泌尿系统结石或肾功能损害,谋求巨大的商业利润是唯一的动机。由于目前检测食品或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通常使用的凯氏定氮法,即先测出食物中蛋白质的含氮量,再换算成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氮含量÷16/100=氮含量×6.25),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7%,换算成粗蛋白含量为416.88%,而一般的蛋白质的氮仅为16%,在食品或饲料中掺入三聚氰胺可造成“高蛋白质含量”(添加三聚氰胺1g约虚增蛋白质4g)的假象,同时三聚氰胺为白色晶体、无味,与奶粉或蛋白质粉在外观上接近,而且三聚氰胺价格低廉,是奶粉价格的五分之一,由此可通过大大减少加工食品或饲料中原料蛋白的添加量来牟取非法暴利。1特性1.1理化性质三聚氰胺(Melamine,2,4,6-Triamino-s-triazine)常温下为无色至白色单斜晶体,无味,少量溶于水、乙二醇、甘油及吡啶,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苯、四氯化碳,不可燃。CAS登记号:108-78-1,分子式:C3H6N6,分子量:126.121,密度(16℃):1.573g/cm3,熔点:347℃,pKa:5.35(25℃,H2O)。受热或燃烧时,分解生成含氢化氰、氮氧化物和氨等有毒和刺激性烟雾。呈弱碱性(pH=8),可与多种酸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盐。三聚氰胺有三种同系物,分别为三聚氰酸(cyanuricacid)、三聚氰酸一酰胺(ammelide)和三聚氰酸二酰胺(ammeline)。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的化学结构见图1。图1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的化学结构1.2在饲料和食品中污染情况目前有关三聚氰胺及其同型物在饲料或食品中的含量数据较少,因为这些化合物并不属于常规检测项目。2007年美国FDA对三聚氰胺污染宠物饲料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的检测表明:原料中三聚氰胺检出范围在0.2-80g/kg,原料加工产品包括宠物食品、猪和家禽饲料中三聚氰胺检出范围在9.4-1952mg/kg。通过在加热和的酸化试验条件下,检测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塑料杯中溶出到饮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结果表明,咖啡、橙汁、发酵奶和柠檬汁中的含量分别为0.54,0.72,1.42和2.2mg/kg。兽药及杀虫剂环丙马秦(cyromazine)进入体内可部分代谢为三聚氰胺,据估计饲喂母鸡5mg/kg的环丙马秦,在鸡肉和鸡蛋中可检测到0.25mg/kg的环丙马秦与三聚氰胺复合物。二氯异氰尿酸钠(sodiumdichloroisocyanurate)可迅速转化为氰尿酸盐(cyanurate),当采用二氯异氰尿酸钠进行饮水消毒时,估计成人、儿童和婴儿氰尿酸盐暴露量分别为0.06、0.19和0.28mg/kgbw/day。1.3接触途径职业暴露:三聚氰胺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职业暴露途径以皮肤接触和粉尘吸入为主。生活环境暴露:主要通过经口途径,包括食品及包装材料、药品、饮水、杀虫剂等。1.4代谢三聚氰胺进入哺乳动物和细菌后,经过三步连续的脱氨基作用分别水解为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和三聚氰酸,其在机体内的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或惰性代谢,即在机体内不会迅速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单胃动物以原体形式或同系物形式从尿中排出三聚氰胺,而不是代谢产物的形式。三聚氰胺对不同种属动物的毒性具有选择性也认为与种属间毒物代谢的动力学差异有关。对成年雄性Fischer344大鼠经口一次给予0.025mCi(0.38mg)14C标记的三聚氰胺评估其代谢、分布和排泄的研究表明,三聚氰胺在大鼠体内经过第一个24h后,约90%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出,血浆和尿中消除半衰期分别约2.7h和3h,肾清除率2.5mL/min,在肾脏和膀胱中的分布明显高于血浆,而膀胱的中分布水平最高。最近RonaldE等对断乳长白猪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经静脉一次给予6.13mg/kg的三聚氰胺,血浆中的消除半衰期为4.04(0.37)h,肾清除率为27mL/min,体内分布体积为0.61(0.04)L/kg。JenniferLB等根据对Fischer344大鼠和长白猪进行的生理性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研究结果,建议长白猪一次经口暴露3.0和5.12mg/kg的三聚氰胺,停药间隔分别为19.2和20.9h;每日两次连续七天暴露3.0和5.12mg/kg的三聚氰胺,停药间隔分别为20和21.3h。2毒理学在此次奶粉污染事件之前,关于三聚氰胺对人的毒性报道较少,大部分是动物调查和实验研究的结果。2.1细胞毒性对幼仓鼠肾细胞(BHK细胞)进行染毒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计算出IC50为10.11mg/ml。2.2急性毒性回顾性调查2004和2007年宠物饲料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中的猫和狗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呕吐、多尿、多饮和嗜睡,氮质血症,结晶尿,管状坏死和血管周围纤维增生和炎性反应。实验研究三聚氰胺大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为3161mg/kg(3100-3300mg/kg),三聚氰酸大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为7700mg/kg,按照我国现行食品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国家标准分别属于低毒和实际无毒级物质。家兔经皮LD50为1000mg/kg,对家兔、豚鼠和人无眼刺激作用。一次经口给予20000mg/kg剂量三聚氰胺后9h,小鼠开始出现不安,呼吸急促,随后在数十分钟内死亡。17500-5000mg/kg剂量组小鼠可见精神不振,反应迟钝,闭眼伏卧,不食等症状,随后在24~48h内出现个别死亡,死亡动物输尿管中均有大量晶体蓄积,部分动物肾脏被膜有一层晶体。其他脏器未见有明显的变化。BirgitPuschner等对4只成年猫分阶段进行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单独和联合作用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分别给予三聚氰胺(0.5%和1%,11d)和三聚氰酸(0.2%4d,0.5%3d,1%3d)未见明显肾功能损害,而联合给予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0.2%、0.5%和1%,2d)48h后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所有经联合暴露的猫尿和肾中均可见扇型折光晶体[10]。最近ReimschuesselR等对鱼和猪进行的研究再次证实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单独给予(400mg/kg,3d)时呈低毒性,但两者同时存在时(各400mg/kg,3d),肾结晶大量形成,肾毒性大大增加。2.3亚急性毒性林祥梅等对成年猫连续给予含2.4%三聚氰胺的饲料30d,并于饲喂后第6、9、15、23、30d分别采血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到第23d时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均超过正常范围,在饲喂30d后肾脏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中出现晶体。2.4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MelnickRL等通过饲料连续13周给予F344大鼠(75018000ppm)和B6C3F1小鼠(6000~18000ppm)三聚氰胺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表明:雄性大鼠尿结石和小鼠膀胱上皮增生发生率均增加;连续103周给予F344大鼠(雄性:2250和4500ppm,雌性:4500和9000ppm)和B6C3F1小鼠(2250和4500ppm)三聚氰胺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表明:雄性大鼠4500ppm组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率(8/49)较对照组(0/45)明显提高,且与结石发生率呈强相关性;雌性大鼠在4500和9000ppm剂量下仅观察到肾脏慢性炎症发生增加;雄性小鼠观察到结石和膀胱上皮增生发生率增加,未见膀胱癌症发生。OkumuraM等通过饲料连续36周给予F344雄性大鼠三聚氰胺的慢性毒性研究结果显示:给予1%、3%三聚氰胺组中膀胱癌的发生率为分别为5%和79%,膀胱乳突状瘤的发生率为5%和63%,结石发生率分别为70%和100%;3%三聚氰胺组输尿管癌和的输尿管乳突状瘤发生率分别为5%和16%,显示长期大剂量给予三聚氰胺能诱发F344大鼠膀胱癌和输尿管癌,而这很可能是继发于结石而产生。另有研究表明连续2年经饲料给予大鼠263mg/kgbw/day的三聚氰胺,在雄性大鼠观察到结石和膀胱癌发生率明显增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估三聚氰胺对人类致癌性属于三级,即对人类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2.5致敏性2008年4月智利圣地亚哥报道了首例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职业暴露的接触性皮炎个案,一位在三聚氰胺板生产线上工作的28岁女工,暴露两年后出现背部和手腕部位湿疹,皮肤斑贴试验证实是由于三聚氰胺引起的接触性皮炎。2.6毒性种属、性别和年龄差异目前认为三聚氰胺诱发的结晶形成可能与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在尿液中形成的不溶性三嗪复合物有关,在酸性环境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容易生成不溶性盐而引发结晶形成,而在碱性环境下,不溶性结晶易于溶解排出。因摄食习性不同,肉食性动物猫和狗尿液呈酸性,杂食性动物大鼠和猪尿液呈中性,而食草性动物牛和羊尿液呈碱性,这种不同动物种属尿液PH值的差异可能是三聚氰胺毒性的物种感受性差异原因之一。在不同动物种属模型观察到的不同毒性表现可能与种属特异毒代动力学有关。多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三聚氰胺对雄性动物毒性远大于雌性动物,等剂量下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易出现尿路结石、膀胱上皮增生等表现。同时,有研究显示摄入等剂量的三聚氰胺,断奶大鼠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大鼠,且前者结石发生率与摄入量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当三聚氰胺在泌尿道中成过饱和时,更易发生结石。3安全限值和限量标准3.1安全限值来自多项关于三聚氰胺实验研究的无作用剂量(NOAEL)分别为:63mg/kgbw/day(13周,大鼠,经口胃饲),240mg/kgbw/day(28d,大鼠,经口胃饲),417mg/kgbw/day(14d,大鼠,经口胃饲),1600mg/kgbw/day(13周,小鼠,经口胃饲);大鼠母体和胎儿经口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分别为400mg/kgbw/day和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