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2003年)2003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做国内大城市还历史旧帐模范和生态建设模范”的目标和“有利于城市规划布局调整、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实施原则,在圆满完成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拉开了实施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帷幕,从“治、管、防、宣”入手,进一步深化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绿化建设,使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创历史新高;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6平方米,实现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综述(一)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2003年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暨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实施上海市2003年-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定》及其《实施意见》,确定了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和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绿化建设、重点工业区环境整治、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大重点领域。2003年5月,本市成立了上海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由市长任主任、三位副市长任副主任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同时,设7个专项工作组,有关职能单位任专项工作组组长,各有关委办局和各区县政府为成员单位;还聘请了国内外5名著名专家担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顾问。在全市建立了“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和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273项工作任务,2003年启动了161项,占项目总数的59%,超过了预定的计划目标,开局良好。水环境治理重点是加快中心城区和水源保护区的截污治污,大力改善河道水质。开工建设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污水治理三期工程、竹园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11个郊区污水处理厂和7个污水收集管网;对中心城区苏州河南北两片21条重点河道进行了整治。大气环境治理着力于突破中心城区煤烟型污染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大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的力度,新增114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新车全面实施了等效于欧Ⅱ标准的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建成在用车环保检测/维护中心站。固体废物治理主要是突破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浦东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工程、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已完成招商工作。工业污染治理着力于突破中心城区45家严重污染企业的结构调整和3个重点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吴淞工业区部分区域建成了集中供热网;桃浦工业区完成6家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业整治。农业污染治理确定了水源保护区畜禽牧场关闭和搬迁方案,开工建设了4个有机肥加工利用中心项目。绿化建设突出的成绩是实现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完成外环线绿带、广场公园三期等一批公共绿地和郊区片林的建设,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431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5.18%,森林覆盖率达到15.1%,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改善。(二)环保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强度2003年,本市环保投入资金约191.53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6%。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144.05亿元,污染源治理投资为28.91亿元,生态建设投资为15.48亿元,环境能力建设投资为0.62亿元,其他方面投资为2.4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75.2%、15.1%、8.1%、0.3%和1.3%。(三)世博会大讨论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本市开展了“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四大专题之一的环境保护紧紧围绕以什么样的环境质量迎接世博会这一主题,开展了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环境管理新机制、新体制,如何加强长江流域、太湖流域间的环保合作,推进区域污染防治,如何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中去等重点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迎世博,促发展,加快上海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步伐》主报告和12个分专题报告,提出了2010年“生态上海,绿色世博”和基本建成上海生态型城市框架的目标。(四)五项环境基础性调查全面完成2003年,本市开展了大量的环境基础调查。一是开展了全市工业区环境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批准建立的180个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和工业污染源的分布、负荷、污染治理等情况。二是开展了直排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调查。对全市103家直排水体的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污水排放、处理工艺、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这些企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市直排企业废水量的70%以上,主要涉及纺织、印染、机械、制造、化工、冶金和钢铁等行业。三是开展了房产项目污水处理情况调查。调查了全市近10年来审批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2500多个房产类项目的分布、污水排放总量、处理情况和排放去向,分析了影响各区域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症结,为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打下了基础。四是开展了“菜篮子”产地环境现状调查,提出了防止“菜篮子”产地污染的对策和措施。五是开展了全市生态环境普查。这些基础调查为今后本市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展开2003年,本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有利于环境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发生。规划环评的主要对象是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并作为各级政府审批规划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上海电力发展规划和临港新城规划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工业区的环境管理,本市全面开展了工业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定试点园区、松江试点园区、青浦工业园区等近40个工业区区域环评先后正式启动。上海化学工业区、紫竹科技园区区域环评已编制完成并分别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上海市环保局的审批。此外,配合郊区试点城镇规划建设,浦江、罗店等“二城八镇”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正在有序进行。全年共有243个建设项目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5086个建设项目填写了环境影响报告表。通过强化建设项目的评估机制,否定了14个不符合选址要求或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对洋山深水港、宝钢发展、临港工业区、造船基地和公共卫生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六)文明行业创建有序推进2003年,本市环保系统大力推进创建文明行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环保工作实际,着眼于“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着眼于塑造“自身形象”,努力提高环保队伍综合素质;着眼于“绿色文明”,不断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努力做到工作不断不乱,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全行业修订了信访、监察、监测、监管等窗口的便民利民措施,“上海环境”网站相继推出了“网上投诉、网上咨询、网上办事”等栏目,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了优化的环境、优良的秩序和优质的服务。在创建文明行业的活动中,各区县环保局积极争创区级文明行业,继黄浦区环保局创建成区级文明行业后,嘉定、静安区环保局、以及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卫局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后通过区文明办考评验收,为全市环保行业创建市级文明行业夯实了基础。大气环境状况(一)概述2003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优良天数为325天,优良率为89%,比2002年增加了44天,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刷新了本市空气质量日报(1998年5月28日起)历史记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历史纪录比较(二)环境空气质量可吸入颗粒物区域浓度比较1、可吸入颗粒物2003年,本市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0.097毫克/立方米,较2002年下降0.011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2、二氧化硫2003年,本市中心城区二氧化硫(SO2)浓度为0.043毫克/立方米,较2002年上升0.008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3、二氧化氮2003年,本市中心城区二氧化氮(NO2)浓度为0.057毫克/立方米,较2002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全市各区域二氧化氮浓度图)4、酸雨和降尘2003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21,酸雨频率为16.7%。城区平均降尘量为10.4吨/平方公里·月,较2002年上升1.4吨/平方公里·月。(三)废气排放2003年,全市废气排放总量为8391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799亿标立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加6.19%和4.83%。(四)治理措施2003年,本市大气污染防治以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为重点,启动治理项目23项。以创建“无燃煤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完成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493台(眼),内环线以内拔除燃煤锅炉55台。全年建成“基本无燃煤区”114平方公里。电厂脱硫进程进一步加快。宝钢电厂1台35万千瓦燃煤机组和外高桥电厂2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均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机动车尾气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3月1日起上海市提前实施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效采用欧Ⅱ标准)。中心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更新加快,在228条公交线路中已有1657辆公交车完成更新任务,达到了欧Ⅱ标准,约占总数的26.3%;出租车已有3万辆达到了欧Ⅱ标准,约占总数的75%。积极推进在用车I/M(检测/维护)工作,初步建成上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示范中心站,基本完成轻型车简易工况法检测标准的研究工作。加强对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开展了外环线内堆场扬尘的整治工作,中心城区已全面实现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水环境状况(一)水环境质量1、黄浦江2003年监测结果显示: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较2002年有所好转,大多数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各监测断面总体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仅个别项目超标,超标项目数与2002年基本持平。淀峰断面有4项指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标准;松浦大桥、闵行西界和临江断面分别有3项、2项和3项指标劣于Ⅲ类水标准;南市水厂和杨浦大桥断面分别有2项和3项指标劣于IV类水标准,吴淞口断面未出现超标。2、苏州河受上游来水水质下降的影响,苏州河上游(郊区段)的水质较2002年有所下降,下游(市区段)水质保持稳定,黑臭现象基本消除。除氨氮和总磷外,苏州河其它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标准。3、中小河道与2002年相比,2003年市区中小河道水质状况已有所改善,黑臭程度有所减缓;郊区中小河道水质恶化趋势也基本得到控制,中小河道整治成效已初步显现。但鉴于中小河道水质污染程度严重,且历时已久,在水质类别的改善上尚无明显突破:市区整治河道除俞泾浦、洋泾港、白莲泾外,其余河道均劣于V类;郊区整治河道中近一半河道劣于V类。4、长江口长江口(徐六泾至河口段)大多数指标达到II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与2002年基本持平。(二)废水排放2003年,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8.22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2.11亿吨,比2002年减少4.79%。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11亿吨,比2002年减少5.8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94%;全市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3吨。(三)治理措施2003年,本市水环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