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文化(泰勒)泰勒的定义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2、美国文化学家A·克鲁伯认为文化有五个含义,文化的五个特征含义:1)行为模式与指导行为的模式;(2)模式不论其内涵或外延,均经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由后天学习而得;(3)模式物化体现于人工制品,从而使制品纳入文化范畴;(4)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原则;(5)文化系统是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的原因,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特征:1、区别于自然物的人类创造2、普存于一定的社会或群体3、具有一定的规则、模式与表意系统4、得自后天并代代积累与继承5、规范人的行为并因行为变化而得到改造3、什么是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行政活动的行政精神、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和行政心理的总和,是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应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4、行政文化包含五个因素:具体包含五个因素:1、任何行政文化都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2、行政文化在行政活动中产生、累集并得到改造和发展;3、行政文化是一种规则的综合体;4、行政行为的条件既包括精神条件、规则前提,也包括物质设施的特定约束与要求;5、行政文化包括精神、规范、物质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精神层面是行政文化的根源和核心;其他两个层面有其表象之下的内在精神含义提供阐释并赋予意义。5、什么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成员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规范、共同的情感、心理等。6、什么是行政思想行政思想主要指有关行政体系和行政活动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行政思想也被称为行政哲学。7、什么是行政心理行政心理:主要包括行政动机、行政情感、行政习俗等。8、什么是行政意识行政意识:行政意识是行政人员对行政体系、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估取向。9、什么是黄色文化,蓝色文化,红色文化黄色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一个静态的农业社会中,保守、崇古、自足的系统,遵循“纲常名教”的道德,束缚民主与科学的发展;注重人伦关系与精神生活。蓝色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外向的,“动的文明”,代表民主、科学、注重商品贸易,人权、法制等。红色文化:以马列主义为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一整套“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10、行政价值,及其六大类行政价值主要指人们在行政活动中所包的各种价值观念。史布兰把价值观分为六类:(1)理性的价值观,他一知和真理为中心。(2)美的价值观,他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3)政治性的价值观,他以权力地位为中心。(4)社会性的价值观,他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5)经济性的价值观,他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6)宗教性的价值观,他以信仰为中心。11、什么是行政信念行政信念是行政人员思想上的原则标准和期望状态。原则信念使原则标准;理想信念是期望状态。12、什么是行政动机行政动机是行动的支配思想和原因。13、什么是规范性行政文化规范行政文化是指贯穿于整个行政活动中的对行政机构和行政主体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行政文化。包括行政文化传统、行政习惯、行政道德、行政制度、行政原则。14.什么是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所执行的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上。15.什么是行政心态行政心态是人们对具体行政活动所持的情绪、感知方式和态度的总和。如对既定行政方针和原则的积极响应或消极抵触,对某一行政计划和方案所表现出来的成竹在胸或无所适从,对将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的郑重其事或漫不经心。行政心态形成于行政活动的起始阶段,并随行政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变化。16.行政心态的三个特征一是产生的自发性、非理性;二是表现的不稳定性;三是影响的潜在性或阿在性。17.什么是行政评价行政评价是特定意识形态下,人们对社会实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行政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以达到存真去伪、扬善抑恶的目的。18.评价一般分为哪两种形式行政评价一般分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两种形式。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舆论,其中包括一定社会集团和阶级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舆论工具所传播的正式社会舆论,也包括人们白发产生并自然传播的民间舆论。社会舆论在性质上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在作用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别。自我评价主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主观意志的作用,在评价中,个体自身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与社会评价相比,自我评价更为深刻、直接、迅速,是形成良好行政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在行政评价中,自我评价实质上反映着社会对个体行为的一般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自我评价是行政精神构成由较低层次上升至较高层次的层级性行政文化。19.行政文化的特征一、群体性与凝聚性行政文化作为社会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一种文化类型,在行政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和凝聚力。二、综合性与诱导性由于行政活动范围的宽广以及行政组织的重大作用,决定了行政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十分明显而持久地引导和综合效应。三、抽象性与具体性行政文化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东西,不能和具体的人、事、物、观念、行为等同,但认识他的时候又是非常现实、具体。四、理想性与现实性行政文化有它特定的理想模式,并以特定的规范和原则、经常性的社会暗示来保证行政文化的实行。现实常常偏离理想,形成机关病。五、精英性与大众性行政文化既是行政官员行为的范式以及某种制约因素的一种概括,是精英之中的文化,又渗透于全社会,具有大众性。20.行政文化的功能一、控制功能规定行政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确定行政组织的明确目标。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二、聚合功能通过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聚合功能包含两方面内在意义:具有团结行政人员的作用;能使行政人员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而努力工作。发挥行政聚合功能的主要是行政目标文化、行政团体意识、行政价值取向等。三、运作功能行政文化保证行政或影响行政的运作。运作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自身的发展;推动行政系统的发展。四、导向与调节功能导向功能,即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的价值、行为取向,使成员目标与整体目标趋于一致;调节控制功能,即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共同价值准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调节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改造更新功能,新的先进的治理理念通过行政文化灌输到成员的思想中,促进成员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推进行政组织更新变革。21.行政文化的作用一、影响行政目标对目标方向的影响;对目标顺序的影响;对目标结构的影响。二、影响行政组织结构职位的组合与安排等。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关系;关系到政府系统内部权力的分配、行政方式的选择、职责与作用、人员的关系等,是行政体系的深层要素。然而在当代中国,由于历史和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行政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官本位思想还很严重,依法行政观念还没有完全体现在行政行为中,人情行政和关系行政仍然存在,行政道德还有待加强,主流行政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无疑都在而且将要对我国的行政发展以及政府改革,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制约。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文化的现状,如何寻找正确合理的途径来对我国的行政文化进行创新和重塑,最终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三、影响行政人员的行为行政文化对行为的支配。行政文化对行政人格的塑造四、影响行政机构行为对行政决策。对上级与下级、同级等的沟通与协调行为等。五、影响行政领导对领导权威、领导素质、领导主要行为影响作用。六、影响和制约行政人才开发对人才开发的诱导作用;对人才开发的心理强制和说服定势22.行政文化的内容构成和内在联系(简述)内容构成:1、行政思想。主要包括行政价值、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理论等要素。2、行政心理。主要包括行政动机、行政情感、行政习俗等。3、行政制度主要表现为由国家确认的行政原则、行政法规、管理规范。行政制度是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的凝聚和体现,并直接作用于行政管理。内在联系:1、同一性联系;行政思想代表行政文化的属性。行政制度是联系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的中介环节。行政制度对行政思想、行政心理具有反作用。行政文化受行政心理的影响和制约。2、对立性联系。行政思想和行政心里往往和前旧的制度相对立。23、中国行政文化的演变的三个阶段、五个时期1、三个阶段:神权时代行政;君权时代行政;民权时代行政。2、五个时期:太古时代的全民行政;殷商时代的神权行政;封建时代的宗法行政;专时代的刑罚行政;民治时代的服务行政24、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中国政治的低分化;皇帝的政教合一身份;大一统、官僚制的文化特色。25、君主行政文化(简述)封建社会君主行政文化。特征:君权神授;集权原则;刑法原则;官僚制度;差序格局;人治色彩;权威人格;保守取向。26、传统文化积极精神、消极因素(简述)积极精神:(1)固有规律的不可缺(2)集体主义的合理内核(3)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的吻合(4)天人合一思想借鉴消极因素:(1)封闭性(2)官本位色彩(3)大一统(4)形式主义(5)依赖性人际关系(6)泛道德论27、中国传统伦理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早秋儒家关注的问题有三:1、伦理:即人伦关系的省思。2、政治:即家国同治的社会政治之道。3、做人:即如何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之道。28、六经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依托及影响(论述)经典依据:“六经”。背景:周-——西汉早秋儒家关注的问题有三:1、伦理:即人伦关系的省思。2、政治:即家国同治的社会政治之道。3、做人:即如何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之道。形成伦理政治的原因A.古代中国文明的主流处在黄河流域;B.三代政治史对儒家伦理政治的致思;周代走向伦理政治系统化之路,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力量:一是为自己的统治或发行辩护;二是夏商礼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加工完善的蓝本。周礼有九大特征:等级森严、宗法制度、繁琐礼仪、礼器规制、先祖崇敬、宗庙制度、典礼程式、礼官设置等宗法是其社会基础;等级制是其构成方式;远天近人是其基本取向;制度化是其形式特征;强控的政治要求与弱控的伦理整合是其基本精神。周公对礼制精神阐发了两点:一是“敬德保民”;二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敬德保民”的观念奠定了儒家以伦理道德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以民本主义为统治政策导向的大思路。而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奠定了早期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大思路。C.三代思想史对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影响。夏商周的礼制衍生提供了历史背景;“六经”文献影响深入。六经是先秦至汉思考伦理政治问题的必然思想依托。“六经”:《礼》(《孝经》):提供了将政治与伦理熔于一炉的规范模式。《书》《春秋》:提供了与伦理与历史人物与事件褒贬之中的思路。《诗》:提出了兴观民怨的民情观察与意志表达的基本方式。《乐》:寓教化于规制了的音乐之中的情感控制策略。《易》:提供了“易”与“不易”的伦理与政治辩证致思的思维框架。另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礼运》对伦理建构最有意义。《大学》全篇围绕三纲、八目阐发了伦理政治的理论纲领。“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柔”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格物”是起点.推究事物之理,格除人之物欲,一分物欲在,一分烦恼现,一分智慧隐。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三纲是伦理政治的理论纲领。他以阐发光明的德行奠基,从而将伦理追求与政治之利结合起来。八目是伦理政治的行动模式。他一双向推导,讲伦理政治家以贯通。《中庸》精神在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精神投射到伦理政治操作上,则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样就使伦理规范与政治统治方式统一于人的活动中。《礼运》则以“大同”观为伦理政治提供良好的理想模式。二、伦理政治的挫折与发展1、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