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案例分析》第一讲导论导论这一讲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一、行政案例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功能;二、行政案例的教学与分析;三、行政案例的编写。本讲重点是第一个问题。一、行政案例的概述案例通俗一点讲就是例子,具体的事例,就是对生活中某个真实事件的特定情景的客观描述。我们教材上给案例下的定义是:基于特定的目的,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所作出的客观而准确的描述。(p2)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有都有案例,比如我们熟知的医学案例、法学案例或者军事案例、管理案例。医学上经常碰到一些疑难杂症或特殊病例,这时医院就要做成案例,供研究之用或后人借鉴。又如.老师在上法律课时,总是会穿插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解释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直观生动的实例,这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古今中外的军事典籍和战争实例,更是为人们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军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像人们耳熟能详的“滑铁卢战役”、“田忌赛马”、“赤壁之战”等正反两方面的战争案例,军事学家总是奉之为案例精品。管理案例是借鉴医学和法学的案例分析用于工商管理活动和教学的案例。(一)行政案例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案例是案例的一种,顾名思义是行政领域的案例。因此,行政案例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基于教学或研究的需要,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存在的,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项具体的、真实的公共行政事件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p2-4)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案例有以下几个特征:1、公共性——是关于公共行政事件的案例,因此具有公共性,也就是它是关于公共权力运作、涉及到公共利益方面的事件记述。2、目的性——基于教学和研究需要,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行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行政管理的能力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3、真实性——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是虚构的,但可以改换或隐藏具体的人名、地点等。4、客观性——不需带主观评价,只要客观记述就行了。5、完整性——信息尽可能的全面完整。6、开放性——多视角、多层次的看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7、可读性——富有启发,生动鲜明有吸引力。一般一个行政案例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事件的情节、问题陈述、行动者及其角色(主体)、背景与限制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备选方案及评估。但我们教材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案例教学,因此在编写案例的时候没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被选方案及评估。(二)行政案例的类型分类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选定标准,按什么来划分。这个标准确定好了,类也就分出来了。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很简单的划分:从其级别来划分可以分为高层的、中层的和基层的,根据功能的角度可以分为:描述性的、解释性的和评价性的。我们看看外国人是怎么分的。美国著名的案例研究专家罗伯持·英(Roben“Yin)提出来的。他把行政案例分成两大类,组合成六种。首先,他根据案例本身复杂性程度将行政案例分为中个型案例和多重型案例两大类别。所谓单个型案例,是指情节铰为简单,只涉及一件事情,只有一条主线的案例;而多重型案2例正好相反,它往往情节复杂,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或情节组成,也就是说,它本身包含着多个行政案例。其次,他根据行政案例自身的性质将案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探索性案例,它旨在界定行政实践中的问题和假设,确定预期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第二种是描述性案例,即在相关的背景下,对某一行政现象或行政实践活动作全面描述的案例;第三种是解释性案例,这种案例注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解释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某种结果,或者某个行政事件的发展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它比较注意去发现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这类问题。这样组合起来就有6种:单个探索性的、单个描述性的、单个解释性的、多重探索性的、多重描述性的和多重解释性的。(三)行政案例的功能1、提供实践知识;2、为案例使用者提供集思广益的机会;3、有助于提供学生的分析能力;4、有助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5、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和敏锐性;6、利于拓宽行政在职人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7、加强政界和学界的沟通。二、行政案例的教学与分析行政案例是管理案例的一种。行政案例分析法,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以结构简洁紧凑的书面形式,把一个个真实的行政活动情景描述出来,供教学或研究之用,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案例分析法首先诞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后来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在中国,行政案例分析法是个“舶来”概念.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全面和深入,因为中国的行政学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得以恢复重建,而行政案例分析法被引进行政管理学课堂更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一)案例分析教学中的教师角色(p19-20)行政案例分析教学与以前灌输式的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学生的独立与自治,鼓励学生自学和互学。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1、教练员——根据不同的案例要求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1)分析——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2、导演——组织、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课题讨论,课堂保证讨论气氛活跃、和谐、有序3、教师切忌扮演演讲者、讨论者和仲裁者(二)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学生职责(p21-22)学生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1、做好课前准备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耐心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4、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三)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p14-19)案例分析一般采取以下步骤:1、案例阅读与准备——结合案例的类型,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在限定的时间内抓住实质性有用的信息。2、讨论准备——选择好分析的视角和准备讨论的内容(包括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和看法、理清讲解的思路和逻辑)3、参加讨论,口头发言4、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分析报告要规范,一般要包括标题、正文(论点、论据和论证)和图表附录等(有些有)。文字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3000字。报告要简洁、客观(一般以第三人称写)、有理有据。报告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开门见山和夹叙夹议,前者用的较多。案例报告的撰写是一个训练和摸索的过程。(四)案例分析的基本要求(p23-25)31、案例要典型2、案例分析与讨论要围绕主题和材料展开3、要善于将案例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4、分析和讨论的过程要提倡争鸣5、适度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避免走极端三、行政案例的编写我们学习这么课程,不仅要知道怎么样来分析行政案例,还要学会怎样来编写行政案例。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学习编写行政案例的程序和要求。(一)行政案例编写的程序1、分析材料,拟定编写提纲2、组织编写3、修改润色(二)行政案例编写的要求总体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要让学员、教员、编写者、调研单位满意。具体来说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目标要明确2、选材要适当3、构思要巧妙4、描述要客观真实5、写作要讲究技巧,比如一般用第三者、过去式的口吻来写案例。(三)案例的格式1、标题2、说明(目的和适用性、掩饰的信息,及其他版权等相关说明)3、正文4、附录(表格、法律法规、图片等)5、思考题第二讲加快改善行政环境治理的案例分析1、本讲以案例分析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环境的改善与治理。主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案例1(p29-34)和案例2(p32-34)。我国现在目前的行政环境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官员要进行政绩考核,而政绩考核又以经济为主。这种环境对地方政府作为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本讲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如何改善和治理目前的行政环境。2、另外,稍微补充一点行政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行政环境——行政系统赖以存在的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本章主要涉及到行政环境的组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民族和历史传统等)、自然等各个方面。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的互动问题、行政系统内部的上下级的协调问题、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总特征等理论方面的内容。本讲主要是围绕行政环境这个大主题而转开。根据教材中案例的安排,本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问题:一、行政环境的基本知识二、结合行政环境的基本理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1和案例2。第二个问题是本讲的重点内容。一、行政环境的概述行政环境问题是行政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学提出的新课题。我们首先从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行政环境的特点和作用。生态学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食物短缺、能源紧张和资源破坏等环境危机的加深,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拯救环境的强烈呼声促进生态学的更大发展。行政生态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1947年,美国学者约翰·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一文,提出了行政生态问题。1957年和1961年,利格斯·弗雷德分别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模式》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公共行政生态学》,其后又连续发表了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他把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考察,并从行政的经济环境方面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模式:(1)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2)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3)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利格斯的论著确立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被认为是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此后,行政环境研究就受到行政学界和行政活动家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行政学界也以极高热情研究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4(一)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的。(解释举例)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行政环境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民族和历史传统、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经济环境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行政管理制度属政治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的总代表,它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但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起作用,不能不受以经济基础为核心的经济环境的支配和制约。主要表现是:(1)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产生和存在;(2)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目的和历史使命;(3)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等。政治环境主要是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国家政治制度,如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阶级关系、政党制度、立法、司法、军队、监狱等等。行政系统是政治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因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最直接。尤其以政权性质、政党制度、立法制度为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道德、国民心理、宗教等,人口、民族和历史传统均会对行政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二)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之间虽也有自然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但主要地表现为行政环境的需要和行政管理对这种需要的满足。像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发生作用一样,行政环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地和经常地向行政系统提出不同形式的需要,构成行政系统的资源输入。行政系统经过加工改造后,输出决策、计划、法规措施等行政产品.以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行政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围绕着需要提出和需要满足以及二者的循环往复而展开的。行政环境的需要是确定行政管理基本任务的客观依据。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主要是满足那些关涉到全民的、重大的、国家权力机关授权解决的那些需要,如水电、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三)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两大主题(1)自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极抗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军事对峙逐步让位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和平对话比之军事对抗有更强的呼声,那么行政系统主要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也侧重于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2)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行政系统的职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加强经济合作、贸易交流,创造投资环境等等。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指: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