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安全生产及现场文明施工控制分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7月目录5.1基坑工程...................................................................................15.2脚手架工程...............................................................................75.3起重机械.................................................................................235.4模板支撑体系.........................................................................335.5临时用电.................................................................................375.6安全防护.................................................................................445.7文明施工.................................................................................505.8职业健康.................................................................................575.9消防管理.................................................................................615.10其它.......................................................................................79—1—5.1基坑工程5.1.1基坑支护及开挖符合规范、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1)基坑支护应满足保证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的功能要求。(2)当基坑开挖面上方的锚杆、土钉、支撑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严禁向下超挖土方。(3)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2d后,方可下挖基坑。(4)开挖施工顺序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5)锚杆、土钉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度差不宜大于500㎜。(6)基坑支护应保证基坑周边(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7)基坑支护拆除施工注意事项:采用锚杆或支撑的支护结构,在未达到设计规定的拆除条件时,严禁拆除锚杆或支撑。5.1.2基坑施工时对主要影响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1)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地面的沉降监测。—2—(2)应根据环境调查结果,分析评估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形敏感度,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提出的各个施工阶段变形设计值和报警值。(3)支护结构施工和开挖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自身、已施工的主体结构临近道路、市政管线、地下室、周围建(构)筑物等进行施工监测,施工单位应用取信息施工法配合设计单位采用动态设计法,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及预防风险措施,并可通过采用设置隔离桩、加固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反压与配合降水纠偏等技术措施,控制临近(构)筑物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4)在基坑工程施工前对周边敏感的建筑物及管线设施采取加固措施。5.1.3基坑周围地面排水措施符合规范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1)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2)对坑底汇水、基坑周边地表汇水及降水井抽出的地下水,可采取明沟排水;对坑底渗出的地下水,可采用盲沟排水。(3)当地下室底板与支护结构间不能设置明沟时,也可以采用盲沟排水。5.1.4基坑地下水控制措施符合规范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1)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于地下结构外侧,距坡脚不宜小于0.5m。单级放坡基坑降水井宜设置在坡顶,多级放坡基坑—3—的降水井宜设置于坡顶、放坡平台。(2)排水沟、集水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排水沟深度、宽度、坡度应根据基坑涌水量计算确定,排水沟底宽不宜小于300㎜。②集水井大小和数量应根据基坑涌水量和渗漏水量、积水水量确定,且直径(或宽度)不宜小于0.6m底面应比排水沟底深0.5m,间距不宜大于30m。集水井壁应有防护结构,并应设置碎石滤水层,泵端纱网。③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后,排水沟与集水井的深度应随开挖深度加深,并应及时将集水井中的水排出基坑。④排水沟或集水井的排水量计算应满足下式要求:V≥1.5Q式中:V——排水量(m³/d);Q——基坑涌水量(m³/d),按降水设计计算或根据工程经验确定。(3)降水井随基坑开挖深度需切除时,对继续运行的降水井应去除井管四周地面下1m的滤料层,并应采用黏土封井后再运行。5.1.5基坑周边荷载符合规范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1)基坑周边1.2m范围内不得堆载,3m以内限制堆载。(2)基坑坑边严禁重型车辆通行,当支护设计中已考虑堆载和车辆运行时,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严禁超载。—4—(3)车辆载荷严禁超过设计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4)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5)基坑工程监测频率的确定应满足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要求。(6)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7)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①支护结构。②地下水状况。③基坑底部及周边上体。④周边建筑。⑤周边管线及设施。⑥周边重要的道路。⑦其他应监测的对象。(8)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对象。—5—5.1.6基坑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监测报警及日常检查符合规范、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1)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基坑类别、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当地经验而确定。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①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②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度加快。③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④超深、超长开挖或者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⑤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⑥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⑦支护结构出现开裂。⑧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⑨临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⑩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2)基坑工程监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6—①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的累计值。②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③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④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⑤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⑥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3)基坑监测工作要能给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期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结束。5.1.7基坑内作业人员上下专用梯道符合规范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1)基坑内宜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的专用梯道,数量不应少于2个。(2)梯道应设扶手栏杆,梯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m。梯道的搭设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要求。—7—5.1.8基坑坡顶地面无明显裂缝,基坑周边建筑物无明显变形(1)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定期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巡视,随时检查基坑位移(土体裂缝)、倾斜、土体及周边道路沉陷或隆起、地下水涌出、管线开裂、不明气体冒出和基坑防护栏杆的安全等。(2)当基坑周边地面产生裂缝时,应采取灌浆措施封闭裂缝,对于膨胀土基坑工程,应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及时反馈设计处理。5.2脚手架工程5.2.1一般规定(1)立杆垫板或底座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100㎜。(2)脚手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放线定位。(3)脚手架连墙件设置的位置、数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确定。(4)脚手架连墙件数量的设置除应满足本规范的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表5.2.1的规定。搭设方法高度竖向间距(h)水平间距(la)每根连墙件覆盖面积(㎡)双排落地≤50m3h3la≤40双排悬挑50m2h3la≤27单排≤24m3h3la≤40表5.2.1连墙件布置最大间距—8—(5)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②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③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6)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7)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8)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9)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当搭设抛撑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º~60º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再拆除。(10)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11)双排脚手架应设置剪刀撑与横向斜撑,单排脚手架应设置剪刀撑。(12)剪刀撑的设置符合规范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13)单、双排脚手架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应按表5.2.2的规定确定。每—9—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a45°50°60°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n765表5.2.2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②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或对接。当立杆采用搭接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③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14)高度在24m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两端、转角及中间间隔不超过15m的立面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15)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24m;双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高度超过50m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分段搭设等措施。(16)钢管①脚手架钢管宜采用Φ48.3×3.6钢管。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