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2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科卫支出基础设施投资财政用于“三农”的投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辅助社会保险项目(工伤和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Ⅰ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第一节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共同之处是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一: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其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主要有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费(经常性支出)。区别二:前者目的是满足纯社会共同需要,由政府无偿提供。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社会消费性支出(经常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需要设立行政管理、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等各类行政机构,则行政管理费成为国家支出的基本内容之一。——同时,国家为执行对外巩固国防的职能,需要建立军队和军事设施,则国防费构成国家的另一项基本支出。二、行政管理支出广义范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交。——一般公共服务: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公共安全:武装警察、公安、检察司法等——外交: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对外合作交流等行政管理支出按费用要素区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公用经费: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公务费——是指,用于行政单位日常工作的办公费用。——包括办公费(笔墨纸张、清扫用具等)、邮电费、水电费、会议费、公用取暖费、差旅费、调干旅费、驻外机构人员出国回国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用油和燃料费、场地车船租赁费、公路养路费等。注意:概念界定(了解)修缮费——是指管理房屋、建筑物和各类设备维修所发生的人工、材料及费用支出,以及公房租金和不够基建立项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另还包括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按有关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列入修缮开支的修购基金。设备购置费——是指建设项目购置或者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各种国产或者进口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用,由原价和运杂费组成。业务费——主要是指与职能相关的费用。——业务费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担负的专业任务所需的消耗性费用和购置低值易耗品的费用。——包括:1.防治防疫用的消耗性医药卫生材料费;2.为进行科学实验购置的工具器具等低值易耗品、化学试剂、材料以及专业资料印刷、科学考察研究费用;3.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验费、生产实习费、资料讲义费、招生经费、毕业生调遣费、教材编审费、业务资料印刷费等;4.财政、税务、统计、财务部门的账簿、表册、票证、规章制度、资料、材料的印刷费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发展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五”(1953-1957)至“四五”(1968-1972)期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指标不但没有下降,而是呈不断上升的总体趋势。从数据来看,1978年4.37%,1995年12.8%,2001年6.4%,2005年14.3%,2008年达22.6%。客观上要求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同时加强行政管理费的管理和约束,提高行政经费的效率。——“双管齐下”关于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七次大的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198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七次大的改革,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以及2003年、2008年、2013年的改革。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实行事业单位改革1988年,最大的特点:提出政府职能转变1993年,中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精简20%的人员1998年,中国特色行政管理2003年,设立国资委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企2008年,大部制改革,组成部门拟调整至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2013年,中国大部制改革机构改革历程:1982年国务院100个部门裁了39个;198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由原有的67个减为60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1998年,国务院的40个组成部门,仅保留29个;2003年设立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从投资型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务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大部制改革催生行业机遇有关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案例一——核定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限额:“公务费”而非“公用经费”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准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有些财务检查人员,对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限额的确定产生了误区,即按“公用经费(支出)”的2%核定招待费限额。解析:文件明确指出,核定招待费限额标准的依据是“公务费”,而不是“公用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是指用于单位公务活动的开支,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用及设备购置费等。“公务费”包括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公用取暖费、工作人员差旅费、调干旅费、调干家属旅费补助、驻外机构人员出国回国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燃料费、保险费和养路费、牧区办公用马用车费、场地车船租赁费等。“公务费”是“公用经费(支出)”的其中一项,显然“公用经费(支出)”发生额大于“公务费”,因此,用“公用经费(支出)”做基数核定招待费限额也就过大。产生的后果是,由于缩小了招待费超支额的差距,则程度不同地包容了单位的违纪行为。案例二:“三公”经费公开成效:官员因公出国大幅下降2013.4.182012.10.26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批公款出国(境)旅游案件得到严肃查处,公款出国(境)旅游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规模大幅下降。2010年,全国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数、人次数、经费数与2006—2008年3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47.1%、43.9%、32.6%,节约经费14亿元案例三:让公务卡管住“报销式腐败”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确保2012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10月24日《人民日报》)强制推行公务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公务开支中用刷卡消费的方式取代原先的现金结算,方便快捷;二是规避原有报销制度的漏洞,防范公款被私人“惦记”。两个因素中,后者更是关键。三、国防支出国防支出作为国家基本支出之一,在公共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日益成为政府干预和影响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由于受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国防支出常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近年来,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国防费的合理适度增长。(2012年3月4日李肇星就去年国防支出答记者问)中国政府按照国防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国防费实行严格的财政拨款制度,每一年的国防费预算都纳入国家预算草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中国国防费主要由人员的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这三部分组成,包括新型武器在内的所有武器装备的研究、实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费用也都包含在每年公布的国防费预算内。——国防费的保障范围,具体包括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及国防科研事业和国防动员,并负担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军人子女教育、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国防支出的发展现状总体上,从国防支出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处于低水平。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费规模。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6702.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676.04亿元人民币,增长11.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三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5%,全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0.3%,而国防支出年均增长13%,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33%下降到2011年的1.28%;国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6.68%下降到2011年的5.53%。第二节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一、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属性购买性支出、经常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其劳动属非生产劳动,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劳动者还消耗物质财富;相应地,该支出均属非生产性支出发展现状: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教育、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合计占总支出的比重,按改革前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计算,1978年10%,2005年哦18%,按新的科目分类计算,2008年已上升为22.1%。——表明,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份额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教育支出(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根据教育的不同层次,其属性和提供方式不同•义务教育属纯公共物品,政府完全提供•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物品,具体分析:——高层次教育旨在提高公民素质,为国家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正外部性——受教育者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有可能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及更多提升机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而,可以向受教育者收费,也可以由私人举办。实践中,通常发展中国家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科技源于教育——避免或减少教育分配不公——教育资本市场具有不发达和不完善的特点,金融部门不愿轻易发放贷款,由政府主导教育服务并为教育提供贷款担保,可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二)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结构教育经费规模——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大两个指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概念界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有国家财政拨付的,也有学校自筹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就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教育方面的开支。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概念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我国政府教育投入的比重P81项目199520002001200220032004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3.13.84.24.64.64.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32.62.82.92.82.8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20.212.023.820.610.916.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5.116.313.714.114.014.1表4-6我国政府教育投入的比重(%)年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