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简介王用钊一、“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教育”(一)什么是“环境保护”?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社会经济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于是“环境保护”成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这一术语由此被广泛采用。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境保护的内容: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另外,环境保护还包括: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开展和普及环境保护教育等。(二)为什么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基于对环境变化现状以及人类环境观的深刻认识1、人类需要深刻认识和解决已出现和潜在的种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恶化问题2、人类需要深刻认识和反省自身的环境意识和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通过环境教育,使人们了解到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过程;激发人们自觉的保护和改造环境的热情;在培养人们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防止新环境问题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们把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公德和应尽的义务3、引导人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主体)环境(客体)用可持续发展观念,重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自身的增长和需求的增长应该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要考虑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再生能力和承载能力。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义务”1989年美国亨格福等人提出的中学环境教育目标和课程模式目标的4个阶段:要求学生具有生态学基础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要求学生具备调查和评价环境争议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解决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一)什么是环境保护课程的教育目标?二、《环境保护》作为课程的特点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目标: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初步学习有关的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跨学科性特点生物学科:生物3:稳态与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内容标准: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具体活动建议: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生态工程具体内容标准: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生态工程实例。化学学科部分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调查当地水污染及治理的情况;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洗涤剂。选修1:化学与生活——主题3:化学与环境保护通过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意见。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并能说出减少大气污染的原理和方法。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调查并讨论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办法。调查当地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讨论并改进意见。1.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特点:环境保护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在环境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贯穿于整个地理教育当中单独设置《环境保护》选修课(三)作为地理学科的《环境保护》课程2.作为选修课的《环境保护》课程选修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本课程是地理必修课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地理学科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3.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环境保护》的课程意义:本课程包含对未来公民的品行教育,将丰富和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本课程包含环境科学教育,将丰富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科学教育本课程强调实践性,将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教育为地区发展服务。特殊意义:培养人类在青少年阶段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意味着未来环境会具有良性和美好发展方向。课程标准(部分)教材(章)1.环境和环境问题第一章环境和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4.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5.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三、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课标第1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伦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逻辑结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表现特点原因案例分析(环境演变)当代新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环境和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难点分析•环境的范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环境的范畴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它研究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是与非。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准则。1、尊重与善待自然: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的生活(最小伤害性原则、比例性原则、分配公正性原则、公正补偿原则)。体现着从地理学角度对自然的人文关怀。2、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人文精神: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本章作为概论,有较强的理论性。要靠典型的案例把本章的观点支撑起来。周口店的环境变迁/八大公害事件/北极地区化学污染▲抓住矛盾谈原因,从更高层面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可多结合本土实例。▲要重点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持续而和谐。课标第4部分:环境污染与防治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逻辑结构环境污染与防治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污染源污染物过程与危害污染防治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教学目标: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与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重难点分析•自然界的自净作用•水体的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自然界的自净作用•水体的污染物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每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有不同的侧重点:水污染侧重成因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侧重危害;大气污染侧重防治。不要面面俱到。课标第2部分:资源问题与资源利用保护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采取的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逻辑结构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化石燃料开发利用多元化能源结构水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保护淡水短缺耕地减少一些矿产枯竭(主要资源问题现状)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性质)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化石燃料与能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三节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重难点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危害•中国耕地压力的根源•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化石燃料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措施•解决可再生资源水、土地资源问题的具体措施•资源问题必须与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结合起来•选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成功案例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的危害•中国耕地压力的根源•矿产资源短缺紧迫性•资源的供需矛盾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化石燃料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措施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所积累并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解决可再生资源水、土地资源的具体措施土地质量与土地退化概念一: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土壤侵蚀、草场退化、荒漠化、盐碱化、污染等。概念二:由于一种或多种营力结合以及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旱农地、灌溉农地、牧场和林地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及丧失,其中包括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例如土地的风蚀、水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退化和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对每一类资源问题的讲述,都有意增加了资源分布的知识。P37中国水资源丰歉地域差异略图P43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P44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P49中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P51我国可开发水能的分布课标第3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作用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逻辑结构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特点草地现状湿地原因特点防治森林分布减少保护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重难点分析•森林的生态功能及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草原退化的原因与保护措施•湿地消失的人为原因及保护措施•生物灭绝的原因及后果•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的生态功能及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亚洲•草原退化的原因与保护措施载畜量:载畜量的单位是每公顷草地可以合理养殖的牲畜的头数,总载畜量是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它其实是一个临界值,如果达不到载畜量即没有充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破坏,所以它从一个侧面表示出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状况和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载畜量也是一个动态的值,如果对牧场的管理较好,载畜量就会提高,相反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到土地荒漠化。•湿地消失的人为原因及保护措施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既不像陆生系统那样干,也不像水生系统那样有永久性深水层,而是经常处于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浅水层覆盖。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条件和水成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湿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主

1 / 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