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1.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⑴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⑵第二个主要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前进;⑥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合研究。⑶人类行为的分类:①依范围:狭义(指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④是否符合常规、社会规范:一般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标准、个体的主观体验。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基本行为;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预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思考及学习的行为。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所以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3.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⑴各年龄阶段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影响行为的发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发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发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非常不良,影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很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很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然存在。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生理—心理—社会框架⑴此架构的基本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2-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持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影响目前事情的状态;②发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影响)目前事情的发展。⑷生命历程/生命跨度:孕前、受孕、出生、婴儿、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5.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⑴本我、自我、超我本能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我在发生上先于自我,人生之初,只有本我,没有自我,自我是后天逐渐从本我中派生出来的,它没有自己的能量,靠本我提供能量。⑵心理性欲发展阶段①口唇期:0~1岁,个体的主要满足与口唇相关的性欲活动。如吮吸、进食。②肛门期:1~3岁,个体从排泄过程中获得满足。③性器期:3~6岁,儿童在压抑对异性父母的爱慕之后,与同性父母建立认同,主要满足途径在生殖器地带。④潜伏期:6~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期躁动。⑤生殖期: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出成熟的性特征,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6.埃里克森的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发展八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冲突与冲突解决后会形成的品质⑴自我及同一性同一性指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⑵人格发展八阶段①婴儿期(0-1岁)主要冲突与任务: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重要的联系:照护者;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形成的美德:希望②幼儿期(1-3岁)主要冲突与任务: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形成的美德:意志力③儿童早期(游戏期,3-6岁)主要冲突与任务:主动还是内疚;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克服内疚感,发展自主创造性形成的美德:④儿童中期(6-12岁)主要冲突与任务:勤奋还是自卑;重要的联系:父母、教师;任务:勤奋学习形成进取、奋发的人格形成的美德:⑤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冲突与任务: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美德:忠贞-3-⑥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冲突与任务:亲密还是孤独;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任务: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形成的美德:爱⑦成年中期(25-65岁)主要冲突与任务:繁殖还是停滞;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形成的美德:关怀⑧成年晚期(老年期,65岁以上)主要冲突与任务:自我整合还是绝望;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形成的美德:智慧7.克尔伯格关于道德自我的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具体内容⑴前习俗水平。阶段①: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阶段②:工具性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⑵习俗水平。阶段③:人际关系的定向或好孩子的定向阶段;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⑶后习俗水平。阶段⑤: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阶段⑥: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8.行为主义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要点;斯金纳的基本理论观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强化⑴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要点:强调行为是研究目标,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强调s—r模式,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⑵斯金纳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不是外显反应,是外界或与外界打交道的那一部分。⑶班杜拉的理论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最显著的的特点在于,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学习者本身不直接介入,只是通过观察去模仿。②替代强化:通过看到他人受到赏或罚而强化行为的结果。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图式和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认知发展四阶段划分及其特征⑴图式和认知结构:图示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人早期的图示是人类长期进化、物化到大脑里去的(遗传的),人的图示会增加。⑵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外界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模式或结构中,以此来获得知识;顺应是指:个体受到刺激和环境作用,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或构建新图示,处理信息系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过程。⑶认知发展四阶段划分及其特征:阶段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感觉和动作发挥其图示功能,有本能性反应目的性活动,对物体的认识具有恒常性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能以符号为中介代表实物;能使用语言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只能看到某方面,缺乏守恒能力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能理解可塑造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能进行抽象思维,能按照原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能按照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10.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4-⑴基本假设前提:人要生存,其需要能影响其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满足其行为。需要是分层次的,只有得到低层次才能得到高层次需要类型分层需要基本需要(缺乏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生长需要(成长性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1.家庭的定义、社会特征⑴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的社会功能单位。⑵家庭的社会特征:①具有历史性。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②是一个变动的社会体系。内部:家庭本身是一个社会体系;外部:家庭处于社会体系中,受社会系统影响;③是一个社会群体。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持续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该集体能满组群体成员的工具型和情感性需要;④是一种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归责原则,规范人类的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场所。12.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含义及特征⑴核心家庭:①含义: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②特点:人数少、关系单纯、家庭关系亲密、结构简单。⑵扩大家庭:①含义: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②特点:扩大家庭规模较大,累世同堂,人丁兴旺,但等级森严,实行家长制,家庭经济、家务、财产乃至青年男女的婚姻都由家长安排或控制;其居住规则通常是从夫居或父族同居,重血统,重传宗接代,重封建伦理道德,重父权、夫权,男女不平等。13.家庭的功能及生命周期⑴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功能、其他功能⑵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人是行动者也是反应者,家庭成员的增加与减少是互动的重要变项,家人在同一场景的互动不等于在其他场景的互动。①杜瓦尔的生命周期理论:激素的转变(如新生儿地诞生)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②八个阶段:夫妇家庭、抚养家庭、学前儿童抚养家庭、入学儿童家庭、青少年家庭、家庭成员出走阶段、中年夫妇家庭、老年夫妇家庭;③该理论包含两个基本思想:家庭是有周期有任务的;④批判: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况,如子女先亡、丁克家庭。14.家庭关系的特征⑴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⑵以婚姻和血缘为发展根据⑶具有明显的代际性⑷贯彻人的一生⑸具有亲密性、一体性15.影响胎儿发育的生物、社会因素有哪些⑴心理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5-①胎儿的感觉发展:视觉、听觉、触觉②胎儿情绪的发展:孕妇焦虑容易使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情绪问题;精神刺激对头3个月的孕妇伤害最大;孕妇情绪紧张可导致胎儿血压升高;妊娠态度对胎儿的身心发育影响最大。⑵社会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和结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气氛、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②社会政策:人扣政策、社会福利措施、有关婚姻的各项规定③社会政治格局: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在此状况下,孕妇的营养、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胎儿的生育。④婚育观念:近亲结婚、重男轻女、晚婚晚育、流行的关于胎儿孕育的观念16.安斯沃斯陌生情境、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分别是什么?⑴依恋的发展阶段(p263)①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②形成中的依恋:3~6个月,选择性的社会反映阶段③依恋明确建立期:6~24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④伙伴关系行为期:24个月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⑵依恋的类型(p266)①安全型依恋。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②焦虑-—矛盾型依恋。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③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17.幼儿游戏理论有哪些?幼儿游戏发展的意义是什么?⑴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的不同,将游戏区分为六种:空闲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⑵根据游戏自身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儿童参与游戏方式的不同,人们通常还将游戏区分为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表演游戏、幻想游戏和竞赛性游戏。游戏的意义:①快乐经验的获得;②认知能力的提高;③社会性的发展;④性别的社会分化18.儿童社会交往的特点有哪些?儿童期主要的社会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⑴儿童社会交往的特点:①友谊的发展: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②朋辈群体:在相应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有明确或暗含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