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第一章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一、人类行为1、人类行为的涵义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教材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行为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三部分组成,分为三个行为层次。人类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判断标准第2-3页(3)正常行为通常指同时符合下列标准: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4)正常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社会环境。多样性: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行为。动态性:各种环境的变化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指向性:人类行为有其固有的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可控性:人类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如婴儿的运动行为。二、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的需要。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2、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2)人类行为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也包含了对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2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沙依仁的概括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人类行为也能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人在情景中是社会工作用来描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把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从整个系统(生理、心理、社会系统)着手,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生命历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视角(1)生命历程是指人的一生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2)基本原理埃尔德总结了生命历程视角的六大原理:A人类生活与历史时间的相互作用性B生活的时间性C生活的相互依存性D选择时的个人能动性E人生历程轨迹的多样性F风险与保护的发展性3、“先天”和“后天”理论(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其创始人是高尔顿(高尔顿,英国人类学家.1822-1911),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8),他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观点出发,过分强调外显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提供了某一刺激(S)就可以预言有机体的反应(R)。(3)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决定论人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生理缺陷和智力缺陷是历史的产物,同样也需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些规律:个年龄段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影响行为的发展及转变程度不同,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定型,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就比较大;社会环境转变程度大,或非常不良,影响个人行为就比较大;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似或相同的认为或人格特征;幼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影响以后的发展。四、人类行为的主要理论1、系统理论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2、心理动力学又称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学。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3、毕生发展理论是关于从胚胎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的研究。有的也翻译成“生命全程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发展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人的身心发展不能脱离某一时代的社会环境。对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批评主要在于,它的解释主要在于个体,主要是个体心理学层面的发展理论。没能综合考虑历史、社会、个体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3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斯金纳、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6、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7、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认为人类的交往是一种相互交换的过程。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得最大的利益,结果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8、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它认为,人不仅有实现自我的潜能,还有超越自己的倾向,个人能超越自己,与更大的整体相融合、相认同,并能通过超越自己得到美好、高尚和愉快的体验。9、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10、增权理论“增权”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思考题:人类行为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怎样判断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4、如何理解生命历程视角?第二章系统理论一、系统论的核心思想1、系统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2、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二、早期结构派学者的观点早期结构功能论思想可以归纳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互相依存。1、孔德的结构观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否则会造成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2、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4斯宾塞用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与国家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有机体。斯宾塞还将社会及其组织比拟为人的集体。人体的生存要有营养、循环和调节3个系统,社会的生存也依赖于相应的3个系统:社会的工业组织向社会提供必要的产品;社会的商业组织,像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样,把营养输送到集体的各部位;以国家为首的社会政治组织,像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调节各部分,使之服从于整体。3、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他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有相同的信仰、道德和行为规范,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他认为,社会发展表现为一个从机械团结型社会向有机整合型社会变化的趋势。三、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他认为,“社会行动”是指在一定文化和物理环境影响下,人们有意识、有目标的导向行为,任何行动都不是主体心理动机的简单后果,行动总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适应:体系总是与环境处在某种关系中,为了能存在下去,就必须在二者之间建立起适应关系,要么顺应环境,要么控制环境。目标达到:行动体系有它的目标,要界定子目标,动员所有资源去实现目标。整合:行动体系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可由更小的子系统组成,必须要协调体系内的各个部分,减少矛盾。模式维持: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按一定的规范模式进行的。四、一般系统理论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要点如下:1、整体性虽然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2、关联性关联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3、动态性系统的有机关联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系统的动态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系统内部的结构状况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其二是系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4、层次性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五、生态系统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强调生态系统(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它注重的是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来考察,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之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不只是案主个人的范围,而包括家庭、群体、社区和制度等。社会工作者的目的就是提升案主能力,帮助案主适应社会系统,同时改善系统的状况,使之更符合案主的需求。思考题:1、简述一般系统论的主要观点?52、简述生态系统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3、如何理解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第三章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意识和无意识(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2)无意识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3)前意识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