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特色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特色报告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二○○七年五月i目录一、发挥组团式城市的建设优势,实现五区同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工作由城区向农村辐射...........................1(一)大胆创新环保考核机制,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21.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22.创新政绩考核办法,科学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2(二)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五区创模指标同步达标.......................................3(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由市区向农村辐射....51.以村改居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契机,全面建设城乡一元化社会.....................................................52.以创卫生镇(村)为抓手,加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63.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载体,推进环境保护由城市向农村辐射.7二、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8(一)抓规划,严管理,建设集约园区和专业镇,打造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载体.............................................8(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一个ii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111.着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22.实施产业布局调整.................................12(三)突出重点,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14三、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实施城乡河流综合整治,重现岭南水乡特色..........................................16(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规划指引、措施得力..........17(二)狠抓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18(三)狠抓水环境整治,重现岭南水乡特色................21四、实现“数字环保”建立高效、完善的环境管理新机制..23(一)构建数字环境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能..............23(二)构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提高环境监管能力........25(三)构建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提高技术支持和环保决策能力.....26五、创新投融资体制,全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走上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良性轨道................................28(一)成功推出二十多个污水处理市场化经营项目.......28(二)垃圾处理业全面推向市场........................29(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入珠江综合整治项目.........291佛山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特色报告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中山、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珠三角西岸的重要城市,也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的佛山享有“四大名镇”和“天下四聚”之一的盛誉。2002年底,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佛山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现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五区,总面积为3848.49km2,市域总人口为585.83万(含暂住人口)。佛山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五区共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决定以创模为抓手、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改善和市民、社会得实惠为目的,开展了声势浩荡的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结合佛山的特点和实际,力求使创模工作创出实效、创出特色、创出成果。一、发挥组团式城市的建设优势,实现五区同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工作由城区向农村辐射行政区域调整后,市政府先行编制了《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规划以“制造业高度发达、岭南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为城市发展定位,以“簇群模式、多级格局、组团城市”为空间形态。我市大胆创新冲破行政区划的束缚,规划建设“2+5”组团城市,按照“三统一、三属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排,属地实施、属地管理、属地受益)的原则,加快组团城市建设步伐,增强组团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2和凝聚力,使各生产要素按照提高效益、增强效能的原则合理集约,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大胆创新环保考核机制,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1.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市、区分别制定了详细的环保责任考核办法,形成市对区,区对镇(街道办)完善的环保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环境保护工作亦因此从城市中心区延伸至城镇中心区及乡镇,大大促进了乡镇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多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环保责任考核,全市环保工作已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职能部门统筹监管、各司其职,市区镇统一部署、三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有效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使环境保护参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融共赢。2.创新政绩考核办法,科学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我市在研究制定“十一五”时期各年度的经济社会考核办法过程中,大胆创新政绩考核办法,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经济社会考核工作从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指标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考核中增加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城市生3态环境指数”两项社会发展方面的考核指标,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如果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注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仍以发展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行业为主导行业,将影响领导干部政绩。这种创新的政绩考核工作办法,彻底扭转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有效促进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市还制定了佛山市建设集约型工业园区评估考核(试行)办法,设置集约用地、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建设与管理4项指标,其中,环境保护指标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及审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考核环保基础设施按规划要求建设,实施废水集中处理,管网完善、清污分流,集中供热供汽)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三个分项指标,集中体现了区域环评、环保基础设施超前建设、集中治污、达标排放的环境管理要求。(二)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五区创模指标同步达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决定以创模为抓手,加强环保管理和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为了高标准开展创模工作,我市在创建之初就要求各区按照创模指标要求,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确保全市及各区的创模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特别是在规划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时,要超前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指标要求,而且还要经受住未来指标考核要求的提4高。经过四年多的攻坚破难,环保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取得重大突破。环保投资大幅增加,2005年达63.29亿元,比提出创模前的2002年增加35.63亿元,翻了一番多,其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集中供热、园林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49亿元,比2002年的19.06亿元增加14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高明、三水两区实现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零的突破。2003年至2006年,我市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7.74万吨/日,2006年总处理能力达到80.54万吨/日,是2002年底的5.3倍,高明、三水两区结束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的历史,目前各区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创模考核要求;2003至2006年,我市在已有南海狮中垃圾填埋场(2005年封场)、南海环保发电厂、顺德垃圾处理中心一、二期(2005年关闭)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处理能力600吨/日的顺德垃圾处理中心三期工程、1500吨/日的高明苗村白石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处理能力300吨/日的三水马鞍岗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高明、三水两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各区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公用事业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以前,5公用事业全部由政府投资和经营的模式和观念严重困扰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污水处理厂作为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2003年,顺德大门污水厂成为全市首个采用BOT模式建设与运营的市政项目。2004年以来,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由污水处理逐步向垃圾处理、城市燃气、公交线路、环卫保洁、园林养护等方面延伸,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对城市可经营性项目实行投资产业化、运作市场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入我市公用事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今,推出的项目共有30多个,涉及投资总额约20多亿元,其中,成功推出二十多个污水处理市场化经营项目,垃圾处理业也全面推向市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3至2006年,共投入2亿多元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了市级环境监测中心大楼,购置了1台装备先进的环境监测车,建成了23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和7个水质自动站,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市的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系统。同时,还投入近2600万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现已有73家重点污染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实现了污染源的实时在线监控。(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由市区向农村辐射1.以村改居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契机,全面建设城乡一元化社会佛山农村经济增长迅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6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土地、人口、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差异,佛山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在2006年以前,纳入两个百万人口、五个三十至五十万人口城市组团规划范围的建制镇逐步改为街道办,村委会改设为社区居委会,纳入中心镇规划范围的村委会也要改设为社区居委会,为我市城乡一元化社会的全面建立和实现“同城生活、同城便利、同等待遇”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我市通过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公共设施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农村电网覆盖率、电视和电话通信网络覆盖率、通邮率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8.5%,村道路硬底率达98%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7.3%,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后平均就业率为58%。2.以创卫生镇(村)为抓手,加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和各区政府把创建卫生镇、卫生村作为发展环境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载体,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把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中,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建设和改造,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环境卫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至2006年底,我市7已建成“国家卫生镇”15个、“广东省卫生镇”4个,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