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通常需要使用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你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课本第72至74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准备与方法: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参考资料,少熬夜!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四、知识应用及拓展。1、理解试商。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3、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板书设计:秋游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184÷46=教学反思: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参考资料,少熬夜!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学具准备:三张圆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学生演示烙饼法。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拓展延伸: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参考资料,少熬夜!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234同时烙两张饼快速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1815烙饼方法最少所需的时间(分)691278910212427304、探究规律。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参考资料,少熬夜!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1、引领理解题意。2、全班交流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新知学习(一)画圆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1)用圆形物体描圆;(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3)用圆规画圆。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参考资料,少熬夜!(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4、介绍墨子的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