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例锦集【实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例锦集【实用4篇】作为一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精心备课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教材和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一下教案是怎么写的!以下是网友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高中生物教案【第一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二、教法设计: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考资料,少熬夜!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成熟植物细胞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1)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2)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二、水分的运输[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1、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根导管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三、水分的利用: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四、水分的散失: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五、合理灌溉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高中生物教案【第二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参考资料,少熬夜!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学习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新课讲授1、色盲症的发现参考资料,少熬夜!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提问学生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1、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2)果蝇:眼色等。二:人类红绿色盲症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2、遗传特点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参考资料,少熬夜!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1]伴Y遗传:(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3)典型希普图[2]伴X显性遗传:(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②患者中性多于性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3)典型系谱图[3]伴X隐性遗传(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1)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典型系谱图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填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填写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黑板练写思考回答学生观察、讨论学生聆听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填学案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依据释疑→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呼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巩固练习(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A)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孩D.祖母→父亲→男孩(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