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汇聚【通用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汇聚【通用5篇】作为一名勤劳的人民教师,经常需要写教案,教案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一下教案是怎么写的!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准备】教师: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课件设计思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参考资料,少熬夜!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学生: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学生:从图“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理由)(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据图归纳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参考资料,少熬夜!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教学反思】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初中地理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生:阅读。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师:到各处观察,指导。参考资料,少熬夜!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生:会消失。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活动:讨论。总结: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初中地理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与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