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打造人文环境殚智竭力谋求和谐发展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督导自评报告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创建于1988年,当时座落于三跃乡东岳庙偏殿。1995年迁至现址。学校现有教职工22人,在籍学生63名,寄宿生32名,设聋、培智两类教育,共7个教学班,是一所小规模的综合性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我校对照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的标准,与时俱进,扬长补短,不断寻求发展的新突破点,确立了“先办成规范的有一定内涵的学校,再办成有个性的特殊教育学校,最终创建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特殊教育学校”三步走发展策略。学校在“一切为残疾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坚持“以学生个性潜能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为重点,以学校教育特色发展为方向”的办学思路,凝心聚力打造特教人文环境,殚智竭力谋求特教和谐发展,努力探求“教育教学、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职业训练、随班就读指导”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学校先后多次被授予“镇江市特殊教育先进集体”、“镇江市安全文明校园”、“扬中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精心建构一方人文天地爱心是我们的基调,耐心是我们的音符,细心是我们的节奏,精心是我们的鼓点,恒心是我们的动力,心心相连,奏成一首人文教育之歌,贯穿于我们工作的点滴中,浸润于我们的承诺中。1.创设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残疾孩子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是我们的渴求。我校占地6600平方米,生均106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生均36平方米。校园虽小但敞亮别致。近五年,校园建设投入资金近150万元。隐性人文环境的建设更是学校不遗余力的追求。红绿相间的塑胶运动场四周的风景旖旎的励志宽幅壁画,精心布置的宣传橱窗,以及各层教学楼分别以“文明礼仪、自强不息、才艺展示、学会生活”为主题展示的名人名言、学生作品等等均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品位、现代气息和人文精神。教室布置更贴近、符合学生特点,充满童趣且饱含教育。2.配备一流设施设备健全功能室是学校因生制宜、康复矫正、挖掘潜能、发展多元智能、实施特殊教育的基础。现设有科学实验室、律动室、益智室、微机室、竹编室、烹饪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学室、康复训练室等功能教室。学校还配备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高清晰度的数码投影仪,架构了闭路有线电视,建立了校园网与教学资源库,各教学和办公点均安设了网络端口,每班实现了笔记本电脑与电视机联通的班级媒体教学模式。如今学校拥有29台电脑(8台笔记本),师机比达1.6:1,生机比达3.3:1,为学校实现网络管理,教师上网学习,学生网上冲浪提供了优越的条件。07年底,学校通过了“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评估。06年学校为所有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改造了学生卫生间,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这在全省特教学校中为数不多。我校还严格按照市卫生监督所的要求,将食堂进行了小规模扩建,完善了配餐间、生食间、蒸饭间等,做到了生进熟出互不交叉;炊事用具每日消毒,食品取样备查等。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量近4000册,生均50册以上;学校还为教师订阅了教育报刊杂志30多种,建立了电子阅读通道。3.综治工作常抓不懈安全是学校紧绷的管理之弦。我校是综合性寄宿制特教学校,学生的安全是学校教职工重要的工作职责。由值班行政、值班教师、生活管理教师、门卫组成24小时全天候的监护工作网络,行政、教师值班必须及时到岗换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举动,杜绝出现无监控真空。还制定了各项紧急预案,责任分配到人,经常进行紧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学校经常专题研究综合治理安全工作,安全教育周周讲、月月讲,我校还定期进行人身防范、交通安全、安全自救等安全教育,每学期邀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来校讲学,每学期组织一次消防逃生演习,增强了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基本杜绝各类安全隐患,为学生营造了卫生、安全、文明、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05年被评为“四星级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单位”。4.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安全、卫生、健康、舒适、融洽是我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方向。针对培智生自我清洁意识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得到的家庭关心甚少,心理问题多等特点,健康保健工作自然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建立了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的晨检制、日观察记录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上报、处理。学校定期对学生宿舍进行卫生消毒,定期、不定期晒、洗学生被褥,有效杜绝了疾病传染源,学校还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预防意识。每日下午全校集中开展1小时的集体舞和体育锻炼活动,有计划地安排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垫上活动等项目,既传授了活动技巧,进行了康复、矫正训练,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机体抗病能力。对学生中所表现出的不健康的情绪和言行,每学期都要组织若干次青春期教育,同时学校还利用舒心室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心里压力,逐渐滋养平和心态,培养他们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校食堂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每周制定多样化食谱,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一定费用资助、改善学生伙食,家长们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满意度高。5.做好寄宿管理教育化工作为合理利用生活处理时间段、晚自休时间段来组织寄宿学生开展适宜的娱乐、学习活动,让寄宿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成为课堂教育的自然延续,学校制定了具体要求:周一课外阅读、周二文娱活动、周三课外阅读或游戏、周四影视欣赏。值班行政和生活管理教师分工协作共同负责。有序的安排,有效的监督,使寄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尊重差异、激活情趣、开发潜能、发展智能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如何有创意地开展特殊教育,让每位残疾孩子获取接受教育的愉悦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更好地落实“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群策群力为学生搭建一方自主发展的平台。1.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五育德为首,让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是学校德育的归宿。我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各教育个体的教育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校园广播、学校资讯信息之窗、班晨会、学科渗透、家长学校等载体,以形成学校立体、全方位、全程德育教育模式。学校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已成为学校独特的风景,师生在国旗下同唱国歌(聋生打手语),每周担纲教师按学校既定的周教育主题宣讲,全校各班利用晨会、班会课深入剖析、拓展延伸。学校还积极开辟德育渠道,挖掘德育资源,以追求德育效果最大化。近年来,学校积极发挥德育基地教育功效,引导学生走出封闭校园,走进社会,感受道德碰撞,接受新的洗礼,丰富学生道德内涵。与社区、烈士陵园、看守所、国土公园、消防大队、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组织长期共建,让学生在参观、访问、瞻仰、游乐、见习、劳动实践活动中明了“融进社区是走进社会的桥梁”的内涵;理解“缅怀烈士,珍惜今天”的必要;感悟“遵纪守法,踏实做人”的意义;萌生“惜土如金,珍爱土地”的愿望;体验“学习一技之长,自力更生”的价值。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并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是我校育人的起点和基本目标。学校没有因为教育对象是特殊学生而降低常规教育要求,从学生进校门问候老师,走好路,扫好地,唱好歌,行好礼开始,到上课遵守纪律,做好操、认真作业、文明待人起步,甚至在家礼貌待人,谦让感恩,一点一滴都是必须严格规范要求。学校持之以恒推进“好习惯伴我行”活动,将习惯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渗透了其中,逐渐让每位学生言行举止文雅起来。“好习惯伴我行”活动成为我校德育的极好支点。05年聋生施颖获“扬中市十佳少先队员”称号;06年我校聋生王璐在镇江市中小学形象大使活动评比中获“文明礼仪之星”称号。2.实施个别化教育,关注个体发展特殊教育是人性化教育。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最佳方式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实施个别化教育、实施班际间流动式学习。近年来我校通过了解个体、诊断个体,明晰了个体的知识起点与学习、教育需要,通过反复斟酌,确定每位个体的长期目标,将长期目标分解若干短期目标,依据小步化、系统化、明确化和数据化原则,制定实施方案,本着探索更好、更适合个体发展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微调完善。实施班际间流动式学习也是我校常规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根据培智部各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课程计划进行微调,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接受能力的情况重新编班。什么样的学生,他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他们什么。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同学,有的同学这个科目在本班上,另一个科目则会在更适合自己的班级上。要求每位教师时刻关注每位学生个体的特点、研究个体发展的需要与有效教育教学措施。为了让教师更有效地实施集体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我们邀请专家实施理论引领,开展专题沙龙活动,教师们勤观察,勤记录,勤摘抄,勤实践,勤反思,勤探讨。天道酬勤,阶段性评估中,每每看着那沉甸甸的个别化教育过程记载,教师们成就感油然而生。个别化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效有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个别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不断组织教师学习培训研讨加强引领,不断调整对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的考核方式是由各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参与,依据学生个体个别化教育计划共同制定一个涉及学生生活技能训练、肌体康复训练、基本礼仪达标、日常行为规范、学科知识等方面综合性的现场考核方案,校长室、教导处行政人员参与现场考核全过程,班主任以娱乐活动方式串珠连线,将考核寓于学生活动中,寓于学生渴望表现中……班主任写出学生发展性评估报告,行政人员记录学生的发展、教师考核内容方法的优劣、评价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效度,并将以上结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3.调整课程设置,凸现特教特色课程03年,当特教课堂步履蹒跚时,我校早已在普教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接受洗礼。新的信息、新的理念、新的课程观催促我们特教反思自我、与时俱进。自03年以来,我校对传统的不适时宜的缺乏时代性课程、教材着手改革,遵循“调整基础课程,丰富活动课程,构建艺术课程”原则,我们增添了英语、游戏、康复、生活技能、课外阅读、健康教育等课程,每类课程的增设并非异想天开或奇思妙想的结果,都是课程实施者、开发者的学校教师从学生发展需要中提出和建议的,尤其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全纳教育理念时,学校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到挖掘残疾学生艺术潜能,陶冶培养学生艺术情趣。03年起,学校积极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开设了竹编、计算机、舞蹈、烹饪、缝纫、实用美术等地方课程。竹编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我校不仅派出年轻教师师从扬中籍全国十大民间艺人——耿月新学习竹编艺术,学成后回校任教,还聘请了耿月新先生为我校竹编课程客座讲师,定期来校指导。现在已有多幅学生竹编作品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残而有为》获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文艺作品二等奖。04年镇江市残疾人职业技能(柳竹)扬中赛区比赛中,苏菲同学的一副寓意深刻的《爱心》竹编作品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我校学生的舞蹈、绘画、剪纸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着力创设教师发展空间玉琢成器,水滴石穿。特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残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特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走向。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一直是我校的师训工作目标。近年来我校以校本培训为载体,以学习提升为动力,以活动历练为形式,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抓学习提升常态管理学校一直要求“崇尚学习,自我提升,做新型特教人”。一方面倡导要求教师自我学习提升修养,主要是建立了教师每月阅读摘抄反思制度,要求阅读摘抄必须包括三方面内容:思想教育篇,修身养性篇,业务导创篇。每位教师每学期摘抄不得少于2万字,其中必须包含一定篇幅的读书笔记。分管校长每月检查,定期组织相关读书经验交流会,共享读书心得。03年以来,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内在需要,读书-摘抄-反思已内化为教师的习惯。教师们由衷地感受到“学习就是享受”。2.着力特教课改研究03年,我校明确提出“融入普教,借鉴新理念;糅合特教,创新新教法”的新思路。学校紧跟普教课改步伐,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