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内容提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我国的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经营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将发生实质性变化。本工作论文围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市场环境的影响这一主题,主要研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的市场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世贸组织将对市场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把握有机时机,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观点有: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推进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投资发展的主流以及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投资主体多元化、各国政府争相减少投资限制等近几年世界投资活动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当前国内市场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市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行政区划的市场分割更趋于小型化;买方市场形势下行业保护加剧;部分公共基础设施行业垄断经营;企业跨地区兼并难;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不完善的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引起市场格局变化;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市场扭曲和保护付出了较高代价;市场准入靠行政审批,缺少公开统一的标准;部门自定法规,缺少制约;政资合一代替了政府规制;产权不清是企业不计成本分散竞争的根源,等等。第三部分侧重于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可以享受多边贸易体系长期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但必须承诺市场开放的义务;无歧视的贸易待遇将使出口渠道更畅通;将会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将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利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加快;企业有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国内法律将更具透明度;有利于企业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第四部分研究提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有:明确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具体途径;抓紧组织制定市场准入规则;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根据我国政府的对外承诺,调整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吸收外资的法律法规,逐步放宽外商投资的领域;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宏观积极政策;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充分利用多边规则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着力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逐步显现,加入世贸组织效应对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将日趋明显,必将由此带来一次更大的开放、更大的竞争。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经营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将发生实质性变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享有相应的权利,又承担相应的义务。以此为契机,保证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与世贸组织协定相一致,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并使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央的其他政策措施在全国得到统一实施,既是我们应当履行的一项重要义务,也是政府改变对经济贸易的管理方式,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益提高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来说,也要及时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环境带来的新变化,主动趋利避害,提高国际竞争力。一、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二战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全球生产战略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济全球化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使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国际分工不断加深,世界范围配置生产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从而呈现出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然而,不管国力强弱,不管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各国都将逐步汇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推进世界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市场经济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冷战结束后,各国竞争日益转向经济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产业迅速在国际范围内转移使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大量涌现;对外开放、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主流;区域经济合作大大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国际范围经济政策的协调与管理的趋势加强等等。在上述一体化诸因素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即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及关税、非关税壁垒降低,从而使生产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正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过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完善来与之相适应。当前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现象。毫无疑问,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较大地提高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感觉或例证就是,最近几十年来,凡是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自由化政策的国家,经济增长就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国领导人进行决策时的主要参考告示。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决策者都未雨绸缪,制定方略,千方百计使自己的决策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争取和维护本国的最大利益。相反,如果不考虑全球化的要求甚至违反它的发展大趋势,就有可能给本国的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从现实经济生活上看,由于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到世界经济增长体系中,有的通过“干中学”效应得到先进技术,有的通过出口产业差异化战略刺激了国内生产,它们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经济发展的互补。所以,无论发达国家不是发展中国家都承认世界经济中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都不愿再回到闭关锁国或“进口替代”的状态中去。诚然,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边缘化、引发各种贸易磨擦和纠纷等等。不过无论如何看待问题和矛盾,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都功大于过,它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几年来,随着贸易、投资、技术和资本自由流动的进程加快,贸易自由化从二战结束之后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时便走上了制度化的阶段。随着关贸总协定的发展逐步趋于完善,特别是乌拉圭拉回合谈判结束后,贸易自由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发达国家工业品平均关税削减到低于4%的水平,许多国家已采取措施开放服务行业,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转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应当看到,世界贸易组织首次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非货物贸易也纳入到多边规则之中,扩大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领域,张扬了国际贸易自由化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一个核心职能的角色。同时,因为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之上的,它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大大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从而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加强,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投资发展的主流。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的措施,一方面大量吸引外来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对外投资活动遍及全球。由于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努力,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和规则也开始形成。近几年世界投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外资通过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作用。经济增长取决于一国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技术水平的状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水平的赶超进程,即取决于其移植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程度。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进行国际间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外资参与生产的附加价值越大,外资的技术溢出从而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的牵引力越大。二是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本世纪70年代前,发达国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唯一承担者。8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以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迅速加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国家行列。三是各国投资政策的目标越来越趋向于自由化各国政府争相减少投资限制,提供投资保护、提高优惠条件。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1991?1996年间各国政府一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宽限制的。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抓住经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否则变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四是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国际化投资的行为主体,跨国公司的作用空前加强。从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的伙伴关系。这种动向应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希望尽快制定跨国公司行为准则的迫切要求也应当给予关心。二、当前国内市场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1、行政区划的市场分割更趋于小型化近些年来,行政区划的市场分割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全国市场环境的健康成长。现在不仅是以省、市为区划,已经发展到以县为区划来分割市场。如四川某县政府最近在一个地方产品促销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工业兴县”和“商贸活县”的措施,规定县内各宾馆、酒店等,除世界名酒、中国名酒外,一律不得销售外地酒类产品,只许销售本地产品;凡本地有的外地同类产品进入本县,须先经税务、工商部门收缴足额税费后才能上柜;交通、交警部门要从交通规则、装载标准、车辆性能、证照方面,对运载外地产品进入本县的车辆进行制裁;技术监督部门对外地产品要严格检查,重处重罚。实际上,我国的市场切块越来越小,市场保护的手段越来越“现代”,一些地方已经利用“技术壁垒”等办法保护本地市场。因此,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任重道远。从商品市场来看,小到啤酒,大到汽车,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地区市场受到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保护。汽车市场的地区分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的汽车企业,通过牌照费、排气量标准等方法,限制外地汽车进入本地市场。2、买方市场形势下行业保护加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许多行业的低水平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形成了买方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有些行业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开始了价格战。自1998年下半年有关部门提出22个行业实行自律价格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不同行业的企业,纷纷开始制定“自律价”,行政限产保价被作为一个主要的调控手段。如民航系统为了扭亏增盈,实行航线联营价格政策,同一航线上不同机型、不同航班和不同航空公司实行统一的固定票价制度。其结果是,从相同飞行里程来看,国内消费者承担的相对票价约为美国消费者的30倍。政府管理部门带了头,一些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也随之效仿,公开搞起价格联盟。实行管制、未对外开放的国内民航业实施行政性统一定价的后果,是以提高价格、牺牲消费市场规模为代价来扭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制约了民航业自身的发展。若在开放的竞争行业实行企业联盟定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难以行得通,即使能够维持共谋,还可能造成把市场份额让给国外竞争对手的更坏后果。3、部分公共基础设施行业垄断经营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行业,如电信、电力、铁路等行业基本上是垄断经营。但是,至今没有相应的制约垄断的政府规制,而没有制约的垄断经营将损害公众的利益。如电信业电话收费标准和服务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电力输送中独立电站和电力系统电站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等等,都是缺少规制的表现。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电力和通信等行业正在进行全行业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