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補助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報告教育部補助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報告教育部補助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報告教育部補助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報告一、報告人中文姓名報告人中文姓名報告人中文姓名報告人中文姓名/所屬系所所屬系所所屬系所所屬系所龔如菲/心理學系研究所二、會議期間及地點會議期間及地點會議期間及地點會議期間及地點2009/4/2~2009/4/4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三、會議會議會議會議(中中中中/英文英文英文英文)名稱名稱名稱名稱2009兒童發展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兩年一度國際會議2009SRCDBiennialMeeting四、發表論文發表論文發表論文發表論文(中中中中/英文英文英文英文)之題目之題目之題目之題目以兒童行為量表研究兒童早期氣質之跨文化調查Cross-CulturalInvestigationofTemperamentinEarlyChildhoodusingthe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五、參加會議經過參加會議經過參加會議經過參加會議經過在經過了三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薰陶之後,對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領域趨勢有更全盤的了解。SRCDBiennialMeeting可說是兒童心理學界的華山論劍,所有可以在著名期刊上發表過研究或是曾經著書的學者,以及所有曾經是自己在當學生時,老師所指定教科書上的學者,全部會在這三天出現。對於初次參與這樣盛會的我,有如紅樓夢中劉姥姥初入大觀園一樣的心情,這當中的感動與悸動,並非是他領域可以了解。三天國際學術的研討會,每天從早上8:20到下午6:30,其中包含papersymposium,postersession,postersymposium共達3000多份研究,從世界各國齊聚而來共襄盛舉的兒童研究高達3000多篇。在DenverCity兩棟著名的建築物內舉行,一棟是國際會議中心,一棟是凱悅大飯店。與會者高達2萬餘人,多是從事兒童研究或是相關工作領域的學者與研究者。我自己能親逢現場,實在感到非常的榮幸。尤其這其中就一篇是我的論文發表(PosterSymposium:Cross-CulturalInvestigationofTemperamentinEarlyChildhoodusingtheChildren’sBehavioralQuestionnaire),以下就記錄當時互動情形與討論情形。六、會議心得會議心得會議心得會議心得我們這場postersymposium總共有六篇paper發表,首先與會者各自瀏覽會場上的六篇海報論文,並與研究者互動交談。接下來主持人召集所有與會者共同逐一聆聽這六篇跨文化研究的口頭發表,俟所有發表結束之後,主持人才請大家就座共同提問討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跨文化研究在結果的分析與解釋上的謹慎。例如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時,是否語句上會有所出入,進而造成結果的差異?所以如果可能增加研究工具(例如母親自己每天記錄與幼兒的互動日記)以提供效度檢核,也許是個可以降低結果偏誤的方法。另外要考慮的則是除了大家會注意到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外(西方-個人主義vs東方-集體主義),還有社會期許(socialdesirability)的問題,因為以母親為rating的主要對象,可能會牽涉到母親對於題目的解讀不同,例如對於行為的發生次數,如果很多次,那麼可能母親就會降低其注意程度,如果很少發生,那麼母親就會特別注意這個行為,因而給予不同行為有不同的rating標準。大家討論到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除了用研究者親自在家的觀察記錄外,以陌生人觀察幼兒某段時間的行為表現,然後請陌生人就點量表加以評分,並與母親所評出來的做比較也是一個可以解決的方法。我當場的想法是,做幼兒跨文化氣質的研究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其中存在很多問題,目前這六篇所呈現的究竟是不同文化下幼兒的氣質向度差異?還是母親知覺幼兒行為的跨文化差異?是需要澄清的。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在從事這類似研究上需要小心拿捏的。我另外還思考到,做幼兒跨文化研究的意義在哪裡?大家的討論是:如果我們拿不同文化下兒童的氣質作為獨變項,然後各自對不同的依變項予以探討,如此則可了解同樣的氣質工具,用在不同文化下的幼兒,其與其他變項之間的關係是否也存在跨文化的差異。這可幫助我們了解兒童生活在不同文化下,各自會在不同文化下展現什麼樣的行為。於此從事跨文化的氣質研究,才能彰顯出其意義。至於我自己所選擇參與的研究場次,大都集中在學習動機、氣質與情緒調節這三個領域上。對我而言感到最興奮的是Rothbart的團隊已經有人開始將氣質與情緒調節放在一起討論,藉著幼兒如何因應(copying)來看不同氣質的幼兒,其對於挫折的因應方式,用以了解其情緒調節的歷程。例如在最後一天的3-181場次中,情緒調節是獨變項,用不同的因應方式作為變項的指標(activecopy,avoidancecopy,intrusivecopy,supportivecopy),來看其與氣質的關係。結果發現原來以為negativeaffectivity與active,avoidancecopy有關,竟是與avoidance,supportivecopy有關;而與surgency有關的是active,supportivecopy是比較合乎假設的;而原先以為effortfulcontrol與active,distrusivecopy有關,結果只有與activecopy有關。除此以外,研究亦就發展觀點來探討氣質與情緒調節的關係,認為在0-3歲的階段,個體在此階段的氣質發展為approachsystem,到6-9歲時,個體的inhibitionsystem才開始發展,其後selfregulation才開始運作。根據這樣的發展觀點,吾人可以了解到欲培養個體的selfregulation必須先增加個體的attentiontrainingexercises。像這些都是我之前不知道的。不過我自己最感到開心的是看到有學者對於韌性(resilience)的研究,從maltreatment的研究對象身上,研究者看到maltreat是有很多面貌的(multi-finality),不見得所有maltreat的個體都是會遭到不幸的後果(maltreatmentdysfunction),這其中的差異就是resilience這個情緒調節的運作程度有所差異所致。換言之,maltreat是中性的,非評價性的,過去總是認為它必定帶來負向的結果,目前的研究已經逐漸釐清這樣的迷思。目前在這方面已經有幾篇研究發表在相關的專業期刊上(e.g.,MentalDevelopmentandOrganization),這些研究的依變項大致是academic,engagement,intelligence等。當然,對於maltreat組的,高resilience者與non-maltreat組並且同樣也是高resilience者並無顯著差異,可見並非maltreat者就都會帶來負向的結果,這是研究上很好的發現。但是當然,如果是maltreat,而且其resilience又低的,其依變項是最具破壞性的。接下來研究者還找到生物機制(biologicalbase),發現那些maltreat中具有高resilience者,其memorycortisol的分泌較多。目前很多兒童領域的研究,都已經結合生物科技的測量儀器,是讓我很憂心國內學術研究在設備上的不普遍性,要在國際上贏得高的學術地位,我們國家還是需要有更多的投資才是。會議第二天晚上,我哭得很慘。我的指導教授帶著我去參加一個學術性的私人酒會,那是個有關依附研究主題的聚會,我很興奮是因為在那裡我可以看到以前念研究所時所唸到的大人物,都聚集在一起,我這輩子做夢也沒有想到我有機會看到他們,聽到他們說話,像Waters,MaryMain,Bretheton等,看到他們比我看到Dweck,Smiley等人(這些學者是我目前博士班研究主要研讀的學者)還要興奮,尤其對於MaryMain,當她上台致詞接受頒獎時,我激動得哭了,除了覺得是做夢不可思議而哭以外,也為她得到乳癌還能繼續做研究感到欽佩,而且他們好幽默,都是些有趣而且很真實的人。這是我在此次嚴謹的學術殿堂下得以一窺每位知名學者私下幽默輕鬆有趣的一面的機會,是我意外的收穫。看到他們,我真的覺得此生無憾!七、建議建議建議建議1.由情緒調節與韌性的新近研究中,或者說目前對於兒童研究領域與生物科技輔助系統的相互配合的趨勢下,吾人更加了解心理情緒背後的生物機制運作情形。因此我很憂心國內學術研究在設備上的不足,要在國際上贏得高的學術地位,我們國家還是需要有更多的投資才是。2.此外,觀摩三天的海報展示,並與研究者交談之後,我感到國外學者做研究有個好處,就是他們有大量的dataset可以使用,例如:DYDS,NCEDL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研究者可以去申請使用他們的資料。我不知道在國內是否有機構組織做同樣的事情,我記得以前好像有印象在國科會還是哪裡,有關研究資料可以共享的事情,不過目前我記不起來是在哪裡。我只知道在國內從事研究,要找尋受試者,特別是幼兒,並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與國外比較起來,我們從事研究的路途是比較辛苦與寂寞的。八、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2009SRCDBeinnialMeetingManual三天會議的場次與時間地點一覽表九、其他其他其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