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规划设计愿景|Planningvision绿色引擎生态典范05基地现状解读|SiteUnderstanding规划背景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官桥园区的建设是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土地资源紧缺、产业升级迫切、生产性服务不足、科研体系缺失的背景下提出的,该园区将构建高起点、高标准的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协作和泉州产业结构转变提升。区位分析规划区位于泉州中心城区西侧,南安市与晋江市交接处。规划区东侧为泉州出口加工区和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西侧、北侧为山体,南侧为晋江辞灶镇宝洋工业区。06区域交通分析规划区拥有良好的区域交通条件,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密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往东通过324国道与泉州出口加工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和泉州市区联系;往西通过324国道与厦门市联系;往南通过省道308复线、南官公路联系晋江并与福厦高速铁路晋江车站及绕城高速公路联系;往北通过南官公路与南安市区联系。另外,规划区周边交通枢纽密布,为规划区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机场:东南距泉州晋江机场15公里。高铁站点:南通过308复线距晋江高速铁路站点和无水港6公里,北通过环湾快速路距高铁泉州站15公里。高速公路出入口:南距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口7公里;东南距晋江高速公路出入口7公里;东距泉州南高速出入口6公里。基地现状解读|SiteUnderstanding规划范围项目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石鸡山片区,规划区东至邱钱公路、省道308复线,西至岭兜梧园自然村和南官公路,南至新垵水库、晋江宝洋工业区,北至和铺村、内都田址自然村,规划面积为14.87平方公里。基地现状解读|SiteUnderstanding省道308复线岭兜梧园新垵水库宝洋工业区内都村过溪村规划面积14.87平方公里0708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区内大多为山地,已建设用地较少。建设用地主要为旧村用地和部分已建设工厂、道路和一座110KV变电站。现状已批用地较少,主要集中在片区中部,为工业用地,总面积49.65公顷。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公顷)比例(%)1M工业用地64.514.342S道路用地5.160.353U市政用地1.280.094R4旧村用地98.226.60小计建设用地169.1711.375非建设用地1318.2188.63其中E1水域35.972.42E2耕地302.4920.34E4林地775.2752.12E7平整地204.4813.756总用地1487.38100基地现状解读|SiteUnderstanding09现状高程分析规划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水库,区内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西侧高程为90-170米,其中最高处位于西侧虎头山山脚,高程为108米;中间部分为现状平整地,高程为30-35米。东侧下洋溪两侧整体地势较低,高程在10-20米,最低处位于下洋溪西侧,高程为11.2米。规划区基本坡度都在25%以下,适宜建设使用。108米11.2米基地现状解读|SiteUnderstanding10基地现状解读|SiteUnderstanding现状综述土地储备充足:园区目前用地构成较为简单,已建设用地较少,切基地整体地势坡度较小,适宜建设用地较多,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同时规划区北侧和东侧尚有部分可建设用地,可作为未来园区空间拓展。区域交通便捷: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均在园区周边设有重要的枢纽站点,国道、省道及城市干道加强了园区与周边区域及枢纽站点的联系,这些共同构筑园区强有力的交通保障;生态环境优越:园区两面环山、一面临水,区内有多个小山丘分布,下洋溪南北穿越园区,这些因素公共构成园区独特的环境背景,为创建生态园区提供条件。规划问题认知|ProblemRecognition现代产业园区问题认知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依赖土地经营近几年各种国家级工业园已达上百个,还有数不清的省级以下产业园区,农村耕地被占现象非常严重,城市外延无序扩大挤压着农村经济,同时园区缺乏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带动作用有限,甚至造成了园区外脏、乱、差的负面环境。不计环境成本产业园区是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在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下,追求短期利益,而在建设中不计资源环境成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园区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内共用的基础设施普遍水准较高,但企业间却缺乏联系,呈孤立状态,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提升环境。1210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发展瓶颈园区土地资源紧缺;清濛园区自开发以来,发展迅速,目前9平方公里的用地已经饱和,且需求较大,而园区周边由于多种因素,无法进行拓展,因此另辟新区迫在眉睫;园区资源分散:清濛园区由于早期规划补充足且发展较快,目前园区产业类别过多,不利于园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因此需要其他载体承接产业分流;商贸物流及整体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清濛园区本身拥有较好的海陆空区位优势,但由于园区发展过快,大部分用地用作工业,商贸物流和其他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环境品质不佳:清濛园区重建设轻管理、重发展轻环境的弊端目前已显现,园区整体品味不高,对自然环境破坏较重。规划问题认知|ProblemRecognition规划问题认知|ProblemRecognition相关案例—松山湖科技园区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东莞实现“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该产业园区的借鉴意义主要如下:高起点开发定位定位为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政府主导开发模式政府具有较强投资能力,直接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开发;圈层式空间形态围绕生态核心向外生长的圈层式结构;明确的功能分区分区明确,生活生产互不干扰;合理的开发时序先外围,后核心的开发时序。生态核心区内圈层外圈层行政办公区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园区空间形态图松山湖园区区位图14规划问题认知|ProblemRecognition生活区产业区科研区生产服务区物流区城市中心区一期开发二期开发二期开发三期开发四期开发四期开发松山湖功能分区图松山湖开发时序图中心区模型照片别墅区模型照片生态湖模型照片研发区办公楼15规划问题认知|ProblemRecognition规划原则总结我国产业园建设,特别是清濛园区建设经验与教训,提出官桥园区规划总体原则:强调资源利用集约化在对产业规模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强调园区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可成长的空间结构,有效适应市场开发需求,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园区建设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一个低物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态园区典范。注重与周边区域的统筹一体发展以共享、共生、共发展的原则,关注园区与周边产业园区、城镇生活区及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制造产业链13产业策略园区产业发展是在承接清濛园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利用园区区位交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已有产业基础优势和国家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优势,进行产业布局。立足传统产业,依赖传统产业的“升级”来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和发展新产业,选取符合福建比较优势且深具未来性的产业。发展商贸物流,壮大流通服务产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与人才引进培育,推动园区产业升级。建立综合支撑体系,巩固园区生态环境,禁止高污染产业的进入。17规划规模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487.3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369.2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92%;非建设用地118.14公顷,占规划用地的8%,非建设用地主要为水域和发展备用地。人口规模(1)就业人口:包括四类,一为工业区人口——规划工业用地461.75公顷,取平均容积率1.6,人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该部分人口为7.39万人;二为教育研发区人口——规划研发用地53.77公顷,取平均容积率1.0,人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该部分人口为1.08万人;三为办公区人口——规划办公用地27.70公顷,取平均容积率2.5,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该部分人口为3.21万人;四为服务人口——取服务人口为产业人口的5%,则该部分人口为0.58万人;综上,规划区容纳就业人口约为12.2万人。规划理念构思|PlanningIdea(2)居住人口:包括两类,一为公寓宿舍区——规划按照70%就业人口配套公寓宿舍,即该部分需容纳8.5万人。规划公寓宿舍用地32.73公顷,取平均容积率1.6,人均建筑面积6平方米,该部分人口为8.7万人;二为普通住宅区——规划普通住宅用地65.4公顷,取平均容积率1.8,建筑面积117.72万平方米,户均120平方米,户均3人,该部分人口为2.94万人;综上,规划区容纳居住人口约为11.6万人。规划目标遵循园区功能、能源保证、环境承载力“三统一”原则,在集约化和复合化的基础上,着重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和制度,全力发展上下游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全面优化园区生态环境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园区工作进入产业结构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和谐的更高发展阶段。规划定位以纺织鞋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支柱,商贸物流产业综合发展,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型工业园区。18规划构思(1)区域空间整合策略—区域联动、组群发展、镇园统筹清濛以工业园区作为泉州市四大工业片区之一,其区域优势和带动作用越发凸显;从产业衔接、交通联系、基础配套等方面着手,将官桥园与清濛园、出口加工区及晋江火车站无水港区等统筹考虑,以促进园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拓展。官桥园区具有城市边缘型产业开发区的典型特点。规划强调其与周边镇及其他工业园区的联系,促进镇园统筹协调发展。规划理念构思|PlanningIdea19(2)空间策略—核心支撑、轴线推进,分片集聚核心支撑保留规划区中部植被优良的自然山体,同时结合现状冲沟水系于低洼处形成水面,共同构成园区的生态景观核心,作为整个园区的生态支撑,并以之为核布置绿色廊道,打造山水相融的园区环境。轴线推进强调轴线的推动作用,依托园区的东西景观大道(向东至泉州出口加工区,向南至南官公路),布局园区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并串联各产业组团与居住组团,作为园区的发展基轴。分片集聚依托生态核心及发展轴线,以绿色廊道分隔,分片开发,构造功能有所不同、定位有所差异的产业组团,形成一区多“园”的格局。在每个“园”中,坚持布局集中,高效利用土地,最大限度的发挥集聚效应,达到分片集聚、灵活开发的目的。规划理念构思|PlanningIdea20(4)生态景观策略—与自然融合的“山、水、园”规划采用组团状的布局模式,各组团镶嵌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底中,而自然基底以网络状连接,形成园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图底关系,互为支撑,和谐共处,体现“山、水、园”一体的格局。规划理念构思|PlanningIdea(3)交通策略—串联组团、货畅其流工业园区的交通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其运行的效率,规划提出”组团串联、货畅其流”的交通策略。规划多条货运主线与外围疏解主路相连,并串联各工业组团,为园区提供指向明确、顺畅通达的交通支持。22总体规划框架|MasterPlan规划结构划提出“中心节点带动,发展轴线推进,生态廊道升华”的发展模式,强调复合开发,形成“山为衬、水为脉,一核一轴五区”的总体格局。“一核”:以自然山体及水面构成的生态核心,是园区的绿肺。“一轴”:依托东西景观大道,布局园区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并串联各产业组团与居住组团,作为园区的发展基轴。“五区”:围绕生态核心及发展轴依次布置的北部工业片区、物流片区、南部工业片区、居住配套片区和研发培训片区。生态核心发展基轴研发培训片区居住配套片区南部工业片区北部工业片区物流片区23土地利用规划(1)规划原则强化山水联系,突出生态价值;合理功能分区,加强组团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