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什么是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如何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来进行敏感性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根据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需科学划定四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按照目前正在推进的全国各省市主体功能区划,也需划定四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13.1相关概念§13.2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13.4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的步骤§13.5案例分析§13.6小结§13.7重要术语§13.8思考与练习题主要内容3(一)敏感性(sensitivity)§13.1相关概念1、敏感性——是指影响因素(自变量)的变动对被影响因素(因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大小。如果影响因素较小的变动引起被影响因素较大的变动,称之为被影响因素对该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强。2、敏感性——是指同某项目或某系统相关联的一组因素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动后对该系统的预期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性质及影响程度。4(二)生态敏感性(ecologicalsensitivity)§13.1相关概念1、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通常,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键是生态群落的特征。具体来说,如果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的概率大小。2、生态敏感性——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会因生态系统不同而不同。而敏感性与稳定性有着内在的联系。稳定性越强,对外界扰动的敏感性就越低。5(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s)§13.1相关概念目前,学者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涵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给生态环境敏感区概念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区——一个内涵以及外延较广的概念,根据其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狭义的生态敏感区和广义的生态敏感区。生态敏感区界定的目的是对某一区域进行控制性保护,以避免建设活动对之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6(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13.1相关概念狭义——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类型的生态要素与生态实体;广义——不仅包括对城市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自然生态要素或实体,而且包括用来分割城市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地带以及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的用地区域。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是指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这些实体和要素对内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等程度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7(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13.1相关概念环境敏感区——指人类生存环境中容易因人类开发行为而造成环境资源耗损和自然生态平衡破坏,且难以断时期恢复的区域。《美国华盛顿州环境政策法》对环境敏感区(也称关键区criticalarea)的定义——那些对包括以下、但不局限于以下列出的地区有可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区域:不稳定土层、陡坡地、稀有或珍稀动植物、湿地等地区,或位于洪泛区的地区。8(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13.1相关概念生态敏感区项目最早始于英国,是英国自然保护区八种类型之一。其面积也由1987年的不足3万公顷增长为2004年的120多万公顷,增长了40多倍。1980年代,英国为了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环境意义的景观、野生生物栖息地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开始实施生态敏感区计划(The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ESA)scheme)。该计划将生态敏感区定义为那些对本地生境或区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或其他自然资源的长期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或区域,包括野生生物栖息地(wildlifehabitatareas)、湿地(wetlands)、坡地(steepslopes)以及重要的农业用地(primeagriculturallands)等(FosterNdubishi,1995)。9(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13.1相关概念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对区域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很难短时间内恢复,也是规划用来控制与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的非城市化地区,主要包括河流水系、滨水地区、野生生物栖息地、山地丘陵、植被、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源涵养区等(李团胜等,1999;王效科等,2001;杨培峰,2005)。10(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13.1相关概念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敏感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剧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徐福留等,2000)。而房庆方等(1997)、李耀松(1997)等认为除了上述的主要类型外,将用来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的城郊大片农田、果园、鱼塘、山丘保护区以及城市片区之间的长期性控制用地,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的控制性长期非建设用地也纳入了生态敏感区类型之中。11(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13.1相关概念因此,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敏感区(ecologicalsensitivearea)规划,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战略。生态敏感性区划——在综合分析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或称生态因子)的基础上,进而研究生态敏感性的区域内部差异,进行生态敏感性区划,从而为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参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而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划是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前提和基础。12(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13.2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日益重视的重大问题。当前,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无序化与粗放性、盲目性日益明显,自然生态系统失衡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区已经成为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区域有限地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就成为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地区在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3(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3.2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贯要求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规划关注的一大主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促使我国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跨过拐点,使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要求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加以更加严格的保护,特别是湿地资源。14(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逐步推进§13.2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的。《纲要》指出: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15(一)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规定的类型§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提出“第三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类型尚未进行系统分类,仍采用较为笼统的概念表述。16(二)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之规定§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至少具有一个以下特征的地区属于环境敏感区,需加以严格保护。1、指定区域中存在重要、稀有或濒危的本土物种;2、确认植物和/或动物组合以及/或地貌特征在地方、省或国家范围内少见或质量相对较高;3、该地区物种类别多且未受干扰,有能力为动植物提供不受人类干扰的栖息地;4、该地区物种类别独特,所在地区较为稀有,或存留有已灭绝物种栖息地的遗迹;17(二)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之规定§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至少具有一个以下特征的地区属于环境敏感区,需加以严格保护。5、因该地区有多样化的地理特征、土壤、水体以及微气候影响,该地区的物种类别具有极高的动植物群落多样性;6、该地区的物种为原生林提供了一套过渡系统,或为野生动物长距离迁徙活动提供自然庇护;7、该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维持大面积的自然储水区(或补水区)的水文平衡;8、具有以上任一特征,却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独特性或稀有性有少许降低的区域。18(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4大类13亚类。类别项目生态关键区1、野生动物栖息地2、自然生态区3、科研区文化感知关键区4、景观区5、野趣区6、历史、考古与文化区资源生产关键区7、农业用地8、水质保持区9、矿产采掘区自然灾害关键区10、洪涝易发区11、火灾易发区12、地质灾害易发区13、空气污染区19(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4大类简要解释。1、生态关键区:在无控制或不合理的开发下将导致一个或多个重要自然要素或资源退化或消失的区域。所谓重要要素是指那些对维持现有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完整性都十分必要的要素,它们取决于该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质量、稀有程度或者是其地位高低。2、文化感知关键区:包括一个或多个重要景观、游憩、考古、历史或文化资源的区域。在无控制或不合理的开发下,这些资源将会退化甚至消失。这类关键区是接近或濒临水体、特殊的游憩资源,或有重要的历史或考古价值的建筑物。20(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4大类简要解释。3、资源生产关键区(又称经济关键区):这类区域提供支持地方经济或更大区域范围内经济的基本产品(如农产品、木材或砂石),或生产这些基本产品的必要原料(如土壤、林地、矿藏、水)。这些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与当地社区联系紧密的游憩价值或文化/生命支持价值。4、自然灾害关键区:不合理开发可能带来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区域,包括滑坡、洪水、地震、雪崩或火灾等灾害易发区。21(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13亚类简要解释。1)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庇护和繁殖空间的区域。其根本目的是保护稀有与濒危物种。通常应足够大,以满足生物种群的需求。2)自然生态区:拥有一些生态系统单元,这些单元或者是所属种类的典型代表,或者是维护大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和环境质量上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区域。例如湿地和滨水地区。3)科研区:具有地质特色或拥有值得研究的生态过程。在地方、国家范围内的地质或生态要素的独特性往往是重要影响要素。22(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13.3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13亚类简要解释。4)景观区:自然要素的观赏价值较高、值得保护的区域。稀缺性及其区位通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