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發展國際物流中心競爭環境分析TheCompetitiveEnviron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CenterinTaiwanArea黃文吉1李國良2郭旻鑫2Wen-ChihHUANG1,Kuo-LiangLEE2,Ming-ShinKUO2摘要本文綜合相關競爭力文獻以物流價值鏈觀點構建發展國際物流之競爭力指標與競爭條件,透過灰關聯分析法分析東亞主要地區發展國際物流中心之競爭力表現,並依據現行台灣與大陸地區政經環境之變遷,探討台灣在政經環境演變下,其競爭力排名變化情況。依據現況分析顯示其綜合競爭力排名依序為新加坡、香港、上海、高雄與釜山,而可預見之未來,台灣地區政經環境與金融制度若持續惡化,則其整體綜合競爭力排名將滑落至第五名,因此台灣應努力維持政經安定並加速金融自由化腳步,以避免競爭力之持續下滑。本文同時依據SOWT及TOWS進行台灣地區發展國際物流競爭策略研擬。【關鍵詞】國際物流中心,競爭力,灰關聯分析法ABSTRACTWeconstructthecompetitiveindicesandconditionsfromtheviewpointoflogisticsvaluechain.TheGreyRelationalAnalysismethodwasusedtoassessthecompetencyofinternationallogisticsineasternAsiaarea.AccordingtothepresentenvironmentexchangeofpoliticsandeconomicsinTaiwanandChina,weanalyzethevariationofthecompetitiveordersineasternAsiaarea,theorderisSingapore,HongKong,Shanghai,,Kaohsiung,and1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港埠與物流規劃研究室召集人;基隆郵政7支107號信箱;連絡電話:02-24622192轉6122或6159:E-mail:huangwc@mail.ntou.edu.twChairmanLab.ofHarborandLogisticsofNationalTaiwanOceanUniversityP.O.BOX.7-107,Keelung,Taiwan,R.O.C.Fax:886-2-24635153,Email:huangwc@mail.ntou.edu.tw2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基隆郵政7支107號信箱;連絡電話:02-24622192轉6159:E-mail:lee.kl@msa.hinet.netDoctoralCourseDept.ofHarborandRiverEngineeringofNationalTaiwanOceanUniversityP.O.BOX.7-107,Keelung,Taiwan,R.O.C.Fax:886-2-24635153,E-mail:lee.kl@msa.hinet.net1Busan.InthefuturethecompetitiveorderofKaohsiungwillbecomethefifthiftheenvironmentofpoliticalandeconomicalenvironmentbecomeworsecontinuously.So,itisimportanttomaintainthestabilityofpoliticalandeconomicalenvironmentandtospeedupthederegulationstepoffinancinginTaiwan.TheSWOTandTOWSwasusedtoformthecompetitivestrategies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centerinTaiwan.【KEYWORDS】InternationalLogisticsCenter,Competency,GreyRelationalAnalysis一、背景分析現代全球商品配送由傳統以預測最終成品需求配送之推測物流(AnticipatoryLogistics)方式轉變為強調以快速回應顧客需求配送之回應物流(Response-basedLogistics)型態,因而產生許多國際廠商將大量基準商品存貨集中於少數策略性物流據點,俟依客戶需求再進行簡易加工後再快速配送至目的地之方式。而透過國際發貨中心(InternationalDistri-center)之設立,使得高附加價值之配送服務得以進行,不僅對國際廠商商品整體物流效率產生重要貢獻,同時透過發貨中心之設立亦可吸引國際廠商以本國為國際商品之運籌中心。因此國際發貨中心之設立,是建構國家成為一高效率物流配送環境,及提升國家競爭力重要思考方向。而由於各國之經濟發展條件、產業結構、地理位置等內外在環境差異,使得在不同地區設立國際物流中心時具有不同之競爭條件,因此如何透過適當之指標以衡量一國際物流中心在區域(如東亞地區)物流活動中之競爭優勢,以構建一有利企業從事全球運籌之環境,提升國際物流之競爭力,是發展國際物流之重要議題。本研究目的即在透過國際物流中心之競爭指標,探討台灣地區發展國際物流中心之競爭力。國際物流中心之設立,是建構一國家成為高效率物流配送環境及提升國家競爭力重要思考方向。然從經濟部門(企業物流)與交通部門來看國際物流之概念則有其不同意義。從經濟部門看國際物流是企業、儲配與市場之關係,從企業物流角度以考量私部門需求為出發點,企業依據其不同需求(採購、配送)建立不同國際物流管理模式(如供給面直接運送模式、需求面直接運送模式、發貨中心模式、海外組裝模式、物流配送模式),以取得顧客服務與企業成本之均衡。從交通部門看國際物流是運輸業、港口(包括海港與空港)與貨主之關係,有了形成發展國際物流之政策目標後,政府則應從交通部門立場為出發點,以配合達成經濟部門(企業物流)追求務流效率之政策目標下,來規劃與執行整體企業之國際物流效率所需的運輸物流、儲配物流與資訊流。有關競爭力相關文獻有M.Porter(1980)認為競爭方向主要來自於低成本、產品差異性,並應用上述兩者形成利基市場。Bakos(1986)競爭方向主要來自於談判力及相對效率競爭力模式,談判力主要決定因素包括較低成本、差異性產品及轉換成本,因此組織應設法提供特殊產品及服務以增加顧客之轉換成本,進而增加企業之競爭優勢,相2對效率包括組織內部作業效率及組織間效率,認為組織應以增加其內部作業環境之效率及組織間之協調,以增進其整體供應練在相對效率上之競爭優勢。王裕仁[40]將實行全球運籌生產模式所達成競爭優勢變數歸納為成本、創新、速度、彈性與顧客回應等五項。Dornier(1998)物流系統競爭優勢衡量方法來自於成本(包括產品初使與生命週期成本)、品質(包括產品設計複雜度與一致性品質能力)、服務(配送速度與可靠性)及彈性(包括快速彈性製造能力與因應顧客化需求能力)。PrescottandGrant(1988)是第一篇回顧競爭力分析的文章。Jayanthietal(1999)分析21種評估方法之特性,提供經營者之參考。Oral(1993)回顧競爭力分析相關研究後,將分析方法歸納為兩類:描述法(DescriptiveApproach)及分析法(AnalyticalApproach),Porter所發表之競爭優勢(Porter,1985)等著作即屬描述法;分析法方面係採用模式進行量化分析,Oral等人是首先有系統地以模式分析法(model-basedapproaches)進行競爭力分析的學者。競爭又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可大略分為產業與企業層次以及國家層次。上述方法均針對個別廠商、企業,甚至於產業別為主之研究,國家層次競爭力分析評估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之全球競爭力調查與評比最著名。計收集46個國家或地區之官方與非官方統計資料,應用評分法(scoringmethod)進行各類指標之評分,計算與排名。黃文吉(2001)探討台灣地區國際港埠永續發展與競爭策略,但國內以公部門有關發展國際物流中心競爭力則無較少文獻探討。二、發展國際物流競爭力分析2.1競爭力指標選擇有關發展競爭力指標相關研究有,M.Porter(1980)之成本領導與產品差異性之利基市場;Bakos(1986)之談判力及相對效率競爭力指標;王裕仁(1998)將實行全球運籌生產模式所達成競爭優勢變數歸納為成本、創新、速度、彈性與顧客回應等五項;河東佑(1998)及認為貨櫃港口物流競爭力指標為港埠位置、港埠設施、物流服務、物流費用及物流環境;Dornier(1998)則將物流系統競爭優勢之衡量指標分成成本、服務、品質、彈性四種;楊鈺池(2000)認為港埠物流之評估指標為港埠位置、港埠設施、物流服務、港埠費用、物流環境;及黃敏捷認為考量航商及物流業者立場發展貨櫃港競爭力指標可以效率及效益指標(共31項準則)衡量其競爭力。綜合上述本文整理發展競爭力指標如表2-1。3表2-1物流競爭力指標之比較作者指標準則Bakos(1986)談判力相對效率包括較低成本、差異性產品及轉換成本包括內部作業效率及組織間效率王裕仁(1998)成本、創新、速度、彈性、顧客回應指實行全球運籌生產模式所達成競爭優勢變河東佑(1998)港埠位置港埠設施物流服務物流費用物流環境中心性、中繼性設施、貨物動量港口營運體制、服務品質、裝卸生產性、港口費用物流費用、其他網路、物流中心設置、關稅自由區域之投入Dornier(1998)成本服務品質彈性包括產品初使與生命週期成本包括及時化與即時化兩種時間指標包括產品複雜度與一致性兩種能力包括快速彈性製造與因應顧客化需求能力楊鈺池(2000)港埠位置港埠設施物流服務港埠費用物流環境距離、腹地人口、中心性、中繼性、地理位置、背後經濟力開發條件基礎設施、貨運量、內陸交通、貨物處理能力營運體制、服務品質、資訊化、客戶支援服務港口、其他物流、裝卸倉儲、聯繫運送網路整備、物流中心設置、關稅自由區域投入黃敏捷(2001)效益指標效率指標人力素質、營運與裝卸效率、自由化、機具、貨櫃場面積、EDI資訊化、裝卸及船舶資訊化海關、管理成本、港埠費率、在港時間、地理區位、航線頻次、貨量、內陸運輸、倉儲、政治社會及經濟安定、腹地生產力、金融自由化Porter&Miller(1985)以五個主要活動來說明廠商增加客戶附加價值之過程,此種分析係以用價值鏈為基礎引導出來自然具有提昇相對效率(包括內部作業效率及組織間效率)與談判力(包括較低成本、差異性產品及轉換成本)之機會。本文參考Lee(2001)從內運物流、營運、配送物流三個活動來說明國際物流之價值鏈活動(如圖2-1):內運物流(InboundLogistics)-指將原料、半成品運送至競爭單位(如物流4Inboundlogisticsoperationoutboundlogistics競爭單位CMU1供應商S1供應商S2供應商Sn競爭單位CMUn目標市場M1目標市場M2目標市場Mk競爭單位CMU2圖2-1物流價值鏈活動1、中心、發貨中心、組裝中心)之活動。即依據最終客戶需求,競爭單位自不同供應商採購原料、半成品以便進行加工、組裝成為客戶所需之成品。2、營運(Operation)-營運活動指競爭單位從投入轉變為產出之過程,在國際物流係指對競爭單位採購之原料、半成品進行儲存、加工、包裝之內部作業過程。3、配送物流(OutboundLogistics)-指將成品由競爭單位配送至最終顧客的過程。在國際物流則指貨物透過在競爭單位之儲存、加工、包裝後配送至目標市場的過程。由於現代全球商品配送強調以快速回應顧客需求配送之回應物流(Response-basedLogistics)型態,因此各競爭單位(如物流中心、發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