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条形基础设计总结2011-5-26柱下条基特点:刚度大,调整不均匀沉降能力强,造价较高。基本构造尺寸:肋梁高一般为柱距1/8~1/4;翼板厚为200至250时宜用等厚翼板,大于250时宜用变厚翼板,坡度≤1/3;端部外伸宜为边跨跨距的0.25倍,不宜太多;肋梁顶面纵筋宜全部通长配置,底面通长筋面积不应小于底面受力筋总面积的1/3;当基础梁腹板高度≥450时,每侧构造钢筋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的0.1%,间距不宜大于200。构造筋间拉筋一般可取两倍箍筋间距,翼板筋由计算确定,直径不应小于10,间距100~200,非肋部纵向分布钢筋可用直径8~10,间距≤300。柱下条基内力计算方法简化计算法和弹性地基梁两种,其中简化计算法又分为静定分析法(又称静定梁法)和倒梁法(采用弯矩分配法和弯矩系数法)。各方法适用条件简化计算法前提:一般柱距及中等压缩性地基,基础梁高不小于1/6柱距。简化计算法中,静定分析法适用于上部结构刚度很小(单层排架结构),倒梁法适用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大的结构。静定分析法和倒梁发的分析比较:静定分析法假定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即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有利影响,所以在荷载作用下,基础梁将产生整体弯曲,较其他方法计算所得基础不利截面上的弯矩绝对值可能偏大很多(建筑工业出版社《基础工程》例3-3,3-4做了静定梁法和倒梁法解同一基础梁的比较,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是绝对刚性的,各柱之间没有沉降差异,因而可以把柱脚视为条形基础的胶纸座,将基础梁按倒置的普通连续梁(采用弯矩分配法和弯矩系数法)计算,而荷载则为直线分布的基底净反力bpj(kN/m)以及除去柱的竖向集中力所余下的各种作用(包括柱传来的力矩)此法只考虑出现于柱间的局部弯曲,而略去沿基础全长发生的整体弯曲,因而所得弯矩图正负弯矩最大值较为均衡,基础不利截面的弯矩最小。UnRegistered需要提出,倒梁发计算所得支座反力一般≠原有柱轴力,这是因为反力呈直线分布及视柱脚为不动铰支座都可能与事实不符,另外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对基础整体弯矩有抑制作用,使柱荷载分布均匀化。若倒梁法计算所得支座反力与相应的柱轴力相差较大(20%以上)可采用“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加以调整,将支座反力与柱子的轴力之差(正/负)均匀分布在相应支座两侧各1/3跨度范围内(边支座的悬臂跨取全部)作为基底反力的调整值,然后按反力调整值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内力,最后与原算得的内力叠加。经调整后的不平衡力将明显减小,一般调整1~2次即可。(下面摘的两段话应该有经验意义,值得慢慢了解)当条形基础的相对刚度较大时,由于基础的架越作用,其两端边跨的基底反力会有所增大,故两边跨的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增大系数。需要指出当荷载较大,土的压缩性较高或基础埋深较浅时,随着端部基底下塑性区的开展,架越作用将减弱,消失,甚至出现基底反力从端部向内转移的现象。特别指出,静定分析法和倒梁法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极端情况,且有诸多前提条件,因此,在对条形基础进行截面设计时,切不可拘泥于计算结果,而应结合实际情况和设计经验,在配筋时作某些必要的调整,这一原则对其它梁板式基础也是适用的。弹性地基梁:当不满足按简化计算法计算条件时,宜按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基础内力。部分内力计算:倒梁法时,肋梁对跨中按T形,对支座按矩形。基础底板计算同墙下条基,在计算基底净反力设计值时,荷载沿纵向和横向的偏心都要考虑。小结工作也有两三年啦,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工程,但以前缺少总结,所以好些东西每次做都没有特别熟悉的感觉,今后要多总结技术经验,做一个就要弄懂一个,弹性地基梁还不是很了解,留着以后总结了与大家分享,讨论。上面的文字其实都是摘自大学《基础工程》课本,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张第六节。课本上内容与《基础规范》8.3柱下条基内容基本一致,只不过规范比较精炼,而课本讲解部分比较多,原来好多东西大学课本都讲到过,温故知新吧。另外有关柱下条基在《建筑结构设计资料集-2-地基基础分册》第六章也有比较详细的讲解。UnRegis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