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汇集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八年级生物教案汇集5作为一名孜孜不倦的人民教师,她平时需要用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你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网友收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八年级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参考资料,少熬夜!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2、“能量流动的特点”: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参考资料,少熬夜!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3、碳的循环过程: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师生归纳: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参考资料,少熬夜!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四、总结及反思八年级生物教案2学习目标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2、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重难点重点: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参考资料,少熬夜!2、计划免疫的意义。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教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主要环节)集体备课个性展示导入流感期间为什么有的同学容易被传染,而有的不易被传染?这与什么有关?------人体的免疫功能自主学习提出疑问1、P102分析与讨论中图中所示的人体结构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大部分?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特点:4、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合作探究点拨解疑上个学期我们好多同学都患过水痘,那这部分同学以后就不再得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3-104,思考一下问题。(1)为什么患过水痘的人能抵抗水痘病毒的再次侵袭?(2)患过水痘的同学对腮腺炎有同样的抵抗力吗?(3)人体的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练习达标1、凡是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A病原体B病毒C抗原D病菌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红细胞B淋巴细胞C吞噬细胞D血小板3、烧伤病人常用自身皮肤进行植皮治疗,不植入外来皮肤是因为A、神经血管不易接通B、外来皮肤相当于抗原C、外来皮肤含菌量大D、会产生免疫反应4、将他人的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一般不宜成活,这种免疫属于免疫。从现代免疫的概念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拓展提升根据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究牲口炭疽病的实验,回答:(1)实验中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这一现象属于免疫,其原理是。(2)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较弱的炭疽病病参考资料,少熬夜!原体,它进入羊体作为起作用,使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3)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作业设计A、什么是计划免疫?B、你打过预防针吗?举三个例子。C、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大部分?八年级生物教案3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一)、自主学习1、自然环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2、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等。3、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通过运动的特征。从而提高了能力。4、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和,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和。(二)、合作探究1、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为飞行的是:A、鸵鸟B、企鹅C、蝙蝠D、蚕蛹2、动物通过运动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蜥蜴的主要运动方式为:A、飞行B、跳跃C、爬行D、奔跑3、下列哪项不是鸟类迁徙的意义:A、获取足够的食物B、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C、产生有利变异D、有利完成生殖活动(三)、当堂达标教材52页《自我》1-3题。(四)、拓展提升教材52页《思维拓展》(五)、课外阅读《鸟飞行的秘密》八年级生物教案4教学目标1.通过对河蚌、蜗牛及乌贼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同时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2.在观察各种软体动物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了解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参考资料,少熬夜!性,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重点、难点分析1.本章重点及分析: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多种,其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亦有很大差别。那么,它们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这就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即通过具体动物来揭示软体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于海洋中,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就是都有贝壳和外套膜,而贝壳又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所以,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在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的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这样会使学生较容易地观察到,无论是河蚌、蜗牛或乌贼,其外套膜都包在内脏团外,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2.本章难点及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相似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生活环境不同却具有相同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太容易接受了。教材中列举的三种动物恰恰如此。淡水中的河蚌,陆地上的蜗牛和海洋中的乌贼是不同环境中生活的软体动物的典型代表,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是“一家”就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方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